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直播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2020-09-10金新淋
金新淋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进行直播。如何借助新媒体直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值得人们思考与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分析,从新媒体直播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1、保护方式。2、保护程度。(二)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和展现的方式:1、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2、如何让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工作。3、新媒体直播对“非遗”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虽然是“非物质”,但其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它是以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些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近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相互传播,我国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因此,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已刻不容缓。而借由新媒体的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必然不可缺少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保护方式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恰好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部分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重视,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报道与“非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各种平台研究、保护“非遗”,通过积极调研、申报未纳入名录的“非遗”,以达到让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重现往日光辉的目的。但既然要纳入名录去“官方”保护,就说明这些项目已经处在“濒危”边缘,因此,持续的保护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现已有专门的部門及工作人员专项进行,他们常年奔走在“非遗”保护工作的一线,跋山涉水去寻找、调研。但一己之力微乎其微,尽管有相对完善的部门支持,但始终都是靠人力去实现保护工作,所以这样单纯的专项保护便显得有些吃力和缓慢。
因此,在摸索的道路中,“非遗”保护工作逐渐与新媒体相结合,这种表现和存储的形式,让“非遗”保护工作逐渐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采集与整合也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
从“非遗”这一概念提出至今,我们采取了诸多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为大家熟知的主要有:博物馆对实体文物的保护、国家对“非遗”传承人的帮扶工作、文化旅游产业与“非遗”相结合的旅游性开发、“非遗”进校园的宣传工作、“非遗”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的商品开发等方式。这些保护方式虽然是边实践边更新,但也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成绩。而这些方式,无一不是靠新媒体的支撑,网络的快速传播,使得“非遗”这个名词不再陌生化。而互联网视频、公共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才能让“非遗”保护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
(二)保护程度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也在稳步进行着,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部分“非遗”还未来得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传承人则因为年迈相继去世,后继无人的现象越发严重,这也是因为许多“非遗”不被大众熟知,传承较困难,逐渐就失传了。部分“抢救”及时的“非遗”则达到了不同的保护程度。
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支持程度来看,我国现有的中央立法草案与地方立法中,都强调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责任与义务,但却未强调对“非遗”的认识与认同。政府与民间对“非遗”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开展各种“非遗”保护活动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实际宣传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但人们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对于“非遗”保护的实际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目前我们所搜集到的保护程度的数据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它缺少对公众的调研程度。现在能清晰的查看到的数据,大部分是已初具规模的“非遗”,它们已有固定的保护模式,有一定量的传承人,有相对充足的保护经费。但仍有部分“非遗”还处在“后继无人,传承困难,不被熟知”的阶段。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非遗保护工作
(一)新媒体对“非遗”保护的作用
随着电子信息设备的不断更新,新媒体的传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方式更多,内容更丰富完整,真正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其中,互联网与手机媒体占领着传媒的顶端位置,以它们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增加了公众对“新闻、信息、报道”的参与度,增强了时效性,让人们的发声渠道更加丰富、便捷。电子书、音乐软件、购物平台等让人们体验到了生活、生产、消费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变革。
作为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也备受关注。人们采取数字化方式对其进行保护,打破以往传统媒体对其的保护方式,将传播速度、传播内容、传播范围大大提高,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产业与新媒体相互结合,产生新的发展方向,将“非遗”与“传媒”结合,打造出独特的“非遗文化”,并通过不同传播渠道,让“非遗”被广泛传播。打开互联网,就能接收到“非遗”知识,这让我们在保护与弘扬“非遗”的道路上,有了新的传播方式,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大众关注与了解。
(二)新媒体对“非遗”保护的方式
多元化科技手段使得传统文化重焕光彩,新媒体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保护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非遗”数据库的建设、“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媒体资源的整合、新媒体技术的传播。
其中,“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是对“非遗”保护的基础保护方式,只有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才能让公众熟知,进而推动保护工作完成。而“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又包括许多方式。主要有:互联网新闻客户端的“非遗”知识传播、影视资源对“非遗”表现形式的呈现、自媒体直播平台对“非遗”及“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宣传。
当下,最受欢迎的是新媒体直播,在对“非遗”进行宣传与保护工作之前,新媒体直播就已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助农扶贫”工作,许多自媒体“网红”积极“带货”,帮助农副产品销售。而“非遗”的加入,让新媒体直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新媒体直播对“非遗”保护的意义
首先,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受众广泛,覆盖各年龄层用户。人们热衷于在网络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体育赛事、电子商务、新闻资讯等都可以从中获取,其中,新媒体直播填补了互动的空缺,直播能让受众参与其中,在屏幕前即可与他人对话,参与热情大大提高。
其次,在直播过程中,人们能够实时的进行点评与提问,并对其他软件的使用并无影响。这种双向交流的特殊方式,不光让受众体验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还带给受众应有的尊重。
网络直播的出现加快了网络传递的速度,推进了宣传速度,因此,借由新媒体直播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知识、内容、产品进行宣传,能达到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让“非遗”传承人座谈直播间,能够充分解答公众对自己所不了解的“非遗”的相关知识,真真切切的达到传播的目的。
最后,新媒体与“非遗”结合,衍生出来的“非遗”文化之旅、“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文化知识等都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呈现。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虽已成规模,但还未实现全面“可持续”的道路,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进行,其中新媒体直播则是新媒体保护工作中的佼佼者。借由直播平台对“非遗”的保护与宣传,能够更大程度实现宣传效果,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雅惠.浅析地方媒体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012.
[2] 陆扬.文化研究概论.
[3] 郭建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