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020-09-10朱宏远
朱宏远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以及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及要求,其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利用是重点及核心。在此前提上教师需要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实践活动。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明确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其中学生的潜能挖掘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能够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好铺垫。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引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在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过程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师生上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根据目前的教学困境。积极利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策略,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传承落后
目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不够理想,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教师没有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要求,积极引入不同的生活案例。鼓励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之中实现个人经历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很少有教师能够摆脱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比较死板和成就,无法实现现代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完美融合。新课改对学科教学的要求比较高,生活化元素的运用是基础。在此前提上,教师需要以此作为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断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以及延伸,彰显学科教学的主导优势和地位。很少有教师能够在这一板块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无视课内外知识的有效衔接。没有主动将时政热点融入其中,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还没有跳出教材的局限性。
(二)无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整个课堂增添更多的乐趣。但是有的专业教师课程教学经验比较少,对学科教学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没有意识到学科教学的现实意义,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培养。实质的课时安排比重相对偏低,难以充分体现这门课程的实践价值的意义。有的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上存在许多的思维偏差以及行为误区。很少有教师能够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进行要求,通过对目前教育现状的分析及研究来明确最终的预期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热情较低。很少有学生能够实现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无法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改革,让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主人翁意识。教学观念的转变与课程目标的分析联系比较重要,教师需要关注对这门课教学理念的分析以及研究。主动利用已有的教育教学机会和空间,明确自身的教学改革路径。不再以教材为中心,而是严格按照目前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子和组大胆的发表个人的观点以及看法。同桌交流、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会变得非常的大胆和主动,整个课堂也非常活跃。
(二)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想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以此来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比如在讲解部编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时,教师需要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辅助下,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的乐趣。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最为关键,教师需要将音频、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关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具体进度。不再以单一的文字讲解和黑板板书为基础,而是采取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枯燥乏味的学科知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前提,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角色转变以及思想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科教学目的。
(三)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意识到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以及重要价值,明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联系,切实提升这门课程的有效性,积极构建生活与学科教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课堂知识的吸收程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简单案例的分析以及研究来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为了实现优质信息的共享,教师还需要灵活应用各种现代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评价学生,启发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来确保教学活动达到最佳的状态,学生也会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四)激发学生潜能
學生潜能的激发对教师个人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及挑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到实践活动开展的艰巨性以及重要性。关注学生伴着简单的进一步挖掘,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及空间。其中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备受诟病,比如在讲解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教师需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结合实现活动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实践价值以及意义,确保生活化元素的灵活融入。生活情境的创设最为关键,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切实提升课堂活动的质量以及效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挖掘个人的学习潜能,精心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开发个人的智力及才能,教师则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着眼于目前的教学有效性,明确前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发展差异,并站在不同的角度在不断创新以及创新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分析是基础,在此前提上,教师需要设置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确保师生的和谐相处以及教学相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科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动,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结语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最为关键。教师需要以发展这门课程的内容及形式为出发点,转变应有的教育教学思路。关注这门课程的重要价值,以师生关系的良好构想为基础,积极引入不同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实践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一点有助于学科教学实现有效的突破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金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
[2] 尹玉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9(24):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