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新闻的叙事策略

2020-09-10张馨文罗相如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

张馨文 罗相如

摘 要:自2016年起,虚拟技术逐渐在国内外新闻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应的对虚拟现实新闻的探讨也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应用转移。本文试图通过对沉浸式新闻的特点的分析,在新闻叙事学的视角下,分析虚拟现实新闻带来的叙事重构,从而探索沉浸式新闻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虚拟现实新闻;沉浸式新闻;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75-02

自2015年开始,以《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ABC)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开始利用虚拟技术(Virtual Reality ,以下简称“VR”)制作新闻产品后,我国也在2015年9月的“9·3”大阅兵中首次使用大型VR全景新闻报道,自此开启了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引入VR技术的热潮,尤其是2016年虚拟技术被应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的《VR看两会》系列新闻报道中,任何地方的受众都可以借助VR设备身临其境地“在人民大会堂”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到了2019年,各大新闻媒体先后建立了VR新闻网站,而国外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媒体也相继利用VR技术发布了近49部作品,其中不仅包含新闻题材,也包括非新闻类题材,如纪录片、宣传片等。

在我国,依靠虚拟现实技术生产的新闻产品,我们称之为虚拟现实新闻,即VR新闻,而国外则更习惯称之为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从不同命名方式可发现国内外在对待这项新产物时的微妙态度。国内倾向于将虚拟现实新闻看作是新技术的产物,更多停留在对新技术的叠加应用上,而国外媒体则开始将其视为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除了体现在对该新闻的命名上以外,最终形成的新闻产品也略有区别。目前我国虚拟现实新闻报道虽然数量多、涉及范围广,但终端的新闻产品仍处于比较粗糙的阶段,多以静态的画面呈现,并辅之以超链接的视频来进行报道,并没有完全地“浸”入,反而有“拔”出的倾向,[1]因此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虚拟现实新闻。相比之下,国外的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等已经基本能够完成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沉浸式新闻报道,并且媒体从业者也更适应这样全新的新闻报道类型语境。

随着VR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新闻生产之中,英美业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即从一种新的摄影模式转变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方式。[2]而国内学术界对VR新闻研究的热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技术论视角探讨VR作为一项媒介技术对新闻业产生的影响,以对新技术的反思为主;其二则是从微观角度出发,从新闻叙事的角度,聚焦于对具体的VR新闻的文本分析,但是仍停留在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上,没有介入叙事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当人们“沉浸”于这样的新闻时,往往重点关注虚拟技术给接收信息的主体带来的影响,有可能忽略沉浸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也像传统新闻,如报纸新闻、电视新闻一样,有其独特的叙事语言和范式。

为了更好地体现这种虚拟技术下衍生的全新的新闻报道形式,本文分析沉浸式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叙事策略。

一、沉浸式新闻的特点

沉浸式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接收新闻信息的人完全沉浸在新闻的内容中,这里所说的“沉浸”已不再局限于耳朵和眼睛对信息的获取,而是整个身体和大脑完全投入到数字化的场景中,仿佛置身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因此将这种体验称为“第一人体验”(A First-Person Experience )。[3]例如纽约时报的《流离失所》(The Displaced)报道了由于叙利亚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小孩的生活状态,在虚拟技术的还原下,用户也成为这些孩童的一员,跟随他们一起过一次短暂的漂泊生活。

沉浸式的体验必然会颠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人们借助虚拟技术可以出现在任意时空中,在沉浸式新闻提供的场景中,“沉浸”的程度越高,人们对时空的认知也就越割裂。从媒介技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都体现出了对时间或空间的征服,印刷术使得耐久保存成为可能,卫星电子信号使得信息不论多远也能转瞬即达,互联网则彻底实现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而现如今的虚拟现实技术则是使时间和空间在代码的世界里任意交汇,实现了对时空的征服。[4]

同时,360度的全景审视也可以说是沉浸式新闻的另一特色,用户借助工具在场景体验的过程中,几乎是以上帝视角来参与新闻现场,这既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作为亲历人的局限性,同时又拥有事件发生的“亲身”体验。全景环视赋予用户在新闻现场目所不能及的能力,关注新闻当事人未注意到的细节。

二、沉浸式新闻的叙事特征

新闻与叙事的结合并非首创,我国学者曾庆香就从话语角度对新闻话语的生成、新闻话语的结构以及新聞话语意义的形成3个角度进行了解读。[5]而关于叙事学的研究,中外许多学者都曾试图定义叙事,虽然对叙事的定义学界目前尚未有统一定论,但可以将其定义为“叙述者按一定的叙述方式建构起来传达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系列事件”。[6]本文主要通过对沉浸式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的考察,分别从视角、故事与场景、视觉画面3个角度,对沉浸式新闻的叙事范式进行分析。

(一)叙事视角:多种视角并存下的沉浸式新闻

视角是指人们从怎样的角度观察事物。在传统新闻的报道中,不同的视角对新闻事件的叙事也是不一样的。传统新闻中的记者为了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事件的全貌,会采用来自不同人物视角下的叙述,而读者只能依凭记者的叙述了解事件。而沉浸式新闻中360度的全景环视,赋予了用户非聚焦型的视角,全景式的鸟瞰使得叙述的人物或事物可以从任何角度被观察到,而沉浸式新闻的360度全景敞视正是对该叙事视角的最好应用。

