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2020-09-10辛鑫
摘 要: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现象普遍化,新闻媒体工作者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反转新闻现象与受众心理变化的分析,探究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工作者;职业素养;反转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156-0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提高。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受众的信息来源极广,传统报刊媒体、广播电视、新型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应用等各类媒体、平台争分夺秒,力求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最新的信息,不断满足新时代受众对外界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放松了对消息准确度的要求,部分不良媒体甚至向受众提供缺乏完整事实依据的信息。不实新闻一次又一次地发酵,又以令人错愕的方式发生180度反转,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吸引人眼球,后真相时代在种种因素下到来。
在此情况下,舆论对新闻真实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受众在不断遭遇虚假信息后学会了质疑,媒体公信力受到冲击,新闻媒体工作者因此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压力与责任,需要进行甄别与更正信息。
一、反转新闻现象普遍
反转新闻是指前期信息不完整,导致后续报道与原始报道产生巨大事实偏差的一种新闻现象。在新闻反转过程中,真相往往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同时带来舆论的巨大反转。
以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部分媒体初始依据简短警情通报“两车相撞”,未经详细采访,便结合主观臆测,无根据地报道“女司机逆行致使公交车坠江”,红轿车女司机因此遭受了大量来自网络的无故斥责乃至人身攻击,而在警方进行详细通报后,真相反转,女司机被证明是受害者,而非肇事者,各路媒体立刻删除前言、重新报道,舆论也迅速转向,围观群众纷纷向该女士致歉。
出现真相反转的新闻在初期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新闻本身具有很大的轰动性,涉及广大人民利益,引起社会群体广泛关注;第二,多为突发性事件,难以预测且出人意料,例如大型意外;第三,新闻涉及敏感群体,包括女司机、女博士、孕妇、儿童、老人等,部分媒体往往会针对这些存在社会歧视与刻板印象的重点对象,[1]大肆渲染。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使信息传播即时化,很多新闻的信息采集过程被全面摊开在受众面前,现场直播使受眾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新闻,但因即时传播缺乏对事件的完整了解与中间层次的审核,所以真相往往难以在最初被挖掘出来。而包括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内的大量突发性公共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媒体工作者在求证、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认知错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在广大媒体中,主流媒体的报道具有最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坚持严格的审核与要求,但严格的流程又使其在报道速度上受到很大限制;非主流媒体则因其非官方的特性,在信息采集能力上有天然的劣势,[2]其中,商业性媒体的经济导向和媒介生产市场化取向,使其在信息真实方面不断妥协。媒体行业的以上现状导致反转新闻现象日益普遍。
二、后真相时代的受众心理
在广播电视技术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受众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渠道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以来各社会群体信息长期不对称的情况,每个人都是网络上的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受众可以更广泛地获取信息,并拥有了更多发表意见的途径,可以进行信息分析与评价,但同时,受众的信息素养尚未提高至相应水平。
一方面,受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受众在辨别信息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新闻时无法做出强有力的准确判断,出现“只相信愿意相信的真相”的情况,这一特点也使受众的观点极易被外界(尤其是高影响力的媒体、“大V”)干扰,即存在“带节奏”现象。[3]
以2019年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为例,该新闻事件一经报道,网络“大V”与不良媒体就开始煽动舆论,将受众关注点引向毫无根据的“豆腐渣工程”猜测,致使公众讨论方向偏离,事件本身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反而出现大量造谣现象,出现“贪污论”等无根据结论,受众的情绪也被煽动,网络上涌现出大量恶意言论。在此可以引用“群体无意识”观点[1]:个人进入群体后,思维方式极易被来自群体的暗示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丧失独立性。而网络又具有高度的虚拟性与传播广泛性,一旦其充当了群体暗示的媒介,这种暗示必然在某个层面上扩大影响,网民因此在高影响力媒体的引导下成为“键盘侠”。
