APP下载

新时代军队院校教育非正式学习研究

2020-09-10陈圣泽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0年29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

陈圣泽

摘要:本文着眼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下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总的要求,结合非正式学习理论,首先介绍了非正式学习在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下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最后论述了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下院校教育中应用非正式学习的策略。希冀能为我军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院校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军队院校教育;非正式学习

2019年11月,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提出的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在全军引起热烈反响。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管总的方针。强军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军队院校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基层主官,是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面向未来战场对接、着眼打赢未来战争的主要力量。对于军队院校而言,把握新时代治军带兵方式,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

一、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下院校教育中非正式学习的意义

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关系到院校教育的根本方向与全局规划,“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较早的研究者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视作学习的两种形式,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二者视为学习的不同特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呈现相互交融、互为补充的关系。学校教育作为最普遍的教育形式,所导致的结构化、逻辑性严密的学习行为即为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可以理解为发生在操课教学以外的学习形式,描述了个体培养态度、收获价值、学会技能、获取知识的过程,且形式更加灵活。其来源可能是日常体验、社会经历、学习感悟、与人的交流合作等。与正式学习相比,非正式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行为,表现为有机的、基于活动和经验获得的、合作性的、没有将学习视作主要目标时的学习。对于个体而言最终重要的价值观、态度、观念往往并非从学校的课堂中获得,而是来源于非正式的学习行为。其对于军队院校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彌补院校正式学习的弊端

在正式学习中,学员往往不被视为学习的主体而是被视作教育的客观对象,教员“教授”知识,学员“获得”知识,为了衡量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效率,就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评估标准,在院校中往往通过各类考试的形式以分数来衡量学员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考试从教育的手段逐渐转化为教育的目的,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导致了学员的思维逐渐向考卷及出题人的思维靠拢。教育者为了成绩,也可能有意的考虑教授哪些内容最有利于学生通过考试;同时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仅仅只是对考试的逻辑体系掌握较好,但是对于知识的内化不足。这也导致了很多学员毕业后往往需要很多年才可以根据自身经验感悟再次领悟书本中的知识。

现代社会的变化过于迅速。站在历史的新时期,国际环境、武器装备、战法训法等的变化突飞猛进,我军建设正快步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仅靠一套知识保证学员适应新的军事需要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固定的知识永远落后于动态的环境变化,因此将所有的教育功用归因于课堂是不合理的,如对于个人成长作用中其最大作用的价值观、态度、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能依靠课堂上的学习获得,而这些恰是学员生涯成长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二)促进学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田建全等在其总结的军校学员领导力胜任特征中指出,对于即将走上基层部队管理岗位的学员而言,最重要的前十位胜任特征分别为:事业心、智力与知识、书面表达、口头表达、组织计划、模范、合作能力、果断、社会关系判断、自信。并在后续的研究中证明这些特征与基层领导力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智力与知识、书面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正式学习获得,而其他的技能几乎难以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只能通过解决一个个生涯问题或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渐培养起来。

(三)推动知识共享氛围的形成

知识共享为个体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使得知识从个人的抽象经验具化到组织整体的过程。通过非正式学习,学员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逐渐使个体知识和价值观在更高层面流动,并逐渐趋向于院校的价值观,使之成为学员的共同价值观。在知识共享的氛围下,院校的共同价值观会让学员产生本位感和一体感,另其更加大胆地与其他学员、领导干部沟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院校的各项工作中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下院校教育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构建

在当前院校教育中,非正式学习形式多样,几乎涵盖包括讲座、合作交流、兴趣小组活动、模拟主官、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在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院校意识到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仅靠课堂教学获得,必须将学员置于一定的实践环境中,让学员在环境中自主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学员在实践环境中自发的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知识共享氛围共同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进而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和判断真实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与正式学习不同,非正式学习注重的是环境的构建,以促进、支持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探讨、实践活动。促进学员在课堂之外进行学习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未来生涯发展的驱动,学员出于对未来可能面领的有利和不利情况的预估自发的有意识去接触新的知识,锻炼新的技能;二是基于兴趣爱好的驱动,出于学习本身的成就感和趣味性,在推动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掌握了部分附加知识技能如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三是基于环境的驱动,即在学员无意识的情况下,由环境的驱动而进行的学习,如新的政策出台,在各种宣传的作用下,学员不自觉地进行了掌握;再如一次群体交谈、一次饭后散步都会在无意间导致学员的学习。

前两种是学员自主进行地学习,然而这种自主的学习并非是学员进行的“孤岛似”的学习,而是在与其他学员和对应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是需要一定的学习资源支撑的。因此院校应该尽可能提供给学员包括时间、资金、场地等广泛性的资源。同时还需要在管理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支持,使得学员能够自主地对自己进行生涯管理、兴趣管理。在获得资源和政策支持后,学员对于学习的看法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如果周围的学员都认为课外进行学习和兴趣活动是不必要的,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学员的意志很可能不再那么强烈。所以还要在整体环境上进行正向的鼓励和宣传,基于环境的驱动,引导大多数学员进行非正式学习,从而形成对有意于此的学员进行正向激励,进而再次带动部分学员,形成正向循环。

三、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下院校教育非正式学习的策略

(一) 树立良好的教育策略观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绝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互补、相互交融的关系,是学习行为的两种特征。即便在正式学习中,也会有非正式学习的参与。如课堂教学中,学员也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教学组织、教案编写等活动的训练,部分学员毕业后留校任教就是通过模拟自己作为学员上课时教员的样子来进行授课。而一些實践性很强的操课实际上也需要正式学习的来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才可以进行。在院校教育中,灵活运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特种的学习行为,将正式学习的高效率、高组织性和反馈机制与非正式学习的经验化、内化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为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贯彻多能广域控制战要求强基固本。

(二)加强对非正式学习的指导

结合中外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院校对于学员非正式学习进行引导和指导是一贯做法,如耶鲁大学规定,所有的学生社团中必须有一名校方顾问,由学校教师或行政人员担任,用以监督社团活动和财务情况。我国大学也普遍设立相应机构对各类非正式学习团体进行管理。同时也没有哪一项研究表明在完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会更好。在我军院校中,非正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学员可以凭借个人兴趣学习一切自己想学习的内容,从事一切自己想进行的兴趣活动。院校同时需要对学员非正式学习进行及时管理,对于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找原因帮助学员改正。

(三)创建良好的非正式学习环境

非正式学习相较于正式学习,更加需要环境的构建。院校应注重构建有利于非正式学习的设施。合理安排时间、场地给学员开展活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的空间。同时要注重鼓励非正式学习取得的成绩,由于相较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结果难以衡量考核,有时即便是参与其中的学员,也难以说清自己通过非正式学习何时开始掌握知识技能,何时完成了知识技能的学习,但是非正式学习的成果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因此院校应该考虑探索有效衡量非正式学习成果的可行方法,出台相应制度,从制度层面对非正式学习进行鼓励。

四、结语

综上,为了更好的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在注重传统正式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非正式学习路径的探索和构建,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而起来。拓宽人才培养路径,调动人才创新活力,为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带动院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邢蕾. 成人非正式学习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2011-4].

[2] 刘硕. 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9[2019-12].

[3] 毛赛群,董陈. 军队校园文化在学员管理中的作用及运用新途径[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 016(001):P.41-44.

[4] 田建全,苗丹民,贡京京. 军校学员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15(007):P.618-622.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
理念:认识非正式学习的关键
关于非正规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实践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交互式博物馆学习单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系统及其学习模式研究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
硕士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在线学习分析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