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互联网育儿论坛看“坐月子”文化

2020-09-10黄瑞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坐月子

摘 要:“坐月子”是中国社会普遍重视的女性产后护理行为。随着公共卫生水平的提升、西方科学话语以及消费主义的影响,“坐月子”文化也随之改变。本文从互联网育儿论坛入手,分析其中“坐月子”的相关内容,探讨当下“坐月子”文化展现出的各种特征,并倡导新型生育文化。

关键词:育儿论坛;“坐月子”;“月子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226-02

一、选题缘起

“坐月子”是我国女性进行产后健康护理的一种传统行为。对于中国来说,自古以来对女性生产后“坐月子”的行为都非常重视,“月子”文化中也包含产妇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与禁忌。在“全面二孩”政策全面施行后,女性的产后健康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议题。科学、健康的“坐月子”方式能够使女性在产后获得更安全、舒适的体验,良好的 “月子文化”能够缓解女性对于生产行为的焦虑,从而为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提供帮助。

近年来,随着西方科学话语不断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人们对待“坐月子”的看法和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例如,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开始抵抗某些传统的“坐月子”习惯,逐渐获得话语权;而各种医学专家、育儿专家开始推广科学的“坐月子”方式,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追求精细化的“月子”体验。与此同时,在社会对女性的严苛审美标准下,产妇追求完美身材恢复效果也成为潮流。

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互联网平台的育儿论坛,从新浪网的育儿社区板块着手,通过其中与“坐月子”相关的文章、评论等文本内容来讨论当下人們对“坐月子”的观念特点,并对育儿论坛在运营中的议题设置提出建议。

二、文献回顾

在CNKI(中国知网)中以“坐月子”“月子文化”“月子禁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目前,针对产妇“坐月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民俗学、社会学和医学领域。民俗学与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一般从历史事实与医疗实例入手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出地区性的产妇“坐月子”的文化及特点,此类研究较少引入性别权利视角与性别文化的研究意识。另一部分研究则关注了女性怀孕、生产、月子等过程中来自家庭、现代科学话语、消费主义等方面的影响。

关于产妇“坐月子”的行为规范,有学者指出,产褥期传统可以分为日常生活、饮食行为、卫生行为、居住环境、衣着5个方面。[1]产妇“坐月子”包括3类禁忌,即饮食禁忌、行为禁忌和环境禁忌。随着公共卫生医疗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传统“坐月子”的具体操作方式与禁忌均开始发生转变,例如月子空间从家庭转入“月子医院”,“月子”服务人员从家庭成员转为专业护工。[2]

从孕产行为的规训方面来看,有学者指出,随着西方现代医疗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且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孕检、产检、住院分娩等现代产孕服务体制逐渐完善,医学监视和干预越加严重。[3]科学的孕产知识在医疗体系与大众媒介的推广下成为主流的孕产知识,“月子”作为产后重要的恢复期和哺乳期,同样成为医疗干预的对象。

从产妇“坐月子”期间的家庭层面来看,有研究表明,在传统父权制家庭的维系过程中,婆婆会对传统的“坐月子”知识体系进行传承与实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传统父系家庭结构的逐渐瓦解,产妇“坐月子”的文化意涵正在逐渐淡化。[4]

三、对育儿社区“坐月子”相关内容的议题分析

(一)两种“坐月子”标准:传统产育经验与现代医疗话语

中国传统“坐月子”习俗大多依据长期以来的女性民间经验或民间偏方。例如,在日常生活方面,女性生产后应静卧一个月,不能有任何活动,并且连卧床的姿势也深有讲究。在饮食行为方面,妇女在“月子”期应进食大量鸡蛋、鸡汤及肉类,不吃任何生冷食物。在卫生行为方面,传统习俗主张妇女“慎梳头洗足,以百日为度”,要求产妇不能刷牙,不能洗头,不能洗下身,不能洗澡等。在居住环境方面,产妇在“坐月子”时要把房间封得很严实,即使在盛夏也不可透风。[5]

在现代科学话语的影响下,现代人开始求证或质疑每一条行为规则背后的科学依据。因此,传统的习俗或是被证实,或是被证伪,继而被其他在科学上更“正确”的选择所替代。在这个过程中,新晋妈妈往往和婆婆或母亲在“坐月子”习惯上发生冲突,育儿网络社区中科学解释类帖子引起的讨论较多。

从新浪育儿社区中的相关帖子来看,关于传统“坐月子”方式的辟谣或科学讲解内容主要分为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等几个方面。例如,《传统坐月子误区多,科学调养学起来》《月子要坐,但要科学地坐》《坐月子信了这几件傻事,你就是真傻》,此类文章通常强调传统月子习俗中与现代科学知识相违背的地方,并引用专家话语,提高内容的可信度。同时,还有例如《非要规规矩矩坐月子?为什么外国人不坐月子?》的文章,通过中外对比,来突出中国女性“坐月子”的不合理性。实际上,此类文章背后暗含的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思维模式,忽视了不同国家之间现实背景与社会文化的差距,对该议题的讨论具有片面性。

(二)“坐月子”期间的身体管理:严格的审美标准

在由父权文化与消费主义话语共同建构起的女性审美中,“瘦”成为唯一应该追求的身材标准。对于选择怀孕生产的现代女性而言,这一过程带来的臃肿身材成为女性焦虑的源头,产后身材管理不可避免地成为产妇的另一大课题。