另一方面,部分受众尚未建立合理健全的内容分析与评价标准,对新闻内容的评价具有主观性。而不同的受众,其生理特质、成长经历、身份背景等因素都具有独特性,因此难以对同一事件产生相同评价。多元化多角度评价应被倡导,但对新闻信息的评价应基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部分受众无法把握此基本的评价标准,因此即使在接收准确无误的新闻信息后,仍会得出不正确的分析结论,比如部分网民受封建文化的影响,认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由于“十二生肖猪鼠更替”流年不利、“庚子年必有大乱”等,而否认官方的科学普及。
三、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无论是媒体还是受众,都是后真相时代到来的某种程度上的推手与受难者,新闻真相的滞后,必然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受众亦会因此陷入信息不确定的恐慌。[3]而在此种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新闻媒体工作者作为具有较高新闻与信息素养的专业人士,需要承担更多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为创建良好的新闻舆论环境尽最大努力。
首先,新闻媒体工作者需要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更精准、更及时地捕捉信息、反映新闻信息。信息来源必须准确可靠,报道内容必须精准无误。这既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面对突发性大型事件的及时应变能力,也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对新闻事件性质的准确预判能力。以2002年山西一煤矿爆炸事故报道为例:2002年12月2日,临汾市阳泉沟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并谎报死亡人数,央视记者收到消息后当机立断,动身前往现场跟进报道,并在矿地严格限制死者家属行动的艰难情况下,联系上了一位矿工,获得了有效信息,后又从已被矿场清理的矿工宿舍里发现了一位被瞒报的遇难矿工的通讯录,从而联系到矿工亲属,几经周折,拼凑出了所有矿工的姓名。以这位记者为代表的广大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媒体工作者,往往能够根据专业储备,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合理判断,正确选择跟进方向,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真相,呈现出最真实的新闻。
其次,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坚定地将社会利益置于个人经济利益之上,恪守新闻从业者的守则,不捏造事实,不刻意制造虚假新闻,一切报道必须基于事实真相。新闻事业是面向广大人民的事业,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思想觉悟。2018年1月,澎湃新闻记者发布了“寻找汤兰兰”的报道。为夺眼球,该记者发布无事实依据的新闻,编造出了一位陷害至亲性侵的少女,并在无授权的情况下,公开了案件未成年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践踏道德底线、触犯法律边界,引发广大网友质疑。在后续其他媒体的报道中,该新闻的真相几经反复,最终证实是一个遭遇养父等人性侵害的不幸女孩,又遭无良亲人炒作反诬陷,这成为了一个反转新闻的典型案例。汤兰兰案出现的侵害他人权益、颠倒新闻事实的情况,正是新闻从业者罔顾职业道德造成的后果。而在后真相时代,新闻行业在某些层面上呈现出逐利性,出现“流量为王”现象,[4]商业性媒体尤其如此,这更容易导致新闻媒体工作者打破职业道德的束缚,做出损害真相、损害社会的报道,应引起警惕。
最后,新闻媒体工作者應及时接收受众反馈的信息,与受众进行良好的交流。后真相时代中,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交流由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沟通,媒体从业者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从单向的信息输出转变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时通过大数据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接收情况,从而更好地诠释受众不理解的新闻信息,防止传达失误造成的信息误解,同时合理调整报道节奏、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四、结语
在后真相时代,伴随着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传播速度提高,对新闻信息准确度的要求不断放宽,造成了舆论恐慌、媒体公信力降低等现象,人们对新闻的认知发生变化。信息传播的即时化无形之中加大了新闻媒体行业的压力,受众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大、标准日益严格,而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反转新闻的普遍化使得各个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冲击,新闻媒体工作者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积极面对时代的挑战,不断提高自我要求,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新闻媒体从业者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新闻媒体行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苏琳.群氓之殇:新媒体视域下的群体无意识行为研究——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1):39-40+43.
[2] 蒋希伟.浅析新形势下信息传播的生态现状[J].中国地市报人,2019(12):25-26.
[3] 王淑一.后真相时代中反转新闻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9(26):212-213.
[4] 毛颖颖.对事实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流量时代看媒体评论之责[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6):115-116.
作者简介:辛鑫(2001—),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