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者米上纳迷村苦聪人语言使用现状及成因分析
2020-09-10张国玉
张国玉
摘要:上纳迷村是云南省金平县者米下新寨村委会管辖的一个拉祜族村寨,村中的居民长期处在这样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中,造成其语言使用情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他们大多既使用自己母语,即拉祜苦聪话,同时兼用汉语或其他邻近村寨的少数民族语言。
關键词:上纳迷村;苦聪人;语言使用情况
一、上纳迷村的语言使用现状分析
通过对上纳迷村的母语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几乎穷尽式的调查(6岁以下除外)发现,全村人人都以自己的本民族语作为自己的第一语言进行日常交流。但是母语掌握的熟练程度在各年龄阶段上呈现一定的差异。
(一)不同年龄阶段的母语能力情况
笔者将语言能力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熟练、一般、略懂以及不会。“熟练”指能够自如使用拉祜语交流,不存在接收和传递信息的障碍;“一般”指能够较轻松地运用母语交谈,但偶尔;“略懂”指能够使用拉祜语与他人进行简单地沟通,但要实现完全理解族人说的话存在一定困难;“不会”指完全不会说拉祜语,且无法听懂同族人的语言。根据上纳迷村户籍信息展开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观察以上数据表,纵向观测来看,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没有出现完全不会母语的情况,略懂拉祜语的仅有21人,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约为9.3%;达到熟练程度的共计138人,占总数的61.3%。说明村子里的人们基本上能够较为轻松自如地使用母语进行日常交流活动,苦聪话是当地主要的交往沟通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同时可以看出上纳迷村母语留存状况尚为完好,苦聪话在当地仍然维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没有呈现出濒危的迹象。
横向对比来看,该村的母语使用熟练状况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从青少年到老年阶段,能够熟练使用母语的人数比例从37.5%增长到90%。反之,一般和略懂程度的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其人数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呈总体下降趋势。调查后发现,7-19岁的青少年多为在校的学生,接受学校给予的汉语教育,对自身的母语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这与部分中青壮年在选择外出务工长期离开村子后,母语能力衰退有一定的关联。我们还发现,村子里60岁以上的人群受教育水平较低,仅有1人读过初中,同时除了赶集天到乡上采购家里的生活必需品,其他时间几乎不离开村子,因此受其他语言影响较小。
(二)不同对象、不同场合语言使用情况
上纳迷村处在各民族杂居的地区,与其他民族间的相互沟通、往来,促使了当地拉祜族居民与不同民族的联系持续加深。同时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人兼用双语或多种语言,以此来满足自身交流需求,弥补只懂母语的不足。在与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中,人们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才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达到实现良好交流、有效交际的目的。通过问卷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到了上纳迷村村民们与不同的对象,处于不同场合下的语言使用选择情况。
1.家庭内部
在人们的成长变化过程中,家庭语言的使用对语言成型与保持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在上纳迷村的每个家庭里,人们通常都选择使用苦聪话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老一辈的人常年居住在村子里,多使用自己的母语,对母语有着更为深厚的情感。另一方面,家里的父母、长辈要求孩子们先学会说苦聪话,从小就将与母语这样紧密深厚的联系植根于他们的脑海中。无论是外出打工或求学离家许久的人,虽然母语使用能力有所减退,但他们也不会完全忘记自己的母语,只要回到家中,在与周围人的语言接触影响下,自然而然地会重新说起家乡地道的苦聪话。同时,我们发现,同属一个家庭的人们有时也会用汉语交流。这主要体现在家中读过书的青少年一辈的人,尤其是在年龄较小的同辈朋友之间,该情况表现得尤其明显,双方沟通时母语夹杂汉语使用或是直接使用汉语的情况时常出现。
2.社区交际
