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研究与应对
2020-09-10汪令昕
摘要: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技术的革新,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拓宽了受众接收信息以及发表意见的渠道。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信息中夹杂着谣言,网络谣言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网络谣言的现状入手,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从国家层面、媒体层面以及个人层面这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75-02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概述
(一)网络谣言的现状概述
新媒体时代,网络渗透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年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普及率达64.5% [1]。我国网民群体规模的持续壮大为网络谣言的生长提供了土壤,手机上网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意见与观点,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升级,让信息快速传播,但也使谣言有了快速散播的渠道。
(二)网络谣言的特性分析
首先,网络的复制粘贴使谣言迅速传播。互联网的复制粘贴功能,使信息可以轻易跨越不同的传播媒体、不同的信息发布平台。复制粘贴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对信息的加工、整理、再制作,稍不留神就会滋生谣言。其次,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轻易地发布信息,信息发布几乎无门槛。一些“网红”、微博“大V”在议程设置、信息扩散以及舆论聚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为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一件重大社会事件只要被一个“大V”转发,并且只要他们的评论与观点有失偏颇,就会起到负面作用,煽动舆论,引发谣言。最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往往打着“科学”的旗号,抓住普通群众对科学盲目崇拜的心理弱点蛊惑网民。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
(一)宏观层面——社会成员的防范意识弱
遇到突发事件时,社会成员对网络谣言的提防意识相对较弱。突发事件发生后,当真相模糊不清或遭到隐瞒时,社会成员会产生危机感和恐慌感,从而产生各类臆想和揣测,导致谣言产生与传播。社会成员的防范意识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面是对信息的防范不够,缺乏理性分辨,易被谣言蒙骗;二是对媒体的防范不够,对媒体过于依赖和轻信,在种类繁多的媒体组织里容易出错,相信小道消息,被谣言蒙蔽双眼。
(二)中观层面——网络的特性
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谣言的发展提供了传播渠道。网络的匿名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让网络的意见表达准入门槛变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地区的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移动客户端等轻易地实现网络上的意见表达。这些人的教育背景、个人经历、职业特性各不相同,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网络的特殊性导致网民群体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态,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以及较高的追踪难度,网络意见环境易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三)微观层面——个人的心理因素
部分网民造谣、传谣、相信谣言是出于一定的个人心理因素,谣言产生的心理因素包括恐慌心理、趋利心理、宣泄心理、从众心理在内的四种心理因素,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谣言的产生原因[2]。对事件的恐慌引起人们错误的猜测,以讹传讹变成谣言。在新媒体时代,谣言是一些以利益为导向的传播者有意为之,另一些人将谣言作为负面情绪宣泄的出口。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剧烈转型期,面对社会矛盾和复杂问题,民众易产生愤懑、怨恨和不满等负面情绪,需要寻找一个宣泄渠道。从众心使人们屈服于谣言,德国学者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認为,人们会下意识地选择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三、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应对措施
(一)国家层面——增强政府的管制力
1.政府工作信息透明化,建立网民与政府的互动平台。近几年政府工作信息透明化有明显的进步,但是仍有个别政府机构危机公关意识不强,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如何发布消息而是如何封堵消息,导致事件发生了很久,公众都无法得知事件发生的起因以及事件的全貌。真相得不到政府职能部门的披露,正常的信息获知渠道被堵塞,民众就会将注意力转向网络,转向自我挖掘与猜测,通过网络搜索获取事件信息。在人们追寻、猜测真相的过程中,会涌出相当多的谣言。它是网民们针对事件作出的自认为合理的想象与推论,亦是谣言盛行和流传的动力。
2.国家加快专项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对网络谣言的造谣者和传谣者要依法处理,同时还要不断对网络监管机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建立相应的治理和预防机制。我国应适当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取之所长,加快制定扼制网络谣言的专项法律法规,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加强网络监管,使网络信息罪行在处置时有法可依,对发布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的违规者给予相应的处罚。
(二)媒体层面——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力
1.发布信息应客观公正,注意核实。网络给了网民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网民们可以根据接触到的信息自行对事件进行分辨。但是在网络的自由环境中,网民容易受到复杂信息的干扰,难以独立思考与判断,容易受到多数意见的影响,难以独立辨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谣言大多由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进行澄清,主流媒体在遏制和澄清网络谣言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治理网络谣言离不开主流媒体的参与和支持。
2.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舆论。主流媒体在舆论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意见领袖”作用,主流媒体应善于利用其发挥功能。主流媒体的“意见领袖”作用,渗透社会舆论形成的方方面面,对舆论的议程设置、受众的关注程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就常采取轻松幽默的方式引导受众舆论,弘扬正能量。主流媒体对正面典型事例应及时积极报道,引导舆论。对社会不公现象也应进行批评曝光,鼓励舆论监督。主流媒体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有助于政府工作的进步,更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3.运用主流媒体优势,主动辟谣。新媒体时代,普通网民很难辨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这需要主流媒体发挥优势,及时主动进行辟谣。主流媒体应及时关注网络信息的走向与动态,发现异常第一时间澄清,报道新闻事实,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新媒体时代,速度也是各类信息发布平台的重要竞争点,主流媒体想要及时对舆论走向作出回应,应安排人力监控舆论走向,及时辟谣。社会赋予了媒体舆论监督的权利,媒体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辟谣就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正义的辟谣会提升受众的好感度,也更利于主流媒体的长远发展。
(三)个人层面——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
1.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网络谣言的应对离不开公民整体法律意识的增强。要治理与防范网络谣言,必须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政府应在全社会加强法律宣传与法律教育工作,定时在社会范围内开设法律咨询活动与法律讲座,从而使公民知法、懂法、用法。面对网络谣言,公民应具有高度的警惕性,了解造谣、传谣应付的法律代价。民众要提高谣言免疫力,不轻易相信谣言。要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公民不再盲目跟风传谣,从个人层面遏制谣言的肆虐。
2.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可以从加强科学教育、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促进理性思考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将科学思维贯彻整个教育体系,使公民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接触科学,在科学教育的熏陶中长大,养成良好的思辨能力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的习惯。其次,应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上开设高质量的科学栏目,促进人们走进科学,擦亮双眸,分辨“伪科学”。最后,公民应树立理性思考的理念,面对谣言不盲从,多思考多分辨,谣言止于智者。
3.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迅速便利和网络言论环境的自由性是网络的优势,但网民在享受优势的同时,应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树立良好的社會责任感,在谣言入耳时才会多思考传播谣言的后果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减少网络谣言参与者的数量。只有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真相鉴别力、独立思辨力,才能对网络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全体网民应就“信谣无知、造谣无耻”达成共识。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依托于互联网,呈现出更大的负面性。各类谣言事件证实,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我们只有认清网络谣言的危害,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抵制措施,才能发挥好互联网的优势。只有政府、主流媒体以及网民个人都有意识地行动起来,共同建立起网络谣言的抵制机制,尽可能地减少网络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CNNIC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03-01.
[2] 宗益祥.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与防治策略探[J].中国记者,2017(8):51-53.
作者简介:汪令昕(1996—),女,安徽芜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