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扬
2020-09-10翁华
翁华
“你们看,翟红旗能主动完成回家作业了,而且作业完成质量还不错呢!”听到英语老师的这番话,我真为他高兴,并感到由衷的欣慰。
1 发现“红旗”
翟红旗是三年级从安徽老家转入我班的,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男孩。开学不久,各任课教师就向我反映:翟红旗经常不做回家作业,特别是英语回家作业从来不做,懒的要命,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对他进行思想上、学习上的疏导,促进他求知、求学,自我发展,决不能放弃他。
2 走近“红旗”
苏霍木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象对待荷叶上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的,却又十分的脆弱。我觉得这个比喻十分精彩而又富有哲理。翟红旗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孩,我决定走近他,用爱唤起他的自信。课间,我经常走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信任和温暖走近他,关爱他,了解他近期的学习情况,问问学习中有哪些困难,哪些事情是你最开心的等,让他感觉到老师真正地愿意靠近他,帮助他,成为他进步的动力。从他那里得知:之所以不做英语回家作业,是因为他觉得难,因为在他们老家从来没有学过英语,而这里的小朋友是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了,基础不一样,有差距,所以惧怕,导致不做作业;其次,受他哥哥的影响,他哥哥也是一个经常不做作业,不爱看书、不爱学习的人,潜移默化中染上了恶习;再次,父母都不认识字,也不懂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一点帮助和鼓励。长此以往,红旗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形成了不做回家作业的坏习惯。
3 指引“红旗”
每一朵花都美丽,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作为班主任更不能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标准去评价一位学生,而应该挖掘他的闪光点。我虽是班主任,但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我发现红旗这孩子尽管回家作业懒惰,但很有音乐天赋,乐感很好,尤其在吹奏竖笛方面。于是,在音乐课上,我时刻关注红旗的发展,多给他表现的机会,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让他找回学习的信心。渐渐地,他开始投入音乐学习,每次都能积极地上台参加竖笛表演,获得同学们的好评。或许是他尝到胜利了甜头,音乐学习兴趣浓厚,调动了他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我不担任主课的教学工作,所以对红旗的学习不是深入了解。因此,我主动、经常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征求意见,及时交换红旗的学习情况,从而准确地评价他最近可能的发展水平,配合各任课教师的工作,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以促进红旗健康的发展。平时给他多一份鼓励,少一份责备,让他在快乐与温馨的环境中健康、和谐地成长。给他布置的作业,特别是英语,要降低要求,让他不至于什么都不会做而索性不做作业。考虑到红旗家庭学习氛围不浓厚,于是每次都让他在各任课教师那里把回家作业完成之后再回家。一是督促他把回家作业完成,有意识地养成要做回家作业的好习惯;二是新课之后能对该生进行及时地辅导,采用“少食多餐”的形式,及时消化,及时吸收,每天根据具体情况辅导,每次用十几分钟,反复提示,让他无负担地学习、吸收、训练、掌握。
班主任只憑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孩子在校接受老师的教导,一点一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如果回到家里,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一点也不关心、重视,那是不利于孩子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于是,我通过多次家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起协商有效地解决办法,帮助其家长共同对待孩子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我还正确地引领其家长去赏识关心孩子,携手共育,奏响和谐的乐章,共同做好转化孩子的教育工作,帮助孩子走出“自我”,改掉不做回家作业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4 “红旗”飘扬
一粒种子埋在地里,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它生根、长叶、开花、结果,这是长长的寂寞的等待。红旗如同这种子,谁都不知道他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谁都无法预料他的人生,当下的每一刻,需要我们用足够的耐心陪伴着、引导着他慢慢长大。小学生年龄还小,会受到环境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总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好三天,坏两天,今天做到了,过两天又做不到了。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事,这是进步中的曲折,绝不是徒劳无功。因此,在教育时,我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给予他帮助和鼓励。一学期下来,红旗进步了不少,回家作业不用老师盯,也能自觉主动地完成了。还能主动帮老师做事,看见老师也非常有礼貌的致敬问好。同学们对他另眼相看,也很乐意和他交往。现在,红旗变得开朗自信了。看到他的进步,作为班主任,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红旗飘扬,在阳光下越发灿烂。
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而漫长地过程,一般都会出现反复。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掌握其思想动态,善于观察、分析心理,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抓反复,反复抓,正确对待,有耐心,要求他们逐渐提高,一步一个脚印,使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班主任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只要我们心系学生,有细心、有恒心、有信心,定然会“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