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个试题引发的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思考

2020-09-10陆奕斌

高考·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习题课粒子建构

陆奕斌

摘 要:习题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建构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发展科学思维、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习题课的设计上,应围绕模型去展开讲解,培养学生运用模型以及模型的变迁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能力;物理模型的变迁

普通高中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自2017年颁布至今,已经有近三个年头了,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贯彻实施,逐步也走向深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凝练为五条,其中第一条提到: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基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苏州高二期末调研考试的一个试题的讲解,展开了此文。题目如下:

如图所示,在x轴上方存在垂直xOy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坐标原点O处有一粒子源,可向x轴和x轴上方的各个方向不断地发射速度大小均为v、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同种带电粒子。在x轴上距离原点xo处垂直于x軸放置一个长度为xo、厚度不计、能接收带电粒子的薄金属板P(粒子一旦打在金属板P上,其速度立即变为0).现观察到沿x轴负方向射出的粒子恰好打在薄金属板的上端,且速度方向与y轴平行。不计带电粒子的重力和粒子间相互作用力。

(1)求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2)求被薄金属板接收的粒子中运动的最长与最短时间的差值;

(3)若在y轴上放置一挡板,使薄金属板右侧不能接收到带电粒子,试确定挡板向右移动的最小距离。

一、模型变迁,培养学生能力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第二条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高中物理教材中各章节的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载体展开,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和概念。它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而物理的解题,也是由基本模型进行了各种改良、优化、提升而来,从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卷,压轴题,仔细一品均为由基本模型演变而来,例如2016年的江苏卷压轴题,就是一个由平时学习中常见且难度不大的回旋加速器演变而来。虽源于基本模型,但高于基本模型。这就对学生基本模型的理解掌握,以及模型的演变迁移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许多学生觉得物理难,即使上课能听懂,课后做题还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在解题过程中,建立模型、运用模型的能力差。而从学生发展角度讲,建模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得出最后的结论,即解决问题。

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建构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像质点、点电荷、匀强电场等物理概念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物理过程都是物理模型。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建构这些物理模型的思维方法,在引入物理模型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其适用条件,能运用物理模型来研究处理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发展科学思维、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讲解本题时,要从平时所讲模型入手,旨在培养学生的模型转变能力。如第二问最长与最短时间的差值,首先要搞定最长时间和最短时间,这就用到了我们平时所讲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最短模型。运动时间的长短除了从转过的圆心角考量外,对于周期相同、速率相同(即运动半径相同)的带电粒子,还可以从通过的弧长(弦长)去考虑,分两种情况:

1、在转过圆心角小于180°时,弧长越短(弦长越短),用时越少。

2、在转过的圆心角大于180°而又小于360°时,通过的弧长越长(弦长越短)用时越长。

在入射点一定,找到其到挡板的最短距离,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出射点为挡板下端,对应的轨迹圆也就能画出了(如图)。相应的最短时间和最长时间求出,第二问就迎刃而解了。

打在P下端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最短,打在P右侧下端的粒子在磁场中偏转的角度是300°,设运动的时间是t1,由于运动的半径与O到P的距离都是x0,所以打在P下端的粒子在磁场中偏转的角度是60°,设运动的时间是t2,则:

可以看到,看似复杂的问题,其本质就是我们平时用到的基本模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模型的迁移转变能力,而不是就题论题,这样,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归纳,也对应了新课标要求的: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二、深挖推敲,提升学生能力

新课标课程目标中第三条提到:要使学生具备科学探究意识,能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想与假设;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及做题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在教学中,某些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的有限、时间的客观限制、甚至是有些老师都存在困惑,导致无法向学生彻底呈现,这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就激发出来,对于困惑会提出自己的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迷信权威,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

当我们在进行第三问的求解,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动态圆模型中:速率相同,入射方向不同的动态圆模型的画法及特点。从图中不难找到,如图所示的轨迹是所要平移的最小距离。结合相关圆的几何知识,求得此时平板距y轴为X0,则平板需向右移动(-1)X0。但是学生会对此产生困惑和质疑,此情形中当粒子刚好经过P板上端时,也刚好经过P板下端,这是一种巧合吗?为什么这种情况能确定其为题目所求的临界情况?没有比它更小的情况吗?

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证明:连接OM,MN,ON,P板长为X0,OM长为轨迹圆直径2X0,三角形OMN为直角三角形,而以直径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N点必定在圆上,即轨迹圆为△OMN的外接圆,由此可知,只要是能过M点的带电粒子,其轨迹也必定过N点,满足了打不到P板右侧,这不是巧合,是必然!这样,学生的困惑也就得到解决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本题运用到了数学中的圆的相关知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物理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想学好物理,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很多物理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会用到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背景和铺垫。例如在讲解静电场中等差等势线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地理学科的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做类比。学生立马就能明白:要让等势线有更多的实用意义,反映跟多的信息,应该要引入等差等势线。地理的等高线越密集,表示该处的海拔变化剧烈,通俗点理解就是该出的坡度较大。那么等差等势线越密集处,对应的电势变化就大,空间上相同距离上电势变化大的,则电场强度大。这样一来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等差等势面越密集则沿垂直于等势线方向电势降落的越快,结合E=U/d,可知电场强度E越大;反之,电场强度E越大的地方,电势变化的越快,等差等势面也就越密集。

习题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教师在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上,要围绕培养和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这一目标,首先例题要精挑细选,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学习能力。还要有代表性,例题要精,要有丰富的内涵,能够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发;既要考量学习结果,又要注重学习效率。

在习题课教学的方法,要重视挖掘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答技巧及方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要尝试转换思路,多角度考虑问题,强化等效与化归思想,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题归一,在对题目的反思中不断的积累方法,总结经验。通过对各种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分析,使思维重组并焕然一新,变则通、通则会,使习题课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生动。

总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作用并不亚于新课教学,这要求我们老师在习题课的备课过程中要紧扣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去设计一堂精彩的习题课。

猜你喜欢

习题课粒子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虚拟校园漫游中粒子特效的技术实现
一种用于抗体快速分离的嗜硫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巧用一题多变提高地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建构游戏玩不够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惯性权重动态调整的混沌粒子群算法
问:超对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