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转型研究
2020-09-10李琳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开始尝试进行许多积极的探索,新闻评论工作要想在此背景下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效果及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积极创新和转型。新闻评论创作应该适应时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从新闻评论写作理念转变、风格革新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自身的转型路径进行研究和探索,促使新闻评论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评论;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179-02
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了深度融合阶段,融媒体就是此阶段媒体融合下的产物。所谓“融”就是要将不同所有制和媒介组织等通过整合、创新配置在一起。融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整个传媒业态正在加速转型,在此境况下,媒体如何做好新闻产品,特别是如何做好新闻评论,成为了当下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
1874年1月5日,王韬主持创刊了《循环日报》,这份我国第一张以政论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标志着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开始逐渐形成体系。其后,《时务报》《新青年》《京报》《大公报》等一批报纸出现,在当时针砭时弊、发表时局见解,对当时的社会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报刊评论的权威性和宣传性加强,主要集中于《人民日报》《求是》等党报党刊中。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新闻评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评论发展势头迅猛。此时期的新闻评论摒弃了以往浓重的宣传意味,更加关注民生和社会发展,成为了真正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利器。同时,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以及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新闻评论节目开始出现。在报纸方面,《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以及后来的《新京报》中的新闻评论产生的影响较大,并且一度成为各家报纸的核心,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
二、融媒体下新闻评论的问题表征
(一)缺乏深度,质量参差不齐
在融媒体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发布不仅仅只是新闻从业者的专有权利,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其他移动设备把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想所感发布出去,技术发展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发布的准入门槛降低,而这必然会使得发布信息的质量降低。虽然目前大部分新闻评论主要还是依靠专业新闻媒体生产,但是自媒体特别是一些有相关媒体从业经验的人开设的微信公众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微博“大V”在相关新闻事件发生时发表的言论和评论,已经逐渐显现出与主流媒体分庭抗礼的趋势。
不同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自媒体中的部分从业者并未受过相关的系统专业的训练,因此在发布评论时可能存在新闻事实不清、新闻虚假甚至虚构事实、语言过激、煽动性强等问题,影响新闻评论的品质。另外,相对于传统的新闻评论来说,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为了增强时效性和抢占舆论先机,会在新闻事实还模糊不清时就发表新闻评论,以此寻求更大的关注度,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长此以往,新闻评论的质量必然会有所下降。
(二)舆论呈现反向操纵趋势
新闻与评论一直是一个媒体立足的核心和根本,自从新闻评论可以独当一面以来,其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新闻评论在引导舆论或者社会监督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传统的新闻评论基本只是依靠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的单向传播,与读者、观众的互动交流比较匮乏,媒体在选择新闻评论的选题和切入点时受到受众的影响较少,在进行新闻评论创作时主要受到媒体内部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新闻评论中的观点和看法,即使有反馈和互动的渠道,也难以形成规模性的舆论合力。
融媒体技术发展下,受众互动和反馈渠道被极大地拓宽,对同一新闻事件拥有相同看法的网民会聚集在一起,并且不断吸收壮大,形成无法忽视的舆论规模。为了提高民众的认同度,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评论创作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舆论的影响,甚至会依附于此。长此以往,会削弱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性,其作用和影响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三)人才流失,评论队伍建设乏力
新闻评论是观点为王,内容一直是新闻评论中的核心要素,受众接收新闻评论的过程就是接受观点的过程,如果一则新闻评论中缺少有说服力的意见性信息,受众就会对此媒体机构失去兴趣和信任度。高质量的内容离不开优秀的新闻评论员,不论是电视、报纸还是自媒体,优秀的新闻评论员都会带来强大的影响力,不仅可以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评论,还能依靠其写作特点吸引一批忠实的粉丝受众,从而提高其所在媒体的品牌知名度。
