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少教多学策略实践探究

2020-09-10林黎黎

高考·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少教多学感悟

摘 要:古诗词鉴赏一直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少教多学”是近年来被重提和重视的科学教育理念。但在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的前提之下,如何实现高中诗词鉴赏的少教多学?在分析笔者所遇诗词鉴赏教学之难题后,将从诗词的“积累、感悟、运用”等层面提出在具体学情之中如何实现高中诗词鉴赏少教多学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少教多学;诗歌暗示性;积累;感悟;运用

于漪老师说过:“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而诗词鉴赏又恰是语文学科中最富有灵动蕴藉,最斑斓多彩的那个部分。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学生可以从诗词学习中丰富情感,培养审美能力,也能更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然而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我们的学生对诗词鉴赏总是望而生畏。何故?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或是课堂模式守旧,或是过分追求应试效果,使得学生对诗词鉴赏缺乏兴趣。

改用一句广告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武亦姝”。学情的束缚,令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让古诗词教学事半功倍的方法。而少教多学是近年来常被人提及的教学方法:“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少教多学”的理念古已有之。《学记》中提出,《论语》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些话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而不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以便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智慧和思维能得到真正的发展。细细想来,现代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如果使用填鸭式教育,学生还没想好摸透,我们又开始带着他们学习新的内容,他们如何能学得好呢?

悉心研究之后,我发现少教多学亦能结合我们的学情运用在课堂之中。只不过,必须改动着用,创造性地用。我们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我们在少教多学之前,要先教会他们各种阅读方法,有时候甚至要以多教来促进少教。以下我粗浅地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摸索出来的几种方法。

一、曲径通幽,引导学生掀开诗歌神秘性面纱。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以含蓄、寄托的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这种含蓄、寄托的表现方式叫做诗词的暗示性。恰是诗词的暗示性在学生和诗词之间挂了一条面纱,使得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对古诗词鉴赏失去信心。因此,古诗词的少教多学,首先要帮助学生掀开诗歌神秘性的面纱。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中,有一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篇文章便提到了诗歌的暗示性特征。上完这篇课文之后,我趁热打铁,上了一堂名为《鉴赏诗歌读懂始——浅析古诗词语言的暗示性》的公开课。从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意象以及关键语句等因素,与学生一起去掀开诗歌的神秘性面纱。这些因素都是比较容易入手的,但学生因为无法总结鉴赏的经验,没有抽丝剥茧的能力,无法从实践中发现理论,因此他们在鉴赏诗歌时总是雾里看花。高二下学期,我们要学习人教版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这本书的前三单元都是古诗词鉴赏。在学生们准备“冲锋陷阵”之时,教师应提纲挈领地与学生一起总结出这套理论。学生掌握了一套鉴赏的方法,就像上阵杀敌的将军握有武器一樣。从此在古诗词鉴赏领域,学生便有了自信。

二、强调诗词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句话既提出了少教多学的理念,也强调了积累的作用。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陆游“功夫在诗外”的精辟见解,更是告诉我们:学生的文化素养、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等,在古诗词鉴赏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生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对于我们以少教多学之方法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理念,应为首要之策略。

但是,之前谈到,我们的学生对古诗词本身就没有兴趣了,如何能主动去积累呢?因此,在少教多学之前,教师仍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去积累古诗词。

盲目地印发材料推荐学生阅读、背诵,甚至设置考查机制:这些传统方法已经行不通了。因此,教师在推荐学生阅读、背诵时应考虑时代因素,加入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台湾美学大家蒋勋评说唐诗宋词的系列作品:《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这两本书将诗词鉴赏娓娓道来,讲解透彻,似乎是一次愉悦的心灵出走,好看,好读,好美。讲座式的评论文章,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这样的积累,学生是在轻松中获得的。再如《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撰写的《微读节气》。他将诗词歌赋以节气来进行梳理,又和生活中的吃喝玩乐结合来进行阐述,且均以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非常适合我们的学生阅读鉴赏。我推荐学生购买这本书,或去阅读他的微博。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得。一个学期之后,我发现,学生不仅能分享朱伟的作品,还能主动去找其他的诗歌作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先积累,再鉴赏,我们的学生在古典诗歌鉴赏阅读中犹如拥有了精良的武器。