在《塑形,从产后第一天开始》文章中,有一段文字反映了女性对于身材的焦虑,“没有哪个妈妈不想一生完宝宝就恢复往昔的婀娜多姿,但是大多数妈妈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远都保留着异常的丰满。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分娩后,每天做些缓和的运动,只要3个月,你就可以找回以往的自信!”此外,还有《抓住产后瘦身黄金期》中“产后3个月,增加有氧运动。一周3次慢跑、快走,每次30~40分钟,能有效消耗脂肪,加强核心肌群的训练……”对女性在身材管理方面给出具体而严格的指导意见。

对身材恢复进行指导的文章通常会通过“提高自制力”的逻辑鼓励产妇,并给出一系列饮食、运动方面的行动意见,循序渐进为产妇打造瘦身计划,甚至有的从产后第一天就开始了这一过程。在这一话语中,“瘦身”被打上了美德标准,勤于瘦身的产后妈妈即是完美的、有追求的、能够回归产前生活的,不进行瘦身的则是懈怠的、懒惰的、要被社会抛弃的,臃肿身材被渲染成一种后果严重的个人危机。

在督促产后女性进行身材管理的实践中,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观赏的地位。社会性别的社会建构论认为,在异性恋体制的霸权下,女性的身体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而作为凝视对象的女性身体,受到来自整个社会审美标准的影响。从产妇瘦身的这一现象来看,媒体和医学手段共同将“瘦”这一标准继续合理化。医学手段甚至不再以自然、健康为追求,而是通过药物、手术、饮食多重控制产妇身体,从而使其达到畸形审美下的完美身材,完成女性的“辣妈”梦。[6]

(三)一个人的“月子期”:丈夫角色的缺位

从新浪育儿社区的“月子”板块来看,其受众对象是单一化的母亲,并未出现针对父亲的知识指导。论及父亲角色的文章大多出于和谐性生活方面的考虑,主张男性回避產妇生产、“月子”期狼狈情形,以此给丈夫留下“完美女人”形象;并未从减轻产妇压力、产妇心理健康的角度明确丈夫一方的责任与义务,回归到女性取悦男性的传统父权制观念。

在当下的社会文化中,父亲角色一直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缺位,母亲被认为应该担当起大部分育儿工作,“丧偶式育儿”在中国仍旧是普遍现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育儿社区中必然出现了“奶爸辅导”相关知识的结构性缺失,育儿知识、心理咨询、日化用品广告的目标受众全部是女性。

此外,从以上引用的段落可以看出,男性在育儿社区中被当成女性取悦的对象。例如“妻子的身材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他会不会嫌弃你的妊娠纹”“拴不住老公的心”“防止变丑”这些语句显示出的是产后女性存在的焦虑与不自信,并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强烈的否定,害怕在男性眼中被嫌弃,害怕被丈夫抛弃。而在《产后妈妈的御夫法则》中,则强调女性应提升自己,用自我改进的方式重新挽回在丈夫面前的魅力。

在取悦丈夫的话语中,产后臃肿的身体被定义为丑的、丧失魅力的、被男性嫌弃的,仿佛生育本身对于女性身材来说是一项不幸的任务,只有积极改造自身才能重新获得两性美满的希望。在这里,经历艰难生育过程的妈妈全然不是被同情和关爱的对象。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育儿社区中“月子”板块折射出当代产妇承受的困境有以下几点。首先,产妇身体未逃出父权审美眼光,社会对产后妈妈的身材指指点点,产妇将身材焦虑内化进而否定自己的身体。其次,父亲角色缺位,女性担当起大部分育儿工作。最后,传统女性生育经验与科学话语交织,“坐月子”知识繁杂,不存在唯一标准。

笔者认为,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建立新型的女性“月子文化”。首先,育儿论坛应积极设置媒介议题,鼓励父亲参与育儿,强调父亲的责任与义务。其次,社会应破除女性对“辣妈”身材的迷思,树立自然、健康的审美标准,不为产妇添加额外的心理压力,关爱产后妈妈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最后,卫生部门应积极普及孕产及“月子”知识,破除迷信、伪科学,从而打造对女性更加友好的“坐月子”文化。

参考文献:

[1] 邓传芳.妇女产褥期传统习俗研究综述[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04):662-663.

[2] 章梅芳,刘兵,卢卫红.“坐月子”的性别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6):51-60.

[3] 李海燕.话语实践与权力运作对孕产行为的规训[D].西南民族大学,2017.

[4] 李洁,刘婧.丈夫参与对妇女产褥期恢复与家庭关系的影响——以北京市常住人口调查数据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6(02):24-32+39.

[5] 章梅芳,刘兵,卢卫红.“坐月子”的性别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6):51-60.

[6] 孙亚山.坐月子,“做身体”:产后经验、母职叙事与性别不平等[D].上海大学,2015.

作者简介:黄瑞婷,女,北京人,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性别传播。

猜你喜欢

坐月子
文化视角下“坐月子”相关研究概况
“奢华”坐月子现象猛增
坐月子,别让陋习要了命
提示板
坐月子不能洗头洗澡
关于育龄妈妈产褥期观念的调查研究
《金牌月嫂教你坐月子》
中国特色的“坐月子”
“坐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