“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徐大明(2004)指出,言语社区由地域、人口、互动、认同以及设施五大要素构成。上纳迷村地处半山腰,地理空间相对狭小。当地的苦聪人集中居住,处在共同的生活空间,拥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对本民族文化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情感和认同,共享村子里的公共设施(广播站、民族广场等),形成了村子里每人都互相认识,联系紧密的言语社区。
处在这样的言语社区中,上纳迷村苦聪人始终将本民族语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与本民族人交际时,无论是在社区内部还是外部,母语都是他们的首要选择。在和非本族人交际时,才会适当选择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长时间的民族交往过程中,上纳迷村与其他言语社区早已形成相互影响、不分你我的局面。
社区交际可分为社区内交际和社区外交际。社区内交际的场合主要在本村子里,社区外交际的场合主要有邻近周边的村寨,以及集市、学校、机构单位等公众场合。具体情况如下:
1)社区内部
上纳迷村全村均为拉祜族,村民们在平日里无论是见面聊天、从事生产劳动、举行节庆婚丧时都习惯使用苦聪话交谈。本村设有广播站,用于提供日常娱乐、宣传通村内重要活动事项等,为方便人们理解一般用苦聪话进行内容宣讲,但有时也会选择使用本地汉语方言。村子在举行会议时,由几位村干部先用汉语完整地传达乡政府的指示或通知,会议中参会成员发表各自意见、进行决策时就使用苦聪语。在举办节日聚会(如春节、中秋节等)、婚丧喜事等具有民族文化习俗的活动时,基本都用苦聪话。但面对一些无法用苦聪话准确表达的新兴事务时,如时事新闻等,人们会选择用汉语。
2)社区外部
(1)周边村寨
人们到周边村寨语言使用选择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仍然使用本民族语。由于上纳迷村附近大多同是拉祜族村寨,语言差异不大,在互通信息时自然选用苦聪话;二是使用当地的汉语方言。在其他民族村寨与人沟通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是汉语方言;三是使用其他民族语言。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融影响下,上纳迷村有少部分人已经学会了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如村中担任组长的张普忠大爷,除了苦聪话和汉语,同时也能听懂哈尼和傣语,并用其简单地进行交谈。
(2)集市贸易
在上纳迷村里仅有几家零星的家庭自营小型商店,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村民们时常需要到乡上购买所需物品。乡上的赶集天为每周的星期五或星期天,在这两天,集市上贩卖各色各样的鲜肉蔬果、生活用品、家具饰物等。贩卖者多来自者米乡本地的各个村寨,也有部分外地人,基本上都会讲汉语。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面对本族人使用苦聪话,而在面对母语非拉祜语的摊主一般使用当地的汉语方言。
(3)学校
学校是语言使用以及语言习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场所。经调查得知,上纳迷村子里没有建立学校,家里从小为了孩子们方便上学,只能到乡里的学校寄宿就读,在周末和放假才允许孩子回家。乡上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等较为完备的义务教育体系。学校老师多数是汉族,学生由汉族和当地的多个少數民族构成,课堂上师生双方主要讲汉语来实现互相理解,能够彼此交流、讨论问题,真正获取知识的目的。课外与外族同学接触玩耍时主要用汉语,与同族同学交往用母语。
(4)机构单位
机构单位主要包括医院、银行邮局、政府机关等场所。上纳迷村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愿意使用苦聪话。但由于这些场所自身工作场合性质的特殊性以及行业的具体规范,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必须使用自己的专门术语。人们发现苦聪话无法满足交际需求,这时国家通用语汉语的作用尤为凸现出来。因此,在这样的公共场所中,平日里习惯于讲苦聪话的上纳迷村人,也不得不选择使用汉语。
三、上纳迷村语言使用现状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上纳迷村母语水平保持较为稳定
上纳迷村作为一个拉祜苦聪人聚居的村落。在家庭内和社区内部人们语言选择使用相对较为简单,母语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社区外部,村民们与本民族人交流首选一定也是苦聪语,母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使得当地的苦聪人能够长期保持较稳定的母语水平:
人口的高度聚居。上纳米村所辖的者米乡虽为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但乡内的主体民族为拉祜族,占全乡农村总人口的28.5%,拉祜族人口占绝对优势[ 数据来源于《者米拉祜族乡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2019年工作打算》,由当地政府提供。这使得人们不仅能够在自己村寨中交流使用拉祜苦聪话,与其他村寨交往时也可以经常使用母语。其他民族为满足交际需求,也在学习苦聪话。在这样的语言背景环境下,苦聪话能够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作用。
