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培养师生间和谐的教学关系
2020-09-10居军
居军
摘要:新时期的教学模式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课堂和学习效率的保证。
关键词:培养;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教育是实施核心素养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谐教育正是为了推进核心素养的实施。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因而,教育要取得成功,必然要使教育主体(学生)之外的各因素和谐统一于教育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所谓 “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笔者以自己浅薄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沟通——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特别是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已不再盲目地崇拜教师,对老师的一言一行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老师的要求接受程度也不同。“感人心者,莫過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
针对今年的七年级班级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在一节课上,笔者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纸,然后提出诸如:你喜欢英语这门科吗?你喜欢目前的英语老师吗?你对老师的教学有那些意见和建议?等等一类问题,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那节课上,学生写得非常认真,没有了悄悄话,没有了小动作。课后笔者仔细地看了每个学生的心里话,心里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学生们有那么多样的感受,有的说,自己很喜欢英语,就是基础不太好,没有信心学。有的说,进入初中压力很大,过于注重语文和数学了。还有的说,老师上完课就走,从来不在教室停留,很少和大家交流...笔者很感动,于是也写了一段自己的心里话,告知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同时,因为老师太想让同学们学好英语了,所以对同学们很严厉;也告诉大家,不是老师不想和同学们接近和交流,而是要去准备下一个班级的课。同时也检讨了自己的不足。学生也能明白了老师的心情,从那以后,课堂上都认真的听课。
二、关爱——架起和谐关系的桥梁
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比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形体语言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它是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而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面部表情表达着教师的情感和意图,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在教学中要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感动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才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学生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地爱老师。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笔者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现在的学生们都是是独立的,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笔者们要克服过去那种个人的认识方式强加给学生的做法,要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做学生的合作者。
笔者时常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新时期下,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