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分析
2020-09-10宋炜
摘要:在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下,高中物理教学想要寻求新的突破就要找到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善于用生活现象解释物理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实现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本文将对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物理教学方法展开深入分析,以便为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联系生活;物理现象;高中物理教学
引言: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教学脱离了现实,就是本末倒置,并没有将教学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尤其是对于高中数学来说,有很多知识点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高中物理教学要不断提升教学品质,以便满足当今社会的用人需求。
一、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落后
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公式原理较多,学生在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高中课业比较繁重,面对较为系统且庞杂的理论知识,有些物理教师只关注教学进度,对理论知识和应用公式的讲解还是习惯于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并不显著。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初中就设立了相应的课程,虽然高中学生大多数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和初中物理学习相比,高中的物理知识难度明显提升,基于这样的现状,只是公式和理论的讲解,并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还会增加学习难度。如果这样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高
因为高中阶段,学业压力较重,物理学习难度和初中相比明显增加,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会感到吃力,久而久之没有了自信心,甚至产生了厌学的逆反心理,不利于高中物理成绩的提升。
二、应对措施
(一)革新教学手段
针对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高中物理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会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案,弥补现有教学手段的不足,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物理现象的高度结合,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例如:当涉及到“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知识时,当老师对基本理论讲解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让知识的运用更加融会贯通,帮助加深关键知识点的记忆,找到和“惯性”相关联的生活实例[1]。老师可以先进行举例示范给同学看,从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出发,当汽车启动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向后仰,而刹车时身体会前倾;在学校组织的运行会上,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当铅球离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会让它继续向前滚动;为什么在晾晒被子时,大家习惯用拍打的方式除尘等等。通过形象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和充分运用提供便利,产生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通过合理的提问设计,深化教学成果。例如:我们平时使用的乒乓球是很轻的,像桥墩这一类又做得很沉,那么怎么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类似问题?从而衍生出惯性和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手段,不仅教学内容得到了延伸,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针对上文提到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想要有效改变目前的现状,就要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当讲解到“电场强度”的有关知识时,由于其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就可以借助道具,给学生每人提供一根细铜线,通过摩擦起电的原理让铜线带电,感知抽象电场的存在。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更加迫切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增强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和运用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知识更多是对生活物理现象的总结和概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养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基于这样的现状,通过理论知识和生活物理现象的有机结合,在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可以对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物理实验的探索,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不仅仅掌握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对未来的全面发展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锻炼的机会。关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实现,例如:“力的分解”,当讲解到相关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对比游戏,找两位女同学将哑铃向上举起,然后再找两位相对强壮一点的男同学,分别站在教室前后指定的位置,并将放在桌子上的哑铃通过绳索向外拉,观察两组的区别,第一组女生可以轻松举起,而第二组男生的哑铃却纹丝不动。通过这样的游戏设计,老师再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利用“力的分解”相关知识解开谜团。再例如: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相關知识,为了方便学生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的区别,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实现,借助滑冰这一娱乐活动,实现情境教学,将教学设计趋向生活化[2]。
(三)将物理知识带进生活
除了上述有效的措施之外,还应该适当延伸课堂内容。物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体系十分庞杂,而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物理现象,这给物理教学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只凭借引用的一小部分知识,还不能完全实现生活物理现象和物理课堂教学的融合,也没有体现出理论和实际结合后真正的价值。基于这样的局面,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深入融合,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共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物理思维不仅可以有机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并且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学会用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对物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充分运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于抽象的物理知识有了直观的认知,有助于帮助学生轻松攻克记忆难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关于动能的求取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老师可以转变教学思路,善于引导学生按照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具体来说,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合理设置题目,将物体运动规律直观呈现出来,通过演算公式的应用,检验实践成果。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的系统性较强,涉及到的知识点众多,这给物理成绩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想要彻底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水平,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就要善于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将其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在日常教学中敢于创新和不断尝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元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分析[J].名师在线,2019(12):22-23.
[2]郑志湖.“学为中心”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J].物理教学,2019,41(02):2-4.
作者简介:
宋炜(1979.08--);性别:男,籍贯:天津市人,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现有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物理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