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记者的心理状态对新闻的影响分析
2020-09-10艾力开木·吐逊
摘 要:新闻采访是一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特殊调查和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信息的获取要依靠人與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都重要,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记者的心理状态,因为记者在整个新闻采访中起着主导性和引导性的作用。所以说,情感上的各种变化会对新闻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基于新闻采访学和新闻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分析新闻采访中记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千万不要因个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影响新闻采访和被采访者的状态,必须保证整个新闻报道和媒介产品的效果。
关键词:采访;记者;心理状态;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159-02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有的沉寂下去了,有的则逐步走向完善,新闻心理学便属于后者。[1]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出版了好几本著作,产生了广大新闻学者的热议和一定的社会影响,积累了较多的研究资料。中国传媒大学等几所高校已开始招收以新闻传播心理学为研究方向的硕博生,多年来连续举行全国新闻心理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可见,新闻传播心理学近期得到了较广的研究空间,同时也迎来了分支学科的逐步成熟阶段。
新闻传播活动是新闻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包括采访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采访活动可以分为“采”与“访”两个部分。“采”,是研究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主要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观察、收集材料和思考。“访”主要探讨和研究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交流及其规律。
一、记者应注意采访中的“融合角色”
成功做好一次采访,新闻记者应该认识到自己在采访中的角色。在采访中,记者是挖掘和引导采访对象并促进采访环境的重要角色。新闻记者从实际出发,追求真实、深入的效果,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互动的过程。一位新闻记者的身份实际上并不是单一的获取信息的身份,在采访中相应地体现出媒体形象、受众立场、个人感悟、三者的融合。[2]
第一,媒体形象。作为新闻工作者,记者的工作必须反映他所处媒体的立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国的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媒体不仅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也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同时,记者也代表着新闻媒体的形象。
第二,受众立场。接受新闻事实的是千百万受众。采访中,记者必须精心而周密地准备提问策略,最重要的是,记者所准备的内容要符合社会公共价值。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提问的时候,必须全面考虑各行各业受众群体的特征,适合他们的受众习惯和接受能力。因此,新闻记者应具备高度的受众意识,有为人民为受众服务的意识。[3]
第三,个人感受。个人感受也就是记者的自身特点。比如说每个记者的知识层面、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教育背景、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因此他们在采访当中的提问方式、逻辑思维、价值观念、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从上述意义来讲,新闻记者不仅仅代表媒体形象,考虑受众期待,而且还要代表自我。总的来说,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有效地结合媒体形象、受众立场、个人感悟3个方面,才能获取真实而客观的新闻事实,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播目的。
二、在采访中常见的记者心理状态
新闻采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际互动的过程,心理状态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因此,记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采访中能够根据新闻事实和采访对象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保持客观的心理态度,避免因个人心理因素而影响新闻采访的质量。[4]
(一)记者的歧视心理
首先,记者作为一名新闻事实的报道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要客观公正地对新闻进行报道,准确地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不能因对某一采访对象的歧视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记者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身份显赫的艺术家、知识渊博的学者,也有普普通通的农民,甚至有普通人眼中的“社会边缘人”。2018年,笔者在央广维吾尔语频道“生活”栏目工作期间接到采访一名艾滋病感染者的任务。当时,笔者对采访对象产生了一种恐惧,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心态,但是作为记者,在采访中带着这种恐惧和歧视的心理状态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采访之前,笔者除了准备文稿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一颗冷静的心,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进行采访,注重人文关怀,而且坚定不移地坚持了公正公平的立场去报道新闻。
(二)记者的个人喜好
由于每个人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因此每个记者的性格特点和个人喜好也有所不同。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带入自己的个人情绪或者喜好,肯定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公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当然,新闻记者有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发表个人看法、发表评论的权利和选择,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控制自己个人情绪的心理素质。
三、记者心理状态的调整措施
(一)树立工作信心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把采访环节视为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同时也要重视采访中个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媒体部门要设立一系列精神荣誉称号,对新闻记者和其他工作者进行精神层面的认同和鼓励,并且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和比赛,从而达到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的目的。这些措施的最大特点在于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团队凝聚力,提高媒介产品的质量。[5]
(二)重视记者的心理培训和培养工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员工出现了不少的心理问题,新闻记者也不例外。因此,在各个机关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培训的专项工作,不仅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调整负面情绪较多的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状态。众所周知,近年来,每个机关单位设立了心理咨询和培训有机结合的部门,这就表明心理素质在各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而言之,新闻媒体也要关注负面情绪较多的记者,重视培养其意志力、耐心及岗位责任感等必备的心理素质。这种员工培养模式能够提升媒介产品的质量,还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摆正心态,调整心理状态
面对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和不同的采访环境,记者需要调整好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始终保持较高的新闻敏感度,保持冷静的态度,避免个人的负面情绪影响采访。同时,记者也应该注意自己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注重合适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加强运动,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空间,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
四、结语
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环境下,公众对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而且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专业的新闻记者和一般的传播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新闻记者必须采访一般人采访不到的新闻,公众需要的也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可以说,获取新闻事实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采访。因此,记者在具备树立坚定的思想、担当社会责任和敏锐的观察力之外,还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的背景下,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不可带入过多的个人情绪、负面心理,要遵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不要带着歧视心理和主观态度;采访中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报道原则,向公众传播真实的新闻事实。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新闻的可信度,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56-57.
[2] 陈力丹.架构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的桥梁——读刘京林的《大众传播心理学》[J].新书评价,1992(2):58-59.
[3] 闫欢,刘京林.数字时代广播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应对——长春人民广播电台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9):41-42.
[4] 车铭毓.浅谈广播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互动[J].新闻传播,2016(4):73-75.
[5] 张慧敏.试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把握与应对[J].新闻传播,2017(5):98-99.
作者简介:艾力开木·吐逊(1995—),男,新疆阿克苏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