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除学生心理阻抗,促进师生双向成长

2020-09-10陈圳丽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初中教育

陈圳丽

【摘要】在初中教育中,心理阻抗是指学生对教师教育过程和方式等产生的反感情绪和排斥行为。学生反感和排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会影响教育管理的顺利进行。因此,本文尝试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阻抗现象,对如何消除学生心理阻抗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以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初中教育、心理阻抗、师生成长

一、前言

古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在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每当看到个性鲜明的孩子的眼神中流露出对班主任的排斥和不信任时,这看似平常的事情,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初中教育中,学生对教师教育过程和方式等产生抵触、反感情绪和排斥行为,称之为心理阻抗[1, 2]。若学生存在心理阻抗,不积极不配合,就会影响师生沟通和教师班级管理,降低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尝试分析学生心理阻抗现象,对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阻抗,提高教育管理效果,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学生出现心理阻抗的影响

对学生而言,学生疏远和排斥教师,得不到教师的充分关怀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以及班集体来说,学生的心理阻抗会直接影响到班主任对其出现问题的及时有效指导,甚至影响到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权威和整个班级的可持续建设和良性发展[3]。

三、如何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阻抗现象

学生出现心理阻抗是教育教学管理中一种常见而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这种现象呢?

(一)、学生心理阻抗问题是其成长过程中特定阶段所面临的相应发展任务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人生有八大阶段[4],每个阶段都会有其发展需要解决的任务。而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同一性的追求和确定。学生必须回答自己是谁以及将会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这种对自身和生活目标的意识即同一性。由于学生心理生理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他们会对已有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期间他们会发现原先主要是由父母和老师帮他们建立的且一直认为是正确的价值体系中的一些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于是父母和老师等人权威地位在其心目中也慢慢下降,学生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现在在学生看来,老师所谓的“说教”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值得听从和信任。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阻抗现象是其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反应,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应重视并冷静地处理该问题,积极引导他们认同自我,确定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实现中学生对心理阻抗的科学认知和理性行动,真正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上的健康成长。

(二)、因材施教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心理阻抗,是推动班主任工作科学化的重要环节

根据奥尔波特气质类型学说[5],人的气质类型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作为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如对于胆汁质学生,不要轻易激怒;对于多血质学生,对其缺点要指出和严厉批评,同时多加鼓励;对于粘液质学生,班主任要耐心指导,循序渐进;对于抑郁质的学生,班主任要注意给其更多的关心和理解。

如何更好的应对学生的心理阻抗,这就要求教师尤其班主任应该充分学习并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差异,多次尝试,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班主任教育工作更加科学的开展。

(三)、合理消除学生心理阻抗,是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促进专业化成长,增强人格魅力的基本途径

学生排斥教师看似小事,但教育事无大小,当出现学生对于我们教师育无动于衷,反感甚至抗拒的现象时,如果我们教师认为学生屡教不改,态度不好,而采取过激的言辞和举措,不仅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将师生矛盾激化,师生关系恶化。

有次我们班一位男生早读迟到了,按照班级纪律我要求该学生抄写课文,以此作为违纪的处罚。结果这个学生很不服气的说:“不抄,我就是不抄”,然后转身离开。我生气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斥责他说:“不抄的话那打电话叫家长来”!该学生一听,生气地提起书包离开教室。结果,事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所谓身正为范。作为教师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来自学生的心理阻抗无异于照亮班主任工作的一面镜子,使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学生为何排斥我?我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要调整自身的工作理念和处事方式?反思自己对待早读迟到学生的行为,我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该不问理由,直接处罚学生甚至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发火。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行为改进,尊重学生人格,主动走进和关心学生,正面引导,积极疏导,让学生信任老师,合理消除学生心理阻抗,有利于强化班主任的责任意识,促使班主任不断完善自身,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推动自身的专业成长。

四、构建消除学生心理阻抗的师生成长机制

在正确看待学生出现的心理阻抗情况后,如何合理消除隔阂?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更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引导,逐渐消除学生心理阻抗,从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一)、建立学生心理阻抗的原因分析机制

很多时候,教师们并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阻抗的原因,而这恰恰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所在。正所谓对症下药,学生产生心理阻抗的原因多样,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日常观察、谈话和调查建立原因分析机制。

1、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学生直接对话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主动与学生进行交谈,通过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从中找出原因。

对于上文提到这位早读迟到的学生(属于胆汁质类型),他冷静下来回校后,我把他单独找来,心平气和地询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告诉我是由于等好朋友一起上学而迟到,他觉得自己的做法并没有错,不该受罚。

2、通过周围的人调查问题的原因

在学生个人不肯配合谈话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查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同学、教师和家长等,从他们那里获得对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班主任更科学合理地分析心理阻抗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建立师生间的情感融通和信任机制

学生对教师心理阻抗,必然存在对教师上的疏远,因此建立教师生的情感融通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减少学生对教师心理阻抗。

1、树立师生关系的学生立场

如果教师站在自身立場上,凭借教师权威,同样可以把学生“拿下”,但这只是对学生的暂时性压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教师立场向学生立场转变,换位思考问题,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当这个早读迟到的学生跟我说明迟到的原因之后,我理解并肯定他对朋友的情谊。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理解之后变得没有原先那样强烈的排斥。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他分析自己的行为:早读迟到了,对自己和其他同学有没有影响呢?学生慢慢的说出自己的问题:“自己早读跟不上,浪费了早读的时间,同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在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对他说:“你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说明你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错要改,从现在起,你可以和你朋友说提早一点来学校,相互促进,这样自己既可以好好利用早读时间,又不影响班里同学,你看老师说的对吗”,学生点头认同了我的观点。

2、主动走进学生,加强日常情感交往

每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的个体,要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排斥与隔阂,需要教师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悦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寻找与不同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合适方法,将关心和耐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3、理解学生情感融入的时间性和过程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消除学生心理阻抗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关心,在日积月累的情感交往中实现对学生的感化,才能真正消除学生心理排斥。

(三)、建立家长、集体协同共育机制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教师要善于整合和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影响一致的有效教育力量,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合作

家长在教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对学生成长有很大影响。若家长本身就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感到不满,自然会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阻抗;反之,若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表示支持和理解,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教师的情感。

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消除心理阻抗。

2、重视班级教育中集体的力量

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份子,会在无形中受到集体的影响。因此,在解决学生问题时,除了对个别学生展开工作外,还要利用集体的力量。班主任要从开学初就着手班级制度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参考文献

[1].乔能珍与万丹, 中学生心理教育中阻抗的应对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20): 第36-37页.

[2].刘浩强与龚艺华, 对教育学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阻抗分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11): 第71-72+76页.

[3].张聪, 超越排斥: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 班主任, 2017(03): 第55-57页.

[4]. 郭婷, 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理论导报, 2010(06): 第26-27页.

[5].叶卫华, 人格特质理论的探讨与运用. 江西社会科学, 2004(10): 第200-202页.

猜你喜欢

初中教育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培养研究
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生对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能力
初中田径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