三、追求生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快乐地鉴赏诗词

我们传统的诗词鉴赏犹如填鸭,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因为对诗词鉴赏失去了热情。因为我们要追求生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快乐地鉴赏诗。例如,我曾为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努力地去学习如何用闽南语朗诵和演唱诗歌。各类方言都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因此,用闽南语来演绎古诗词,不仅别有一番韵味,亦能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再如,我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提前半个月去学习了昆曲《李清照》中演员对《声声慢》的深情演唱。在戏曲的呕哑嘲哳中,学生在文本鉴赏之前便能体会到《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忧愁。在这样的渲染中,学生更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可以准确把握词人所要表达出的种种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能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导入动画,甚至部分电视剧的片断都可以拿来促进学生的诗词鉴赏。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我便将电视剧《李后主》中李后主与小周后分别场面放给学生看,学生对其词的了解就更加具象了。再如,《离骚》的学习,一直都让很多学生觉得古奥难懂。常常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陶行知语)。学生对问题一知半解却无从问起,师生间缺少有效互动。我课前让学生知人论世之后,将自己代入到屈原的生活中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创作改编《离骚》,将其改编为现代散文。艰涩的古诗,变成了有趣的改编内容。这样的课堂便实现了少教多学。

追求生动的教学过程,借助多样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里鉴赏诗词,能够使使学生深入理解古典诗词,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在课后也积极地去进行诗词鉴赏。

四、带着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将古诗词融入现代语境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积累、感悟,之后便是运用。当然,这是高要求了。我曾以为这在我们的学情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直到微博出了一个诗歌接龙的热帖。原博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进行有奖诗歌接龙,引发了网友的诗词创作热情。而我将这件事情在课堂中告知学生,并将该场诗词接龙的部分优秀篇目及自己的创作分享给学生之后,我们的学生居然主动要求也参与这样的诗歌创作,并让老师和同学点评。虽然我们的学生写不出“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这样的作品,甚至有的学生作品中还出现了文法错误,但那一次的诗歌接龙比赛使毕业十载的我感到了莫大的职业幸福感。在这之后,这种比赛一直都在延续。今年的三月份,我们带着学生出去春游。春游之前,我们正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于是,我对平行班的孩子们说,要求他们以诗歌体裁写一篇游记,字数不限,打油诗也行。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哪怕是平时连周记缴交都要三催四请的学生都按时交过来了。我在课后与学生谈天,了解学生诗歌创作热情的由来。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近阶段教学成果的研究,我想,学生能将古诗词体裁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诗词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而这些传诵千古的名言佳句会从情感深处触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文化素养。二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学生完成了积累与欣赏这两个步骤的学习,自身的古诗词有了一定的积淀,使得他们有了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三是作为教师的我,平时时常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学生。我的作品和古人的作品相比,显得稚嫩多了,但都是些具体生活的分享,更接近我们的现代语境。我还会将古人诗句化用到自己的诗歌作品中,但表达的是现实中的心情,或是写一写打油诗以体现生活之乐趣。学生在我的分享中,逐渐觉得古诗词和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便也勇于尝试了。厚颜试举一二例佐证之:

无题(配下午茶图)

天乍晴,日又暖,人倦人乏人还懒。蓬头趺足沙发,晴光浸浴微汗。终日踏红尘,浮利枉劳神。打住、打住,樽前风月闲,不痴不怨亦不嗔,且陶陶,乐尽天真。

清平乐日暮红霞

紅霞穿暮,停车旋凝伫。西天惊嗔青山芜,星光街衢火树。

蟹与虾来我馋,酒须饮上半坛。微末愁来作甚,推杯换盏清欢。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渴望少教多学,从而让学校可少些无谓的辛苦,多些快乐而有趣的进步。当学生自发自愿地和我分享他们创作的古诗词作品时,我感受到了少教多学的魅力,我感受到了教学生涯以来一直在追求的职业幸福感。

综上所述,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一蹴而就地使我们的教学获得成功。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想,我离这样的境界还很远。但叶圣陶先生还有另外一段话一直在激励着我:“教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最末一句总是在案头提醒着我。古诗词教学任重而道远。我希望学生们能通过古诗词阅读鉴赏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有良好修养、丰富内心的人。如何实现高中诗词鉴赏的少教多学?在这条探索的路上,我只是一个初探者。而我的梦想是,当我的学生们踏上工作岗位后,古诗词可以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亮的那一颗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孟庆焕.少教多学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J].文学教育,2014,(01):4-7.

[2]李强.少教多学策略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5,(13):57-59.

[3]魏微丽.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采用少教多学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49-50.

[4]马晓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少教多学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152.

[5]卜春富.“少教多学”视域下高中语文“支架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1):73-74.

[6]贾文静.论少教多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31):13-14.

[7]张慧琳.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9,(10):23-24.

作者简介:林黎黎(1983.11-),女,福建厦门人,汉族,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鉴赏少教多学感悟
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代写作的探讨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古诗词考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