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出版人才的培养策略分析

2020-09-10郑秋瑛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图书培养策略

摘 要: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出版行业竞争压力变大,而在图书出版行业的生产要素中,人才素质是出版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现阶段图书出版人才培养却面临着人才意识不足、从业人员能力提升渠道匮乏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图书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对图书出版人才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借此提高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水平,为出版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图书;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83-02

在信息时代,图书出版内容、方式、行业发展面临着较大挑战。为在出版行业现代化发展中增强出版企业、市场环境的融合,相关人员还应重视图书出版人才的培养。但为确保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效果,还需结合出版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改进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对图书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对优化图书出版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出版人才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图书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

出版人才影响着图书出版产业的规模、水平,同时决定着图书出版效果、整体质量。因此,在图书出版人才培养中,还应根据图书出版人才素质要求,创新出版人才培育模式。具体来说,素质可定义为个体心理、意识品质的集合体。[1]而图书出版人才为满足岗位需求,其素质结构主要体现在智能、身体、心理素质上。首先,图书出版是对文字的升华与展现,所以要求出版人才具备文字驾驭能力。并且图书出版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各类企业用人标准多以出版人才文化素养为参考。其次,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产业,承担着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传播责任,出版人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最后,由于圖书出版的实践性特征,图书出版人才还需具有实践能力、出版知识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各类新型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中,文字信息传播途径更为广泛,读者审美、阅读需求不断变化。图书出版人才在岗位实践中还应懂得直面用户需求,灵活调整图书内容、版面设计等。因此,在建设图书出版人员培养体系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应根据出版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科学调整图书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二、图书出版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图书出版企业在优化改革后,考核方式出现较多变化,现阶段图书出版企业多以利润为经营目标,对出版人才培养不够重视,[2]甚至将出版人才培养中的成本投入视为经营负担。同时,图书出版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导致出版企业管理结构重组,企业内部非出版人才占比较大。并且在业务开展中,未能根据行业要求,提高出版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除此之外,在图书出版实践中,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有高于社会平均文化水平的知识积累,同时拥有文化生成能力,可灵活建立学术研究、文字阅读和读者喜好的联系性,提高图书出版的整体水平。但是由于图书出版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使图书出版行业人才缺口较大,不利于出版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图书出版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创新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为推进图书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图书出版人才培养质量,应及时创新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图书出版面临较多问题,而人才作为相关出版企业的资源力量,相关人员只有优化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图书出版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我国文化传播事业奠定基础。[3]对此,相关人员需重新认知图书出版概念,丰富图书出版内容,并且在人才教育中增加新时期出版要求的相关内容。其次,在创新性的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中,院校、企业需根据图书出版行业特点,以“理论+实践”的方式,要求相关人才掌握技能运用、出版知识内化的能力。最后,由于图书出版工作实践中所涉领域较多,在人才培养中还需通过学术调研、市场需求、图书出版趋势分析等途径,培育综合性的出版专业人才。

(二)拓展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渠道

图书出版人才培养场所以高校、企业为主。为确保图书出版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落实,相关人员还应拓展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渠道,重视出版课程教学、岗位实践。首先,在高校的图书出版人才培育体系中,高校应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出版专业学生的课程实践,为图书出版企业提供创新型、复合型出版人才。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根据现阶段图书出版行业发展趋势,在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中增设数字媒体、软件应用、版面设计等教学内容。其次,企业需为图书出版人才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在人才管理中采用粗放型管理模式,为出版人才提供充足的思考、能力提升空间。同时,在日常经营期间,强化图书出版人才培养力度。[4]对此,企业可通过专业知识培训、对外学生、组织人才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出版人才的整体素质。最后,相关人员可借助网络技术,构建图书出版人才培养平台,从而以兴趣为导向,扩大图书出版人才队伍,保障图书出版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三)丰富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方式

在图书出版人才培养中,相关人员还应结合出版行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丰富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方式,以此为图书出版行业提供综合性的专业出版人才。具体来说,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理论培养。为满足新时期图书出版企业的人才需求,应不断提升出版人员对图书内容、题材选定的理论认识。对此,相关人员需组织出版人员参与理论培训活动,并且在培训、学习中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图书出版要点。同时,根据图书出版内容,加深出版人员对岗位知识的理解。但是为确保图书出版人才理论培养的有序性,相关人员还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整合传统出版、新时期图书出版的实践内容。

第二,案例培养。为促使图书出版人才全面掌握出版内容,在案例培养中,相关人员还应利用主观性、生动性图书出版案例,为其讲解出版要点。在应用案例时,培训者可将现行图书编辑、出版手段、技巧、整体形势展示给图书出版人员,使图书出版人员掌握基础性出版概念。[5]然后在培训中引导出版人员对比不同案例出版方式的差别,从而在各类出版方式的学习中,在后期出版实践中灵活调整图书出版工作。

第三,实践培养。在理论和案例培养后,图书出版人员已经初步掌握新时期出版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业务素养。为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相关人员还应通过实践培养方式,保证图书出版人才培养效果。在实践培养过程中,可根据时代发展、用户喜好选定出版主题,并要求出版人员运用前期培训内容,对该主题进行设计与编辑。在模拟出版工作完成后,相关人员可根据其出版结果,分析其专业学习后的出版能力。除此之外,在部分出版人员实践培养质量不佳时,可通过反复培训、基础知识培养提升其出版素质,为企业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第四,长效性培养。图书出版人才的长效性培养方式,是在人员素质提升中借助图书出版岗位管理制度,要求图书出版人员创新出版、文字编辑方式,并且在文字内容的严格审核中强化其文字驾驭能力。使图书出版人才在岗位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并且在出版实践中逐步适应图书出版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为检验图书出版人才培养质量,还需在岗位实践中要求出版人才懂得分析用户需求,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内容归类、出版反馈信息整理等基础性工作,以体现图书出版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效性。

四、结语

在图书出版企业现代化建设中,还需坚实人才基础,协助企业完成内部改革。但是当前图书出版人才缺口较大,使图书出版人才培养问题不断凸显。对此,相关人员应积极健全图书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丰富图书出版人才培养内容,从而提高图书出版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出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宁江峰.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新闻窗,2017(3):66-67.

[2] 高清艳,王宜.媒体融合过程中编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7(2):73-76.

[3] 张凤涛.新形势下出版企业编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9(11):23-27.

[4] 朱斐然.当代图书编辑面临的工作困境与对策[J].科技传播,2018(3):121-123.

[5] 王新春.新时期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传播与版权,2017(6):150-152.

作者简介:郑秋瑛(1973—),女,海南儋州人,研究方向:图书出版。

猜你喜欢

图书培养策略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第十三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结果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