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堂中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020-09-10李裕烜
李裕烜
摘要:自信心是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学习,进而在学习中获得技巧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而自信心的缺乏,会造成学生进行自我否定,出现自我挫败的心理,影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家庭、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自信心的问题。教师抓住课堂教学的机会,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有勇气面对学习的风浪。
关键词:教学课堂;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培养
教师利用教学课堂对少数民族学生展开自信心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适应课堂学习,解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与人合作、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表达的信心,培养了学生展示自己的信心,培养了学生实践的信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表达的信心
自信的学生在面对分歧的时候,会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意见。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则会担忧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是否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出现畏缩的学习心态,难以理性表达自己。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培养学生表达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的意见来使学生讲述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的时候,急于求成,缺乏耐心,采用了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没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问题。由此,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笔者在课堂学习中,对于涉及民族文化的部分,采取了询问缺乏自信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方式,从学生熟悉的方面出发,为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机会。在学生表达的同时,笔者会点头示意学生继续,让学生逐渐放平心态,从紧张中解决出来,将自己熟悉的常识分享给大家。学生在表达中,会受到大家的认可,赢得表达的信心。
二、鼓励学生积极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信心
自信的学生,在与人合作的时候,能够展示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来为小组增添光彩。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则会瞻前顾后,难以与小组成员积极沟通,无法融入小组合作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与人合作,能够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信心。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为学生创设一个友好的合作环境。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这一问题,影响了小组合作的质量,耽误了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由此,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合作,让学生找到自己在合作位置。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分到了适合的小组,并为其分配了适宜的任务,教育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及时沟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树立了合作责任感,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并参与到了帮助他人的活动中,与小组成员培养了默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放下了心中的芥蒂,产生了展示自己的勇气。
三、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信心
自信心强的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通过亲手实践来感知知识的力量,熟悉实践技能并将其灵活应用出来。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则会躲在其他学生的身后,或是过度依赖教师,等待教师给出正确答案,难以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实践的信心。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的长处之后,为学生设置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信。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喜欢干扰学生实践,打断了学生实践信心的建立。由此,教师应增加对学生的信任,放手给学生。
笔者立足课堂教学,为学生设置了课堂实践活动,通过知识接龙、创意游戏、课堂测试等为学生打开了自信心培养的通道。学生在教师的驱动下,走进了课堂实践活动。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巡视和指导,指出了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认识了课堂实践活动的价值,意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利用实践锻炼了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清楚的认识,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获得了实践的自信。
总之,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有了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勇气,形成了表达的自信心;产生了积极与人合作的意识,形成了展示自己的信心;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形成了实践的信心。对于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是打击学生信心的一大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围绕学生的自信方面进行分析,能够取得双赢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自信的扶持下,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桂丽.基于语文教学的中小学生德育方式探讨[J].林区教学,2018(04):45-46.
[2]沈慧菊.让自信的阳光驱散自卑的乌云——小学生自卑心理疏导策略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