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叙述

2020-09-10殷若涵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改编电影小说

摘 要:李安电影版的《色,戒》是张爱玲电影改编作品中极具表现张力的作品,是一次具有李安导演风格的再创造。李安在张爱玲小说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小说情节的拓展等方面做了更多的改动,也让电影更具张力和表现力,同时表现了导演李安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色,戒》;小说;电影;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31-02

一、绪论

回顾20世纪80年代,人文精神的讨论、方法论、重写文学史等都是重要的文学文化事件。张爱玲正是趁着这种新的文学语境的兴起,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一方面是张爱玲作品大热,另一方面是电影改编大热。具体到影视领域,改编张爱玲的影视代表作品主要有许鞍华1984年导演的《倾城之恋》和1997年导演的《半生缘》、但汉章1988年导演的《怨女》、关锦鹏1994年导演的《红玫瑰白玫瑰》、李安导演的《色,戒》(2007)。张爱玲的小说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和人性的反思既深刻又细致,深受专业文学评论者和广大读者喜爱。

尽管其小说有“纸上电影”之称,但是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得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许鞍华执导的《倾城之恋》就被称为“滑铁卢”之作,金炳兴先生称这部“硬译”的作品,是许鞍华导演生涯最失败的作品,是“一次勇敢而大胆的失败”。[1]电影《红玫瑰白玫瑰》与《怨女》也受到了评论家和受众褒贬不一的评价。虽然电影《半生缘》基本通过市场检验,但还是受到了改编张爱玲作品最多的香港戏剧导演林艺华的批评。

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不同于以往的电影改编,而是成了“现象级作品”。与电影《色,戒》相伴随而来的是对历史观、文学意识形态、表现尺度等的广泛讨论,并且电影《色,戒》相较于小说而言,其改编也具有电影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李欧梵先生就认为,李安从张爱玲的阴影下走出了一条他自己的道路。李安电影版的《色,戒》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但毋庸置疑,它是张爱玲电影改编作品中最具表现张力的作品之一。无论是之前的电影改编还是立足于张爱玲作品中的经典文本,李安执导的《色,戒》无疑是一次更具导演风格的电影创作。

二、电影对小说人物刻画的加强

(一)王佳芝人物形象的拓展

在《色,戒》小说中,王佳芝是绝对的主角,整个故事所有的人物与情节都通过王佳芝联系在一起。易先生、以邝裕民为代表的岭南大学的大学生们等这些人物的塑造都是围绕王佳芝的经历展开的。由于小说的篇幅有限,虽然王佳芝处于叙事的中心位置,但张爱玲对王佳芝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能算得上“丰满”,赋予王佳芝更多的是张爱玲自己的情感诉求。即使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张爱玲也没有过多涉及历史和时代因素,仅仅关注王佳芝个人的爱恨交织。

而在电影中,李安导演则给予了王佳芝更多的“可能”。除去个人的爱恨情欲外,李安导演还让王佳芝背负起国家命运,他将历史和个人命运串联起来,让角色以及电影都更具张力。

电影将易先生给王佳芝买戒指的桥段,由小说中的一次完成拓展为两场戏。小说中的王佳芝只是因为她感觉到“这个人是真的爱我的”,[2]而喊出了“快走”两个字,将易先生放走。而在电影中,易先生先让王佳芝自己挑选钻石(第一场戏),之后再由易先生和王佳芝一起找卡哈里先生取回钻戒(第二场戏)。在第一场戏王佳芝独自挑选钻石的时候,当她看到卡哈里先生拿出的粉水晶时,不由得说出了“鸽子蛋”3个字。《泰坦尼克号》中的宝石“海洋之心”也是一枚影视作品中著名的“鸽子蛋”。由此可见,易先生能够给王佳芝购置如此品质的钻石,其在易先生心中的地位一定不同于其他女人。在第二场戏中,易先生与王佳芝一起来取已经做好的钻戒,当王佳芝看到做好的钻戒时倒抽了一口凉气,她被钻戒奢华的程度吓到,也好像通过钻戒看到了易先生的“真心”。紧接着是易先生和王佳芝两人的特写镜头,二人眼神的交汇,似乎在诉说彼此之间的感情,而这个刚刚才建立起的感情在王佳芝颤抖地说出“快走”之后轰然倒塌。电影中的王佳芝是经过了复杂的内心斗争才选择放走了易先生,因为她不能舍弃身上所肩负的革命任务。但在小说中,王佳芝放走易先生的过程少了很多纠结与挣扎,只是出于对易先生的爱,所以选择放走易先生。

(二)邝裕民人物形象的拓展

在电影《色,戒》中,除了王佳芝的人物形象之外,导演李安也運用了许多笔墨刻画别的人物,以求在一种纷繁复杂的关系中增强电影与故事的张力。这样一来,李安导演的《色,戒》就小说而言更具层次感,讲述了一个令人玩味的“大时代下的悲剧”。

