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电视新闻主播如何实现人机协同共赢

2020-09-10侯月叶静妍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人工智能

侯月 叶静妍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迭,科技的创新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类的认知和生活,生产力被新的科学技术大量解放,智能时代已经来临。科技智能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不同从业者的职业视域与从业能力。电视新闻主播作为媒介语言传播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播音要求高度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与人工智能语音使用价值重叠,因此,人工智能主播的发展给传统主播的传播能力和职业价值带来挑战。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电视新闻主播行业与人工智能的交汇,无疑给传统媒体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冲击。正是这种冲击带来的紧张感,使得我们不断地探寻在这一背景下传统行业主播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现实要求。本文从人工智能时代对电视新闻主播行业的冲击、智能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当下电视新闻主播应如何积极建构未来人机协作工作的新思维3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视新闻主播;人机协同;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標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018-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KH20180065SK

彭兰教授曾提到未来媒体的三大特征将是“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预示新闻工作者与机器智能技术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将是主流趋势。[1]2018年11月7日,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了世界上首个合成的新闻主播——人工智能主播。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合成出的人工智能主播,不仅在外观上与真正的播音员“无差别”,而且还能够完成24小时不停歇、保质保量的播音工作。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现,引起了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同时也给电视新闻主播行业带来了危机,不少网友惊呼“新闻主播要失业了”。但是电视新闻主播是否会被替代,主播在新技术、新浪潮下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以迎接挑战、顺应智能时代潮流并达到自我进化,电视新闻主播与智能主播是否在未来可以达到人机共生,还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电视新闻主播行业的冲击

(一)快速整合处理信息能力超越人类主播

人工智能主播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信息进行高速的整合处理,快速汇总海量的信息。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智能技术改变了全世界媒体行业的面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是形成了全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播音主持的叙事和思维方式。[2]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主播能够快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归类总结。面对突发新闻事件,人工智能主播能够迅速反应,提取有效关键的信息进行播报,并且第一时间传播消息,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如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机器人仅用25秒便写下了全球第一条关于这次地震的速报,并通过中国地震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出去。近日,一款名叫“莎士比亚”的人工智能系统在京东上线了,只要用户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在一秒钟内生成千条文案,这相当于一个专业且优秀的采编播工作者工作几小时甚至几天几夜的成果。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与研发,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优化学习,人工智能主播将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第一时间进行新闻播报,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人工智能主播将摆脱以往传统新闻主播受时间、空间、专业水平与生理条件限制的困扰,快速整合处理信息,第一时间进行新闻播报。

(二)不受生理限制,工作效率远超人类主播

新闻播音是一项需要高精准度、高语言标准、高专注度的语言传播工作,这对新闻播音员生理和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不论是电视新闻主播还是其他行业工作者都会有生理上的限制,不间断无休息的工作会使人生理上产生应激反应,从而达不到工作要求,并终止工作。而人工智能工作者可以摆脱生理限制,只要有电,就可以开展工作。传统的电视新闻主播主要依靠的是“人”的力量,播音质量全靠播音员的职业素养和个人功底。但是职业素质再高、个人功底再好的播音员主持人,也做不到24小时不间断播音还能保持最好的状态。而且电视新闻主播主要是靠声音传播信息的工作者,要保证字正腔圆、气息合理等,而不间断的新闻播音工作会导致嗓子变哑、大脑缺氧等情况,一旦出现生理不适,其工作的质量就会大幅度降低。以往遇到超长直播的情况时,为减轻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压力,电视台通常会安排多名主持人轮流值班,但工作人员的增多,势必会造成节目制作成本增加。而智能机器人可以达到很多人类无法达到的物理和生理极限,比如到火灾现场、地震重灾区、战争地区等特殊地点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这些特殊地带往往会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在特殊环境中进行报道时常常是冒着生命危险,但很多时候人是进不去危险地带的。如果机器人能够替人上阵,那么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人工智能主播能够摆脱生理限制,连续24小时不间断地开展工作,状态保持一致,只要有电就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节目制作成本也会大幅度减少,同时其最大限度地不受环境影响,可以到特殊地带进行报道。

(三)传播信息精准度、趣味性高于人类主播

是人就难免会出错。一直以来,电视新闻播音工作都是依靠播音员完成,但是不论专业水平多高的播音员,在工作时也难免会出错。网络上疯传的“央视主持人失误集锦”视频也印证了这一点。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现,可以说解决了播音员口误这个问题,并且增加了节目趣味性。2015年12月22日,东方卫视晨间直播新闻《看东方》迎来了第一位智能实习主播“小冰”,其声音和蔼可亲,播报准确无误,这是科技史和电视播音史上的重大突破,也使东方卫视的《看东方》成为全球第一个融入人工智能高端科技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人们纷纷调台到东方卫视,想一睹人工智能主播风采,一时间网络及各种媒体平台争相报道转发。人工智能主播的加入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大家都想看人工智能主播和真人有没有差别、机器人是如何播讲新闻的。

二、人工智能时代电视新闻主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手段固然厉害,但是科技源于人类的创造与使用,归根结底源于人类的智慧。尤其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高新技术越来越多,人们更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我们周围的高科技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3]智能主播虽然语言样态可以模仿人的亲和,但机器毕竟是机器,没有内心情感支撑的语气过于理性,缺乏情感、感性元素与精神交流,正是这些短板,也限制了智能机器人在主持传播领域的发展。

