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全媒体时代新闻乱象与新闻写作责任机制

2020-09-10刘月美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新闻写作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源,其创作模式和传播渠道皆不同于以往。新闻写作的主体逐渐脱离行业的限制,新闻本身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播的便捷而扩大化。但与此同时,井喷式出现的新闻使得新闻乱象的状况更加严峻,造成了媒体公信力缺失、舆论导向“脱轨”等消极现象,而新闻的发布、传播必须以新闻写作为基础,基于此,分析新闻乱象与建立新闻写作的责任机制需要认真加以考量。

关键词:新闻乱象;把关;新闻写作;责任机制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71-02

全媒体体现的并不是媒体组织、媒介手段的简单连接,而是基于最全覆盖面、技术手段、媒介载体和受众传播面的全方位融合。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態、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分析新闻乱象问题和根源、重视新闻写作责任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乱象的表现

当前的媒体环境是全民营造的环境,对公众生活的介入性更强。身处复杂多变的媒介旋涡中,新闻报道呈现出多种问题,亟待审视和改良。

首先,新闻失实“花样百出”,总体表现为: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以及因果不符几个方面。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但虚假新闻长久以来都是新闻的顽疾,在“后真相”时代,对本身已处于“信息茧房”的受众来说,新闻的真假更是被蒙上一层面纱,让人难以分辨。

随着一系列网络平台的建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新闻创作的主体面向所有公众,发展迅速的新媒体则成为虚假新闻的主要产地。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为了抢占受众资源,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也屡屡出现失实,或者是失误。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但不是第一要义。未加求证的报道本身就是谣言的“温床”,给了虚假新闻可乘之机,掩人耳目。有关真实和时效的辩论,本质上就是一场错误定位的辩论。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新闻逐渐走俏[2]。但是,基于大数据的虚假新闻对普通受众来说更加难以辨别,又因数据自带的说服性,其误导性也更强。

其次,当前新闻的泛娱乐化趋势明显。娱乐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严肃新闻报道焦点的偏移、社会新闻核心事实的缺失、文体新闻着力渲染低俗化信息、“标题党”现象愈演愈烈和吐槽式新闻损害新闻客观性等几个方面。在公众娱乐消遣心理的驱使下,猎奇因素、娱乐因素被最大化地挖掘和利用,硬新闻的软新闻化也屡屡发生,媒体记者通过炒作渲染以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刺激舆论情绪点。这类新闻的娱乐价值常大于新闻价值,将公众视野片面地转移到新闻之外的关注点上,掩盖了新闻蕴含的更重要的议题。

最后,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在面对自然或者人为灾难事件时,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真实感和现场感,将镜头直接对准遇难者,详细报道灾难现场细节,却忽视了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是的,你还好意思说”》这样一则耸人听闻的标题曾经出现在媒体版面上。记者和媒体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追求正义、还原事实的讨伐者,也是道德的批判者,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关注率,无视新闻当事人的情感需求,任意加以评论,其行为无异于揭开当事人的伤疤,反而丢掉了道德的标准。记者在写作新闻时应该考虑人文伦理因素,正确进行情感的渲染和引导,并力求做到客观分析新闻事件,从多角度报道内容的发生,避免给新闻当事人及受众带来二次伤害和潜在的恶劣影响。

二、厘清新闻乱象的缘由

(一)新闻素材来源主要转为网络市场

相较于传统的记者“跑新闻”,新闻素材来源开始更多依赖于网络上的信息。盲从性转发、碎片化解读、片面式采访成了当今新闻生产的主流方式。互联网技术和各式各样的社交资讯平台相当于给每个人递交了麦克风,使得人人皆是新闻的创作者。如此一来,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相对有所削弱,不得不转变新闻素材的获取方式,开始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找信息源,并跟进网络上浏览量高、争议性强的新闻。然而,由于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得到及时求证,再加上部分媒体从业者新闻专业素养的缺失,其在转发新闻时完全照搬,不考虑或者较少考虑后期影响与可能引发的舆论导向,给媒体自身和受众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反转新闻成为热词,这正是新闻从业者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造成的。

