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真实”的艺术狂人

2020-09-10章赞

高考·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培根真实弗洛伊德

摘 要:本文从20世纪艺术界中一段伟大的友谊展开,通过对弗洛伊德与培根的肖像画比较和培根独有的舞台画面空间感的分析,了解与理解培根是一位极致追求“真实”的艺术家。

关键词:真实;培根;弗洛伊德

同一个人物形象,同一个展厅,两组肖像作品牵引着20世纪艺术史上的一段友谊。这段令人羡煞旁人的友情主人翁为弗朗西斯·培根与卢西安·弗洛伊德,他们在60年代中期几乎形影不离。摆放在一起的画作中的人物均为乔治-戴尔,而在两位画家的画面中乔治的风格状态截然不同,在培根的笔下,乔治是疯狂的,是他的爱人与灵感源泉;在弗洛伊德的笔下,乔治是脆弱、忧郁、平静的。他们不仅为同一个朋友作画,20世纪50年代开始两位画家开始为对方画像,弗洛伊德用细腻精准的笔法勾勒出培根的样子,乍一看这是一名忧郁的男士,浓密松散的头发,轮廓清晰的五官,眉头紧锁,视线向下,处于阴暗面的脸颊肌肉放松,而在亮出的面部肌肉微紧,似乎在思考些什么。从弗洛伊德的画作中看培根给人一种沉默寡言、忧郁深沉的形象感,但是从作品数量上来看,培根显然是一名不合格的模特,这应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培根在做模特时非常不安分,经常嘟囔抱怨,与画面形象大相径庭,这也直接导致了弗洛伊德只为培根画了两张肖像,最有趣的是第二张还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

再将视线移至培根为他的朋友弗洛伊德所画的肖像画,一定会被它震慑住,这是弗洛伊德笔下的那个培根所画的吗?1965年《三幅卢西昂·弗洛伊德画像的习作》(小型三联画)中焦灼热烈的红色成为弗洛伊德画像的背景,三个硕大的脑袋分别展示了左侧脸、正面脸、右侧脸,如果不仔细端详很难分辨五官的精确位置,这似乎与立体主义有些靠近,然而却比立体主义要感性许多。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些肖像画比弗洛伊德为培根画的肖像画要草率得多,但是在笔者眼中培根的画面更具力度,更有冲击力,透露着一种暴力感。不光只是对弗洛伊德肖像描绘用这样的绘画语言,在培根所创作的其他人物肖像画中亦是如此。“他一再强调,暴力并不是他所要表达的重点,也从来就不是画面唯一的内容,而是在表面所呈现的暴力背后,一个属于真实情绪感官的写实;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外相,直接触及真实核心的表现。”这足以证明培根通过对人物肖像的诠释“何为真实”的创作观念。

经历了战争的培根眼中的人物却是焦躁不安、受尽囚禁之苦并且无法得到救赎的。培根的人物形象大多為赤身裸体的无名氏,他们也没有特定的社会地位与角色,不仅如此,培根在描绘他们的过程中放弃了所有传统写实的规范准则,从衣着到皮肤再到毛发的处理都是以一种粗旷,充满情绪的笔法来表现,就如同他所想表达的一样,“在画面上,培根表达了原始的真实,褪去文明语言的雅致,除去社会的框架,那么‘人’的本质又是什么?培根将人世间最黑暗、最痛苦的东西几乎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画布上,从而使灵魂得以净化。

在培根笔下,人物往往被扣上“似兽非人”的头衔,这与他的创作方式有着密切地关系,“我画的人或画像只能是我非常熟悉的人被我烂熟于心的人,那些我分析过、了解他们的面部结构的人,我发现那个人会阻碍我,然后我会利用照片,将照片和所有东西都打碎,它们甚至会变成其他东西,它们往往自身就极具趣味性。”画家不通过直接真人写生与临摹来传达“真实”,而是通过一种画家个人记忆的形式,达到对人物形象最真实的描绘。一些人物肖像画习作中,培根用了类似连续拍摄技巧及影像持续移动的笔触来表现动态,破碎的相片经过画家的画笔呈现在画布上,人物的动态定格在上一个动作与下一个动作的瞬间,“培根独特的介于完成与未完成之间的笔触,显现与隐藏之间的影像,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暧昧,也暗合于莎士比亚文学中关于是与非,去与留,生与死的人生议题。”

培根的画作永远保持着新鲜感,哪怕是同一主题的画作。因此,在培根的作品中永远得不到观者所想要的那个答案,也许这是画家拿来躲避问题最好的方法。作为艺术家的培根对自己的作品永远抱着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态度,富有舞台性的画面空间构成也是他保持新鲜感独有的绘画表现手段,这也将“真实”的表达推向了高潮。如1964年所作的《房间里的三个人物》(三联画)、《绘画》和1962年所作的《三幅受刑图的习作》(三联画)等作品均被画家营造出一种舞台的效果,让整个画面更有空间感,画中的人物也散发出强烈的存在感。在画面的中心偏上处一条弧线将画布分割成两半,上半部分培根多以单色平涂的绘画方式,而下半部分则为人物主体的“舞台”,他们在舞台上有的是扭曲的;有的是痛苦的;有的是压抑的;有的是坐立难安的……这样独特的舞台空间带给观者的是视觉上的冲击,他们的目光被舞台中央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想要抽离却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扯着,此刻的观者与画面产生了精神上的对话,无论是经受过战争杀戮与培根同属一个时代的人也好,还是生活在和年代的现代人也罢,在培根的画中总能被传递到一个讯息“何为真实”,无论如何观者的精神世界迫切地渴望自己能像画中人一样摆脱一切虚伪的束缚,把最真实的自己展露出来,是苦难、是病痛、是暴力;是压迫、是焦躁、是孤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演绎人生。就像培根自己曾在采访中说过那样:“不管你画的是什么,你画的不仅仅是题材,画得更是你自己以及你想要记录的客观对象。”

艺术界不乏像培根这样追求“真实”的艺术家,但没有人像培根这样将“真实”表达地淋漓尽致,看似毫不费力,却饱含心力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黄舒屏等.世界名画家全集培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章赞,1994年生,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油画。

猜你喜欢

培根真实弗洛伊德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漫画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
百货们的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