沉浸新闻的“第一人体验”也是内聚焦视角叙述的最好映照。强烈的代入感使我们沉浸在新闻场景中,这个过程就是以内聚焦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因为我们只能追随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活动踪迹,和亲历者一起见证新闻事件的发展。当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内聚焦视角本身带来的限制,因为成为了事件的亲历者之一后,用户在内聚焦视角对观察者视角以外的东西是无法感知的,即便有沉浸式新闻的全景巡视功能,所能看到的东西也只是在固定位置下的全景状态。

沉浸新闻的360度敞视和“第一人体验”使非聚焦视角和内聚焦视角并存成为可能。在此过程中,我们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在整个故事里如同一个身穿隐形衣的人一般,既可以选择专注追随画面中人物的足迹,亦可以分心观察画面中的其他事物。

视角的转变直接导致在沉浸式新闻里“记者”身份的消失,相比在传统新闻中借助“记者”身份解说报道事件,用户不再需要第三者的画外音表述或是报道新闻事件,而是借助营造的沉浸感和直接参与到场景中来获得关于新闻事件的信息。虽然新闻报道过程中显性的“记者”身份消失了,但并不能说明受众就会被画面带来的冲击左右,因为即便有所谓的第三人出现,也不能说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就是客观的。

(二)故事:主题广泛,人物连接场景

早期,沉浸式新闻在国外多应用于战争和灾难等题材上,以负面消息为主,而在我国则多用于大型会议和庆典的报道,如“两会”报道等。而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新闻内容都开始采用沉浸式的报道方式,反映出了沉浸式新闻已经从早期偏向画面冲击感的新闻内容逐渐向日常型新闻转变,这说明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同时,相较于传统新闻报道中对事实的看重,沉浸式新闻更倾向于对故事的叙述,不再只局限于依靠文字信息或画面声音这样平面的传播,而是开始突破二维平面建立三维立体式传播,因此如何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场景中成为了沉浸式新闻关注的问题。

此外,传统新闻报道由于各种原因,不乏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如倒金字塔的结构或借助后期剪辑等进行新闻报道。但是相比而言,沉浸式新闻目前只能采用线形叙事的方式,用户只能在场景中跟随固定人物的出现发生位移,单一的叙事方式使交互叙事成为了沉浸式新闻日后发展的重点。

(三)视觉画面:画面剪辑的转变,文字悬浮于场景中

区别于传统电视新闻利用画面剪辑不同,沉浸式新闻并没有取景边框的限制,而且多采用长镜头为画面的展现方式。类似这样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影的拍摄手法还有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蒙太奇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改变了报纸新闻时代人们通过文字接收信息的方式,而沉浸式新闻则更进一步:不再借助蒙太奇的镜头语言,长镜头+固定机位成为了人们展现沉浸式新闻画面的主要方式。[7]

这必然导致引导受众视线的镜头语言在沉浸式新闻中无法起到作用,因为在虚拟场景下360度的自由敞视无法利用镜头变化引导受众的视线。与其说是某种程度上让渡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权力,不如说只是扩大了对受众视线的控制范围,由于蒙太奇剪辑和镜头语言不再起作用,所以只能通过生硬的场景变化来强行改变用户的视线,完成对用户信息接收的控制,对复杂的场景最多是通过字幕提示来实现场景的变化。《纽约时报》在2018年发布的Scenes of Destruction in Florida’s Panhandle(《灾后佛罗里达的狭长地带》)[8]就是通过室内室外两个场景,虽然生动呈现了飓风过后佛罗里达州的灾后情景,但是受众的代入感有限,这是因为这只是两个场景的生硬衔接,其中并没有丝毫的过渡。

三、结语

自2016年来,沉浸式新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涉及的报道范围不再局限于灾难体裁,展现出了越来越旺盛的发展态势。本文分析沉浸式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报道的特点,沉浸式新闻的叙事范式是对以往新闻报道叙事范式的颠覆,它从叙事视角、故事和视觉画面3个方面,体现了沉浸式新闻的叙事策略。

参考文献:

[1] 【战疫最前线】星夜兼程 他们给武汉送吉“梨”[DB/ OL].央视网,http://news.cctv.com/VR/zyzqxwhax/index. html?scene_id=40201559,2020-02-15.

[2] 常江.身份重塑:数字时代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J].编辑之友,2019(04):91-97.

[3] 尼徳佩拉納,威尔佩洁,罗伯尔乔恩,等.沉浸式新闻:基于“第一人体验”新闻在场的沉浸虚拟现实[J].遥控机和虚拟环境,2010,19(4):291.

[4] 邓建国.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虚拟现实新闻的技术源起及伦理风险[J].新闻记者,2016(05):45-52.

[5]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7-22.

[6] 胡亚敏.新叙事学(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2.

[7] 常江,徐帅.非虚构的“浸入转向”:虚拟现实与影像纪实[J].新闻大学,2019(03):71-84+119.

[8] 克里斯·卡迈克 灾后佛罗里达的狭长地带[DB/OL].纽约时报网,https://www.nytimes.com/video/360-video,2018-11-12.

作者简介:张馨文(1991—),女,陕西汉中人,西北大学新闻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新闻。

罗相如(1995—),女,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新闻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新闻。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
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叙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曼奴·彭达莉小说《班迪》的女性叙事策略
浅谈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