(二)利益诱惑使媒体误入歧途

在“流量经济”时代下,很多媒体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更多关注从而吸引广告商,标题性新闻不绝于耳。此类新闻被称为“标题党”,其题目背离了文章的初衷和原意,甚至往往和内容大相径庭,目的只是为了增加受众的点击量和阅读量。此外,有偿新闻不能杜绝,甚至有部分媒体以负面报道要挟企业实施敲诈,并为一些无良企业的恶意竞争充当推手。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受众,片面追求轰动效益,策划新闻和恣意炒作也时有发生。策划新闻的本质是属于媒介事件和制造新闻,其目的不外乎“利益”二字。某些组织为了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形象,蓄意策划媒体事件,通过记者的报道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使“炒作”成为一种快速通道。但通过利用受众关注、激起社会道义而刻意包装新闻,戏剧化地渲染一些悲情善事,也往往会因其带有欺骗性、策划性的初衷而遭到舆论谴责,透支社会信任[3]。

(三)新闻监管难度加大

由于网民的隐匿性、广泛性、分散性等特征,由网民这一群体所发布、转发的新闻或信息很难进行法律上的限制,而网络作为一个虚拟存在的言论传播场域,往往成为新闻和舆论的主阵地。存在于网络上的新媒体跳脱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控制圈层,使监管难度加大,且监督手段和方式也必须革新。2020年7月,国家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商业网站平台和自媒体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的突出问题,而新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以及新闻类APP的审核是重点整治任务之一。随着公众对网络环境的诉求不断提高,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监督管理需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三、理论指导下构建新闻写作责任机制

20世纪初,被称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在美国奠基。1957年,《大众传播的责任》一书出版,媒体的社会责任开始成为新闻界理论和思想研究的主题。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现代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4]。基于以上观点,新闻被赋予的社会责任已经相当明晰,而要真正建立起新闻写作的责任机制,则需要记者、媒介组织和政府3个层面共同作为。

库尔特卢因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把关”的概念。记者是信息的直接获取者,承担着新闻创作的前沿性任务,新闻创作本身也是一个把关的过程,从新闻素材搜集、筛选、加工到完成,每个步骤都体现着把关的含义。而对媒介组织来说,编辑的把关性则体现在新闻稿件筛选、整理并加以传播的过程。就国家层面而言,对新闻报道有一个方向性、全局性的把握,同时也扮演着舆论调控的把关性角色。

在全媒体时代下,要建立新闻写作责任机制,记者应当对自身角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积极成为事实真相的传播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以及跨媒体的传播者。同时,要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演绎好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两个角色。媒介组织也应设立新闻写作相关责任机制,对记者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让新闻写作标准有章可循。作为媒介组织的中心,新闻编辑在工作中必须严守媒体的政治立场,正确处理对新闻事件的议题设置。

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内容方面需要跟进、挖掘事件本质,相对于新媒体,其社会责任更加凸显,因此新闻编辑在全媒体环境中更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严把新闻关。纵观当今的新闻市场,不难看出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信赖度和忠诚度都远高于新媒体,因此,重视新闻写作规范,让文字为内容发声,是传统媒体的恪守之道。与此同时,自媒体也应该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作出定位,提高自身的新闻觉悟,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违反国家网信办互联网信息传播要求。

四、结语

要使全媒体传播正规化、法制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应重视新闻写作的规范,让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条例中,让新闻写作有章可循,政府对媒体发布的新闻进行监管是堵住虚假新闻、低俗新闻以及缺失道德责任意识的新闻传播的最后关卡。总的来说,新闻写作的责任机制需要媒体和政府部门双向沟通,形成正面引导、依法管理、主动遵守相结合的新闻创作机制,“疏”和“堵”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習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N].求是,2019-03-15(06).

[2] 刘辉.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乱象如何治理[J].媒体实践,2017(09):65-67.

[3] 段颖惠.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社会责任再思考[J].新闻世界,2017(08):64-66.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2-143.

作者简介:刘月美(1994—),女,陕西延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新闻编译。

猜你喜欢

新闻写作
关于新闻写作中应用求异性思维若干问题思考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简析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
新闻写作对古典文学的借鉴
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女性获奖者作品对英语专业新闻写作的启示
高职院校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