(一)新闻主播的人际互动与深入提问采访能力

一个受到观众信任与敬重的优秀新闻主播,离不开其社会经验的积累,而丰富的阅历与社会经验的积累是最有效、最直接促进良好的人际互动的基础。一个成功的深度访谈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心与心的交流。2020年春节期间,我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主播白岩松连线了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总结人们对疫情的各项疑问并一一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也延伸出了很多细致的关乎疫情与社会现状的问题,每一句话到每一个用词,无不体现了当下人们最焦虑和最关切的问题,深入人心。老百姓纷纷表示,就像自己坐在那里和专家提问交流一样。这样的深度对话和面对危難时的感情处理,是人工智能主播无法完成的。机器人可以存储比人多几倍的词汇和语句,可以设定主持时的语态,但最多只能使内容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在情感共鸣上,人工智能主播永远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精神、心灵、表情等副语言的高度相通与交流。缺乏共情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回避的弊端。

(二)新闻主播的把关整合与驾驭控制能力

传播学研究者高贵武曾说:“作为受众,他们除了希望从主持人那里获得必要信息之外,更希望听到来自主持人个人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看法。”[4]一个优秀的新闻主播不仅仅是新闻的传播工作者,更是社会舆论和意见的引领者,他们对新闻独到的解析与简要的评论可以引导和改变社会大众看待新闻的观点和想法。在抗击疫情的阵营里,新闻主播用自己的声音力量来鼓舞人们,他们每天连线不同地区的记者,第一时间整合新闻,在直播的节目中,正确地规划信息、引导舆论,既让人们有高度的危机意识,同时也避免人们过度恐慌造成心理压力。直播节目和实时连线是有一定的风险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出现直播事故,这就需要新闻主播具有高度的驾驭和调控把关的能力,既能做好节目,又能防止事故发生,同时还能兼顾受众的感受,这绝不仅仅是一个高专业水平的机器人就可以完成的,这项工作需要受众对主持人的信任与尊敬,毕竟好的聆听建立在足够的信任之上,也需要超高的情商和智慧,哪怕出现意外情况,也能及时挽救和调整,更需要高水准的专业水平的支持,第一时间汇总信息、解读信息。

三、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实现人机协同共赢

(一)使智能机器人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势必会对各行各业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但对一线传媒工作者来说,一味抵触或视而不见都是一种倒退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分工起初只是性别方面的分工,后来则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因素自发形成的。”[5]他们认为是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分工变革。人工智能机器人是我们当下所处的新科技时代必然会出现的新的科技生产力。面对精准度高、效率高、智商高的人工智能主播,传统的播音员首要的是学习和了解人工智能给传媒行业带来的新力量,了解智能主播特性优势并将智能融入自己的工作,相辅相成。

(二)将智能机器人不可替代的优势放大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诞生与应用,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不能涉及和不擅长的工作领域,这往往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优势。例如在实时新闻境况报道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记者身处火灾现场、地震灾区、硝烟弥漫的战场等危险场地,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为人们提供及时的现场报道新闻,但经常有记者因此受伤。再如全国两会等大型会议、特殊盛典召开时,需要大量的记者24小时轮番守候、等待第一时间新出炉的新闻,然后快速地撰稿、审核、发表等,不仅耗时耗力,对记者的专业要求也很高。而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会受环境干扰或生理限制,更不会有专业好坏之分,经人类统一设置好后便可工作。整个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而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就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更好的帮助。在未来传媒行业工作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会是最得力的助手,发挥其所长,代替人类去不能去的地方,做人类受限的工作,将优势无限放大,与人类互补,协同开展工作。

(三)人类需在机器所不能领域不断提高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这样一种延伸还要求其他的器官和其他的延伸产生新的比率、谋求新的平衡。”[6]在未来社会,人与机器的协同工作会越来越普遍,二者发挥各自专长,形成新的社会结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就如美联社在2018年发布的《算法时代的新闻业:新闻编辑室的人与机器》中提到的:“人工智能辅助新闻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在实现大规模专业新闻生产、用户化新闻分发、不同平台新闻格式匹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新闻业似乎显得更加需要人工编辑的价值判断,以及需要人类记者的质化推理唤起人们的共情。”[7]无论科学如何更迭进步,机器始终是冰冷的机器,不具备人类与生俱来的强烈情感与对事物的独立认知。人类思想中的情绪、灵感、直觉、节奏与感悟是机器永远无法学习到的。我们应在更擅长、更高的精神思想层面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与认知,使机器作为小帮手,帮助我们完成复杂重复的工作,使人机各显优长、相辅相成。

四、结语

在当下我们所处的全方位智能时代,媒介环境日新月异,机器的高精准度与高效率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传媒行业工作者带来了危机与冲击。我们不得不正视人工智能主播这种新型技术的产物。面对机器人带来的“恐怖谷效应”,传媒工作者应及时消除这种心理,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机器的高度仿真下恰恰体现着人类的智慧。一名合格的传媒人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提升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体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新时代科学技术推动智能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也给主持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只要合理、充分地利用好现代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出人工智能主播的优势,我们就能将这个“对手”成功变成我们新时代传播的“帮手”。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人工智能·概念·方法·机遇[J].科学通报,2017(22):2473-2479.

[2] 段伟文.控制的危机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情境[J].探索与争鸣,2017(10):7-10.

[3] 约翰·奈斯比特(美).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3.

[4] 高贵武.主持传播学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1-83.

[5] 马克思,恩格斯(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35.

[6]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0-94.

[7] 李鹏.迈向智媒体[M].东方出版社,2018:66-67.

作者简介:侯月(1983—),女,吉林长春人,进站博士后,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跨文化语言传播、传播心理学等。

叶静妍(1996—),女,吉林吉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语言艺术。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