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和语篇视角下的翻译对等模式探析

2020-09-10王冲霄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3期
关键词:视角

王冲霄

摘要:语言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对语言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对等”似乎是子虚乌有的。但是人类彼此之间又是可以互相交流的,其意图是可以传达、可以领会的,“对等”似乎又存在着,这便是“对等”的悖论性所在。鉴于“对等”的这种属性,也只能悖论性地在语言的“不对等”中寻求“对等”。

关键词:关联和语篇;视角;翻译对等

由于翻译最终体现为语篇,即由语言单位构成的语篇,我们有必要找出语言转换的基本规律,在源语系统和译语系统的对应中发现不对应,在不对应中找到对应,从而找到“最佳对等”的对等模式,以供翻译调用。

1.对等/不对等的层次性

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的对等应该说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只是冥冥之中的“第三元素”。“不对等”首先在于每一种语言都“各行其是”,其次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尽相同。从语码来看,人类对世界的编码是不完全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映射不完全,即能指不能表现所指的全部特征,造成语言之间词汇理据意义的差别;(2)词语与概念之间的映射不完全,即词语不能表示全部概念,反过来说,只有小部分概念被词汇化,造成语言之间词汇量上的差别;(3)语法形式与概念系统之间的映射不完全,即语法形式不能表示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反过来说,只有概念系统的一小部分被语法化,而个体语言之间在语法系统上又呈现出很大的差别。

2.对等:静态与动态的张力

语言之间的“不对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翻译时不能机械地要求对等;(2)不对等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属性。由于语言的不完备现象,我们只能力求对应式的对等。而且对“对等”的处理也是动态的,要依据关联做出合理的取舍,比如词典的翻译与文学文本的翻译便有所不同。

语言是在语境中产生的,词目要从语境中脱离出来但携带着语境中使用过的痕迹,因为我们是根据语境中的意义来分立义项的。相比较而言,词目是脱离语境的,句子则具有相对的语境化(contextualized)倾向,而语篇则是语境化的。当然,词汇是在语境中生成、在语境中使用的。所谓的脱离语境,实际上是将词的用法从具体的语境中抽象出来。由于个体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双语之间的对等不可能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呈现出种种差异的。

3.翻译的对等模式

3.1单词词位

翻译以关联为准绳,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符合最佳关联的操作,但以语篇为单位也必须从词着手,而且在可能的条件下,翻译首先要做到词与词的对等。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找出抽象的,即脱离语境的双语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如下几种情况:(1)源语与译语在概念与语符的关系上对等,即一对一的关系;(2)源语與译语在语符与概念的关系上呈现出一对多的关系,即语符一概念一对多;(3)源语与译语在概念与语符的关系上呈现出一对多的关系,即概念一语符一对多;(4)源语与译语在语符/概念关系上呈现出交错对应的关系,即交错对应。

3.1.1一对一

源语与译语在概念与语符的关系上对等:

第一型:aspirin→阿司匹林

第二型:wife→夫人,妻子,内人,爱人,老婆,老伴,女人……

就第一型的对应两言,两种语言没有语体、语域或体式(tenor)方面的差别,第二型则相反。其实,这种意义上的对等,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词的义项,而不是词(有的词可包含很多义项,比如“see”有“看到”、“明白”等义项)。词汇系统是开放式的,由于认知的隐喻过程,词汇随时都会添加新的用法。一个词的义项和多义词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一般说来,当人们不再注意义项与义项之间的语义联系时,便把这些义项看作不同的词,这就是所谓的同音同形异义词,如表示河岸的“bank”与表示银行的“bank”。反之,一个物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人们便可能根据自己对这些特征的感知给它分别命名,这便是所谓的同义词,如“番茄”、“西红柿”词语不同但概念一致。就概念与语符的关系而言,就是一个语符对应译语的多个概念和一个概念对应多个语符。我们分述如下:

3.1.2语符——概念——对多

源语的一个语符对应译语的多个概念:

第三型:门→door,gate,entrance

源语的语符表示多个概念,要找出译语表示这些概念的语符,在此情况下,就是源语的一个语符对应译语的多个语符:

3.1.3概念——语符一对多

一个概念可能会有多个编码,这是自然语言中的常见现象。源语的概念与译语的概念对等,但同时这源语的概念又有多个语符,如:

[cicada]蝉

[蝉][cicada]

知了 cicada,locust

[cicada]热热儿

我们可以把上一模式整理为:

蝉/知了/热热儿→cicada,locust

3.1.4交错对应

交错对应指源语与译语之间有重叠关系,这包括金陧提出的第四种类型及复合型:

第四型:fence→栅栏,篱笆,(部分)围墙;wall→墙,(部分)围墙

复合型:A 黑→black,dark;深→dark,deep;沉→deep,heavy;大→heavy……

B说,讲,谈,叙……←→say,speak,talk,tell……

3.2短语词位

短语词位可分为两类:普通短语类和典故性短语类。就普通短语而言,只需要找出对应的译语成分就可以了,而就典故性短语而言,由于其隐喻性,要注意其外延和内涵方面的差别。

3.2.1普通短语

普通短语主要包括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有些语言,如汉语,没有结构形式对应的普通短语,只要译出该类短语表达的意义就可以了。现在仅考察动词短语的构成