张爱玲在小说中对于邝裕民的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只是寥寥几次提及,好像邝裕民这个人物的作用只是在串联王佳芝的命运走向,好像除了邝裕民,换一个人物也可以起到这个作用。而电影中却将邝裕民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对于王佳芝最后的命运悲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绝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角色设置。

电影中,邝裕民的懦弱和自私也许是悲剧最大的导火索,大家在讨论王佳芝的贞操应该给谁的时候他并没有勇敢地站出来,这将王佳芝拋入绝望中,自己爱的人并没有为自己说一句话、付出任何东西,因此王佳芝便稀里糊涂地将自己的纯洁之身给了梁润生。电影里的光线是昏暗的,王佳芝的眼神是深不见底的,就像一个黑色的深渊。而赖秀金也是因为对邝裕民的私心,在这件事情上主张让梁润生来(虽然电影里面没有直接表现,但是通过隐喻指涉,应该是赖秀金主张让王佳芝把贞操交给梁润生)。当王佳芝和邝裕民都成为老王手下的特务时,邝裕民终于对王佳芝说了很抱歉没有能保护她,甚至激动之下还吻了她,可是现在的王佳芝早已心如死灰,说什么、做什么都太晚了:邝裕民是你要革命,而我就是代价。“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①王佳芝面无表情地对邝裕民说。此时镜头中的光线依旧昏暗,王佳芝冷漠地走开了,只留邝裕民一人沉默无言。正是由于邝裕民的懦弱,让王佳芝在20多年的岁月中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一切,之后的不敢担当又让王佳芝独自担负起了背叛与抛弃,独自游荡于乱世中的上海,身无定居。

李安导演对于除王佳芝之外的人物塑造与描写也相当细腻,不似张爱玲在小说中将王佳芝作为绝对的主角,其他的一切都是因她而展开。李安将人物塑造得更具性格,也更为丰满,不仅仅是为了增强戏剧性,也是透过各个人物来反映大的历史背景与环境。邝裕民虽然是“爱国青年”的缩影,一腔热忱想要報国,口号喊得响亮,却在实际行动上掉链子。但是也不能把责任完全归结于邝裕民这个人物,因为造成人物性格与行为的原因是这个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社会环境。李安电影艺术的奇绝之处,所有的一切,最后还是归结为时代的原因,而不是个人,这样他就把张爱玲简单的个人爱欲层面做了一个升华。

三、电影对小说情节的拓展

电影《色,戒》就好像是“一阙华美、肉欲、悲伤的轻盈舞步”,[3]不同于小说中用“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是洗了个热水澡”[2]草草带过性爱场面,电影中强化了对性爱场景的描写,李安通过对浓艳热烈的爱欲表达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人性。

电影中一共包含三场床戏。

(一)第一场床戏“虐恋”

这一场戏整个过程没有过多的个人情感的参与,就像王佳芝一开始对易先生的引诱,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在情欲爆发之时,易先生粗暴地撕开王佳芝的旗袍,用皮带抽打她,仿佛王佳芝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泄欲工具而存在。

(二)第二场床戏“躲闪”

这一场戏比第一场戏激烈得多,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战争,要拼得你死我活一般,二人在情欲交织中不断交缠,就像战斗一般,想要胜过对方、压倒对方。二人的情感沦陷也许就是从此刻开始的,彼此开始在意对方,害怕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有所付出。在极度痛苦、压抑的性爱过程中,二人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看似扭曲的过程,实则是为了隐藏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第三场床戏“信任”

这场戏攒足了电影所有的情绪,为之后易先生与王佳芝在艺伎馆“互诉衷肠”奠定了基础。王佳芝用枕头蒙上易先生眼睛的那一刻,易先生并没有焦躁不安,反而展示出的是一种舒适的状态,二人的关系自此从身体上升为心灵的交集。

通过三场情欲戏的层层铺垫,情绪的不断累积,在情欲戏的外壳下,却拋去了主流电影的老套,“将女性的身体,暴露在镜头之中,呈现男性的欲望视域”。[3]这就是李安最成功之处,虽然以情欲戏为噱头,但是观影完毕之后,并不会令人感到愉悦或是亢奋,取而代之的是压抑与沉思。王佳芝的挣扎不仅仅是对自我、对命运的挣扎,而且还是对社会、对时代的挣扎。在挣扎过后,留下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人性对自由与爱的追求,却偏偏被时代束缚。

四、结语

小说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它们的表现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一次成功的小说到电影的改编,非常考验电影创作者的功力。文学是文字艺术,而影视则是更为综合的艺术,两种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过也正是基于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更好地互动发展。将文学和影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彼此刺激,共同发展,影视才能借助文学实现更好的发展。

李安导演正是明白了这点,在张爱玲小说《色,戒》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借用电影这种极具张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表达出来,同时也让这个故事变得更有魅力。

注释:①李安:《色,戒》(电影),焦点电影公司,2007年。

参考文献:

[1] 金炳兴.一次勇敢而大胆的尝试[J].香港电影双周刊,1984(142):46-47.

[2] 张爱玲.怨女[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257,249.

[3] 戴锦华.昨日之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55,257.

作者简介:殷若涵(1996—),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改编电影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文学小说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