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于德育的渗透研究
2020-09-10张霞
张霞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小学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当前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同时还要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进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于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不具备成熟的心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德育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体育锻炼中,以此来增强自身体魄,提升综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德育教育,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发展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
1 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都是根据教学内容来开展的。以往传统体育教学中多是教师为学生讲解体育技能与技巧,这样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内容蕴藏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尝试在多样化的体育教学中将德育因素渗透进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我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尝试立足于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德育教育,比如,在进行田径教学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教育,还有在进行跳绳的时候,我尝试对学生进行勇敢机智教育,在进行武术教学的时候,我又对学生一丝不苟的民族意识教育,在开展球类教学的时候,我又对学生开展团队合作意识教育以及竞争意识教育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确定了体育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之后,要能够将其充分展现到学生面前,通过创设情境或者游戏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体验,以此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感知其中的德育因素,以此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有效提升上去。
2 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态
小学这个时期的学生并不具备成熟的思想,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摩擦的現象,如果教师不认真对待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健康心态。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科学合理的开展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积极沟通交流,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不但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够使生生之间积极交流,学会团队中合作与共享,以此培养学生宽容的品质。另外,对于一些内向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使他们能够大胆的与人沟通交流,在大集体中逐渐变得开朗,使其健康发展。比如,在开展短跑这项体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相关技巧与姿势还有所注意的细节之外,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接力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积极分析与探讨教授所传授的体育技能与技巧,并讨论出赛顺序。对于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现,小组成员之间也会发表各自意见。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短跑的相关细节,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探讨,性格内向的学生完全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其打开心扉,积极向上发展。
3 促进健康行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和强化学生的体格,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以运动丰富生活。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多学生被各种电子产品以及明星娱乐所吸引,缺乏积极运动的意识,因此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的健康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和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运动状态,并鼓励体育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运动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与体育技能掌握不扎实的学生结尾搭档,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纠正不规范的动作,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爱上锻炼,一些肥胖的学生往往不喜欢进行体育锻炼,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展开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帮助学生走出肥胖所带来的自卑阴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给与肥胖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为他们找到符合自身锻炼的体育项目,督促其通过健康行为与运动将体重降下去,将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升上去。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运动所带来的效果,如完成长跑后所获得的满足感,还有每天步行上学不但能够节省交通费,同时还可以锻炼身体。在体育运动下可以有效缓解开始与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在不断的体育锻炼下,睡眠质量也会有明显的提升,促使学生从小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 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从而积极拓展和提升,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吕军超.小学体育与德育的渗透教育浅述[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
[2] 曾硕斐.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2).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