目前,我国新闻评论界的新闻评论员流失严重。一方面,这是由于新闻评论的篇幅相对较多,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受众无法全身心地接收一则新闻评论,新闻評论发展态势的衰颓自然导致新闻评论员的减少。另一方面,新闻评论在“采写编评”四大新闻业务中的综合要求更高,新闻评论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独到的写作视角,还需要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历史人文、政治经济动向等都有所了解,而这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和历练。目前我国媒体行业一般新闻评论员的薪资水平并不高,在产出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新闻评论员纷纷出走,导致评论员队伍建设乏力。目前,影响力较大且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新闻评论员少之又少,一般只集中于大的新闻机构。培养优秀的新闻评论员需要耗费极长的时间和极高的成本,很多媒体机构无法承担这样的成本,寻求的是录用之后就可以马上投入创作的评论人员,急于求成的培养模式很难产生优秀的新闻评论员。
三、融媒体下新闻评论的转型路径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评论是否及时、评论角度是否契合受众的心理、评论内容是否客观公正都成为了各大媒体竞争的焦点。面对新形势,新闻评论必须发生改变,找出适合融媒体环境的发展路径。
(一)提高评论质量,内容依旧为王
融媒体时代下,虽然新媒体在技术、用户体验等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但是传统媒体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专业的新闻评论员,他们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知识和业务水平,这是快节奏的新媒体从业者无法媲美的。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要突显其权威性,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传递主流价值观,而这需要依托高质量的新闻评论。
虽然如今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有深度、长篇的新闻评论正在逐渐“失宠”,但是高质量的新闻评论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今年国庆期间,《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国家建设的新闻评论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这说明新闻评论的读者依然存在,只是缺乏好的内容。紧扣当下热点、直击社会痛点、揭露发展难点的新闻评论内容依然是当下的“紧俏品”。因此,需要高质量的新闻评论内容来引导受众。
(二)加强新闻评论队伍建设
新闻评论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张弛有度。首先,可以适当提高新闻评论工作者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用高收益、高保障的薪资福利来吸引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评论工作,高收益的薪资报酬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新闻评论工作,也可以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和水平。其次,新闻评论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各媒体机构乃至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比如可以建立新闻评论培训机构,在新闻评论员或者相关新闻工作者开展新闻评论工作前,对其开展几个月不等的新闻评论培训和训练。或者建立奖惩机制,对于产生较大正面影响的新闻评论作品给予一定程度的奖赏,反之,则给予处罚。最后,可以邀请在各行各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人员或者“意见领袖”,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互动关系,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名人效应吸引受众阅读或关注,打造新闻评论的品牌[1]。
(三)实现媒介合作互通
融媒体背景下各传播渠道、介质实现融会贯通。媒介融合大势下,新闻评论要积极拥抱各种传播渠道和新技术。特别是传统媒体,不应局限于自身的网站和客户端,要积极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定期发布新闻评论。当然,不同传播渠道下的内容也要有所改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此情况下,新闻评论需要迎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将新闻评论内容进一步精简,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先用简练、生动活泼的语句吸引受众的兴趣,然后在文后附带更具深度的新闻评论[2]。
对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传播渠道来说,也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添加新媒体技术。比如,在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中,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连线等方式与场外的观众进行互动交流,或者在节目中引入网友的热门留言、帖子,与网友进行意见上的交流碰撞。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传统受众被动接收的传播方式,使受众从被动转为主动,实现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而且还可以丰富新闻评论的观点和意见,使观众可以更全面地思考新闻事件和问题,使节目更加多元。同时,受众与节目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可以使节目在传播空间上得以延伸。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已经开始进行许多积极的探索尝试。新闻评论的创作應该迎合当下受众的阅读需求,从评论写作理念的转变、机制的创新、风格的创新以及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与实践自身转型路径,从而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果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参考文献:
[1] 张翠娟.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型——以央视《中国舆论场》为例[J].青年记者,2019(23):59-60.
[2] 孙志鹏.新型与主流:全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评论[J].青年记者,2019(16):45-47.
作者简介:李琳(1994—),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