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球科学类图书在编辑出版中的常见问题
2020-09-10田野
摘 要:作为地球科学类图书的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常用地质术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这给编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与理解。本文列举一些常见错误进行简要剖析。
关键词:地球科学类图书;编辑;地质术语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173-01
地球科学类图书所涉及的名词术语及相关代号类型复杂,很多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按照规范来使用,这给编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笔者对一些常用易错的地质术语作简要分析,与读者探讨。
一、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
在编辑地质稿件时,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作者经常混淆,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两者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在某一个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地层使用年代地层单位,而地质年代单位为表述地质时间的单位,如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为石炭系。在编辑稿件中还经常有作者将“组”与“期”相对应,如将“下白垩统小溪组”对应的地质年代写为“早白垩世小溪期”。但是如表1所示,与“期”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阶”,所以“下白垩统小溪组”对应的地质年代应为“下白垩统小溪组沉积时期”。请注意,“群”“组”“段”“层”为岩石地层单位,它强调的是岩石特征的一致性,与年代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层可能一致,但多数情况下可能不一致(穿时现象)。
二、地质学相关单位符号
在表示岩石地层单位时,“群”和“组”的表示方式均为年代地层单位加上群/组名称的首字母,主要区别是“群”是大写斜体,而“组”是小写斜体。如“下侏罗统象牙群”的单位符号为J1X,“中二叠统栖霞组”的单位符号为P2q。因为这两种岩石地层单位比较常见,出现的错误相对也较少。而“岩群”与“岩组”的单位符号则是比较常见的错误。“岩群”的地层单位符号为与“群”相区分,在“群”的单位符号基础上在右下角加一个缩写点,如“太华岩群”表示为Ar3Th.;同样,“岩组”的地层单位符号为与“组”相区分,在“组”的单位符号基础上在右下角加一个缩写点,如“桃溪岩组”表示为Pt1tx.。
在表示岩浆岩符号时,未分的岩浆岩大类符号用希文大写正体表示,如超基性岩Σ、花岗岩Γ;具体的岩浆岩名称用希文小写斜体表示,如辉长岩υ、花岗闪长岩γδ、二长岩η、伟晶岩ρ、煌斑岩χ、玄武岩β、安山岩α。
在表示第四紀地层时,常加上其成因类型,表示方式为在“时代”后加上其成因的英文首字母(或前两个字母)小写斜体作上标,如“更新统残积层”的表示方式为“Qpel”,“中更新统同安组洪积层”的表示方式为“Qp2pt”。
在表示古生物名称时,属、亚属、种和亚种为拉丁文斜体,首字母大写,如女星介Cypridea;其他如界、门、纲、目、科均使用拉丁文正体表示,首字母大写,如脊索动物门Chordata。此外,还常见spp.(种的复数)、cf.(相似)、aff.(亲近)、var.(变种)等缩写词,这些缩写词均为正体小写。对于古生物名称的排版,绝大多数作者都了然于心,错误极少,但是对于古生物名称拉丁文的拼写却常常做不到仔细核实,所以古生物中最常见的错误是拼写错误。由于古生物名称拼写很复杂,非相关古生物专业的编辑很难发现此类错误。所以也提醒广大作者一定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要逐一核实准确。
三、易错易混淆词语
在编辑地球科学类图书时,经常遇见一些常用地质专业词汇使用混乱的现象,下面仅列出几个常见的易错易混淆的字词,供大家参考。
“潟湖”还是“泻湖”?曾经一段时间大家把“潟湖”写成“泻湖”,其实地质学中并无“泻湖”这种用法。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地质学名词》[1]中已确定为“潟湖”。“潟湖”指那些位于海边咸卤地带的湖泊,在高潮时可能与海洋相通。《现代汉语词典》中“潟”是指咸水浸渍的土地,而“泻”意为很快地流。从字面意思即可判断,“潟湖”更准确。
“石榴子石”与“石榴石”。很多作者习惯将“石榴子石”简称为“石榴石”,所以在笔者编辑稿件时,经常遇到“石榴子石”与“石榴石”用法不一。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地质学名词》[1]中审定为“石榴子石”。建议编者注意此问题,使用准确用法。
“矽线石”与“夕线石”“硅线石”用法。虽然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审定为“夕线石”,但是在地质学中更加习惯使用“矽线石”“矽卡岩”这种用法。笔者也更加倾向于使用“矽线石”,因此认为地球科学类图书中只要全书统一使用一种叫法即可。而“硅线石”已比较少见,不建议使用。
“双壳类”与“瓣鳃类”“斧足类”。笔者在收到的稿件中常见到很多作者使用“瓣鳃类”“斧足类”这两种用法,尤其是“瓣鳃类”,更有很多作者可能由于参考的文献较多,同一本书中3种用法都有出现,造成阅读不便。“双壳类”是指身体左右扁平,有左右两壳;足呈斧状;头部退化,无齿舌;鳃常呈瓣状。[2]在《古生物学名词(第二版)》[2]中,审定通过使用“双壳类”,不再使用“瓣鳃类”“斧足类”。
“海西期”与“华力西期”。两者在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均审定通过,但是由于很多作者使用的参考文献较多,书稿中甚至在同一章节中常常两者均有使用,这会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不便。目前更加倾向于使用“华力西期”,笔者也建议广大作者使用此种用法。特此提醒广大编辑在工作中注意此类问题,务必保持全书的一致性。
“坳陷”与“凹陷”。与“坳陷”对应的构造单元为“隆起”,与“凹陷”对应的构造单元为“凸起”。“坳陷”与“隆起”属于一级构造单元,而“凹陷”与“凸起”属于二级构造单元。所以其级别序次是坳陷—凹陷—洼陷。作者在写作时,务必仔细核实,避免由于文字输入错误等原因而失之千里。
四、结语
笔者在工作中除遇到上述问题外,还有诸多专业术语在使用时需提醒广大作者和编辑注意,如“穹隆”与“穹窿”、“碳质”与“炭质”、“杨氏模量”与“弹性模量”、“耦合常数”与“偶合常数”、“粘性”与“黏性”、“岩心”与“岩芯”、“碳酸盐”与“碳酸盐岩”、“介形虫”与“介形类”等等。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一名文化传播中的把关者,在工作中应加强业务学习,积累相关经验,了解专业动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遵守出版物的各项规定,坚持出版物质量第一的原则,这样才能出版精品图书,使优质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 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质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26.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古生物学名词(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35.
作者简介:田野(1986—),女,黑龙江人,硕士,中级职称,编辑,研究方向:地学类出版物编辑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