不及物动词+介词=及物

及物动词+名词+介词=及物

不及物动词+副词+介词=及物

动词be+形容词+介词=及物

分别举例:look at看;take care of照顾;catch up with赶上;be angry with对……生气。

以上可见,汉英之间几乎没有对应的短语,那么相应的对译便是其对等成分。

3.2.2典故性短语

对这类短语的考察,要注重语言事实而不是命题事实,因为这类短语所涉及的事实已经语码化,成为语言成分了,其事实只是该类语码的造词理据。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那么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有的短语有相同的理据,有的则没有,但其所指的意义是相同的。在译语中有时没有相应的短语,翻译时可以采用仿造的方法。我们将考察以下几种情况:

(1)一对一

(a)词义与理据统一:

趁热打铁一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b)词义与理据有所不同:

胆小如鼠一as timid as a rabbit

(c)词义与理据完全不同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d)仿造(caique):

纸老虎~paper tiger

crocodile’s tears一鳄鱼的眼泪

在这类短语的翻译问题上,常常会有词汇内涵或文化方面的争议。我们认为,虽然造词的理据表现出内涵或文化方面的差异,但内涵是不定的,因人而异的,因此是可以忽略的。再说,意义往往可以通过语境来确定,由此消除内涵上的差异。

(2)一对多

除了仿造之外,译语中可能有表示相同概念的说法,于是便有了“一对多”的对等模式,如:

crocodile’s tears一鳄鱼的眼泪;猫哭耗子——假慈悲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3.3词汇空缺:不对等的对等

由于词汇对世界的映射是不完全的,而不同的语言之间范畴划分也不同,所以不同语言的词汇在外延和内涵方面往往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表现在另一种语言之中,往往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词汇空缺可以表现为:(1)语法形式的空缺,即译语中没有表达该语法概念的词,如汉语中没有冠词等;(2)实词的空缺,即译语中没有表达物体、事物或行为等概念的词。对于词汇空缺而言,所谓的词汇对等实际上只是“不對等”的对等。我们主要探讨实词空缺的对等关系。

一种语言中可能既有上义词又有下义词,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有上义词或下义词,而且下义词的数量也不对等,如英语中只有rice而没有下义词,汉语既有上义词“米”,又有下义词:“精”、“粗”、“粹”、“糙”、“秕”、“糯”、“粉”、“糠”、“粑”、“糊”、“粥”等,由于文化导致词汇空缺,只能采取意译的方法,如:精米:well-processed rice

3.4句法形式对等

不同语言之间的句法结构不同,但我们说这些句法结构是对等的,因为这些结构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表达同样的交际功能。当然,语言之间的差异可能比这些句子结构要复杂得多,主句可以内嵌各种各样的从句。但不论句子如何复杂,切换成相应的译语,就算句法形式的对等了。如:

a. He carefully does his homework.

b. He does his homework carefully.

C. Carefully, he does his homework.

a.他认认真真地做作业。

b.他做作业认认真真地。

C.认认真真地,他做作业。

3.5语用意图对等

所谓语用意图是指语言形式大多不能作字面上的理解,而应是相同交际情景的得体性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有相同的表达法,也有不同的表达法,但交际意图是大致相等的,所以我们称之为语用意图对等。

4.结语

在一种语言系统之内词汇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十分复杂,就跨语言而言,复杂尤甚。从语义、句法和语用角度能找出跨语言的对应关系或对应规律,这是基本的对应规律,是翻译时话语与语境假设不相冲突时应该进行系统切换的,也是两者冲突之时进行调变的基础和依据。

即便是脱离语境的对等模式也处于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张力之中,这便反映了“对等”的实质。在以关联为准绳,以语篇为单位的语码转换过程中,更需在动态与静态之中寻求最佳等值。这便体现为推理模式和对等模式的辩证应用。

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对对等模式的挖掘还只是初步的、尝试性的,我们希望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跨语言的对等模式。当然,这些对等模式只是为动态的关联推理提供方便,是供它取舍的。

参考文献:

[1]明芳.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体现[J].海外英语.2011(01)

[2]邱晨.奈达“动态对等理论”述评[J].科技创新导报.2011(01)

[3]潘婉莹,刘改琳.基于动态对等理论的中文商标翻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4]崔仁淑.关于用“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来解决时体翻译的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3)

[5]杨海琴.浅析“动态对等”原则指导下的“现代中文译本”[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4)

[6]温晓婷.从动态对等理论看寒暄语的英译[J].文学教育(中).2011(05)

猜你喜欢

视角
谈“物”视角下的环境
论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比较文学视角
基于大学文化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互联网+”视角下的会计新发展
浅析不同视角的舞蹈
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浅析当代数字插画艺术
视角、对话与真情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