第二、地理环境的限制。地理交通因素是上纳迷村拉祜语成为强势语言的主要成因。上纳迷村四周被山地环绕,雨水较多。其与者米乡的距离约为4.5公里,但道路仅有一条,且狭窄崎岖,由于降雨常出现路面湿滑,造成路段受阻。乡里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通向村子里,村民们回村子里一般选择骑乘自家的摩托或是寻找三轮车。由于交通不便,一般情况下,除外出打工和离村求学的人以外,其余的村民们大部分只有在采买家里所需物品或是探访亲朋好友才会外出离开村子。交通的相对闭塞使得当地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
第三、母语及民族传统文化情感的维系。学好苦聪话,是上纳迷村苦聪人基于自身对于本民族深厚的感情以及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家庭中,父母长辈总是在孩子年幼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母语交流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村子里,村民们不自觉地使用母语传递沟通信息。而离开村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也更愿意说自己的母语。置身于这样一种母语氛围中,每一个上纳迷村人都对母语和苦聪文化有着坚定的热爱之情。
第四、族内通婚。家庭语言的选择使用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语言观念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上纳迷村还保留和延续着本族通婚的传统,造成了现如今全村村民都是拉祜族,民族成分单一的局面。族内通婚组成的家庭,使得孩子们牙牙学语时接触的第一语言是苦聪话。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与家人、伙伴们的沟通也主要选择苦聪话。苦聪语在上纳迷村人繁衍、生息的整个历程里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交际作用。
(二)上纳迷村苦聪人语言使用的代际差异明显
上纳迷村苦聪人语言使用的代际差异主要表现为:年长一辈的人母语使用频率更高,大多是受过教育或是外出务工的人才会汉语,说苦聪话混杂汉语的情况较少,且兼会其他民族语的人数更多;而青年一辈的人虽在家庭影响下自小习得母语,从小离村接受教育,幼儿园或小学时期就接触汉语,日常生活中说母语夹杂汉语以及母语转换使用汉语的情况出现得更为频繁。在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这样的代际差异:
经济生产模式的转变。上纳迷村一直维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过去几乎所有人基本上依靠着自给自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虽能勉强满足家庭温饱,但摆脱不了贫穷的困境。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村子里部分中青年人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地生活条件,选择离开村子寻找其他工作发展机会,给家庭带来更多收人。在外做工的日子里,他们必须学会用通用语汉语表达,与身边的老板以及同事、朋友交流,才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外部社会生活。
受教育程度的不均衡。一般情况下,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语言使用会更倾向于所受教育使用的标准语。过去,人们教育意识的滞后导致年长一辈的苦聪人在幼年期接受教育的经历较少,40岁以上的仅有6人读过初中,其余都为小学文凭或是文盲。而现在,国家和政府开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当地越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父母送到乡里的学校读书,父母期望孩子在学校里学有所成。这导致了老一代人大部分人没有机会接触汉语接育,使用本民族语的频率更高;而年轻一代人学习和接触汉语的机会更多,语言交杂或转换使用的频率更高。
大众传媒的影响。过去,村里经济发展缓慢,村民们无法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来了解外界世界的发展变化。村村通工程建设以后,上纳迷村已经实现了家家户户都可以通电。大多家庭已经安装了电视,有小孩的家庭甚至在家中安装了电脑。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上纳迷村的电视机播放大多是汉语节目频道,也能收到几个金平县当地主办的民族特色频道。人们了解社会变化的途径较原来更广泛,接收的社会信息也更为丰富。
参考文献:
[1]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商务出版社,1993.
[2] 徐大明.言语社区理论[J].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2):18-19.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