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东民歌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分析

2020-09-10刘幸雅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演唱分析艺术特色

刘幸雅

摘 要:冀东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其风格鲜明,体裁多样,旋律婉转,刚柔相济。近年来,冀东民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是从冀东民歌的方言,旋律,衬词,润腔和演唱方法诸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冀东民歌;绣灯笼;艺术特色;演唱分析

冀东属河北的东北部,主要包括唐山和秦皇岛及其周边地区,该地区地势多样,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冀东人民主要为汉族,同时也有少量的满族,回族,定居在这里,也使得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对冀东民歌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冀东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是河北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风格鲜明,体裁多样,旋律婉转,刚柔相济。既有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又有婉转动听的优美旋律,既有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又有悠扬奔放的山歌荡漾,各种叫卖调,小调,秧歌调共同组成了冀东民歌这个悠久庞大的音乐体系。

一、冀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呔儿音 呔儿韵 呔儿腔”

“民歌的音乐语言是生活语言的升华,民歌的旋律离不开当地人们的自然音调。在民歌中,字调,语调是直接影响音调的部分,音乐旋律的顿挫,旋律线的走向等,都与生活中的字调,语调有着密切关系。”冀东民歌那独特的“老呔儿”韵味与当地人们的语言音调有着密切的联系。

冀东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二声阴平和声调,语调。整体的语言一大特点就是“上调下滑”是一种极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音乐语言来于生活语言,并对音乐旋律的走向产生影响。以《绣灯笼》为例,在“下绣着貂蝉”这句中的“蝉”字,原为二声,在唱的时候为四声。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冀东民歌那独特的老呔味儿,是人们在演唱和创编过程中,加入了符合其语言语调特点的润腔和前后倚音所形成的。

(二)旋律特点

冀东民歌旋律的一大特点——中起高抛低落。中起即从中音声区开始演唱,音区近似讲话,朗朗上口。高抛即声音逐渐走向高音,低落指旋律从高音落下低音声区,整体的旋律线条像是一条抛物线。

《绣灯笼》这首民歌的起音正是在中音区mi上,随之旋律逐渐向上到高音dol到达乐曲最高音,旋律进行下行到达低音区。整个旋律线条充分地体现了“中起高抛低落”的特点,起起伏伏婉转动听。

(三)衬词的丰富使用

衬词是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是情感符号,是情感意境表达的手段之一。常见的衬词分为以下几类:语气型,活泼型,优美抒情型。不同的衬词类型表达的语言也是不同的。

在《绣灯笼》的前半段中,我们可以看见衬词的“的那个”“哎”“哇”的多次反复使用,并且多放置在后半拍,这种衬词我们称之为语气衬词,可以帮助歌词情感的抒发,加强语气,使作品更加的生活化。

在后半段,衬词“呀呼嘿”,在歌曲中的篇幅并不大,属于优美抒情型衬词,增强歌曲的抒情性。

(四)上调下滑润腔的使用

由于受冀东地区方言的影响,演唱者会加入一些口语化的润腔装饰,比如“前倚音,后倚音”等等,以接近人们的语言习惯,同时上调下滑润腔的使用也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在《绣灯笼》中,润腔装饰音多次出现。在第三小节处,在高音区dol音上就加了一个下滑音。同小节的次强拍处又使用了一个波音。在“粉皮儿”处的“粉”字前就加上了前倚音5音,他们的出现凸显了浓郁的冀东地区地方特色。

二、冀东民歌的演唱技巧

以《绣灯笼》为例来研究冀东民歌演唱的技巧,从唱歌姿势,气息,咬字吐字,润腔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声乐同行者在演唱此作品时,提供可行的建议。

(一)歌唱姿势与气息

正确的歌唱姿势可以对气息,发声,共鸣,情感表现产生良好的作用,错误的姿势则阻碍演唱,因此,我们应该养成一个正确的演唱姿势。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头正,腰直,胸部放松,表情积极兴奋,眼神聚精,全身心的投入之中。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源泉。在演唱时,我们要做到口鼻同时吸气,胸腹部及其周围有扩张,将此状态保持,吐气时要做到有控制,缓缓吐出。“吸气一大片,吐气一条线”也就是如此了。演唱《绣灯笼》时,气息应流畅柔和,因这是一首爱情题材的作品,曲调优美,气息的使用应与作品风格保持一致。

(二)咬字吐字与润腔

冀东民歌的演唱注重咬字吐字,强调字正腔圆,字字清晰。“咬字如叼虎,吐字如钉,行腔如云”。技巧性的润腔在冀东民歌演唱中必不可少,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是表现风格的手段之一。

第一为装饰性润腔:倚音。倚音的使用与歌曲的词曲,情感,和当地语言的语音语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使语言的韵味更加浓郁,更具地方特色。在《绣灯笼》中共有五次前倚音的使用,演唱倚音的时候,演唱者的位置要保持统一,音高要准确,同时要有良好的气息做支撑。

第二种为滑音。滑音,分為上滑音和下滑音,并多出现在抒情性的民歌之中。冀东民歌《绣灯笼》中“上边绣”的“上”就使用了下滑音,从高音区的dol滑到中音区的mi的音,这个滑音在演唱的时候要“圆滑行进”,用气息支撑,像一条抛物线似的抛出。想要完美的掌握好冀东民歌,把他的灵魂表现出来还需要多向民间艺人学习,把冀东民歌里的“灵魂”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侯琳琦.冀东民歌的音调来源、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J].人民音乐,2011(05):55-57.

[2]刘荣德,刘殿明.冀东民歌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张君颖.民歌现状调查与传承保护研究[D].河北大学,2016.

[4]梁佶中.民族声乐的润腔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2004(05):48-53.

猜你喜欢

演唱分析艺术特色
高山流水 颂知音
歌剧《江姐》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分析
声乐套曲《冬之旅》第十一首《春梦》歌曲演唱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亨德尔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的艺术构思
歌剧费加罗婚礼《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演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