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阳石刻书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0-09-10丁黎俐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丁黎俐

摘 要:五岳之一的衡山,積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其中,衡山刻石堪称人世沧桑的最佳见证。衡山刻石书法内容丰富、风格明显、大胆多变,其风格特征及其审美意蕴对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岳石刻;书法特色;传承发展

基金课题:2018年度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衡阳石刻书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编号:2018C006。

一、衡阳石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衡阳,位于湖南中南部,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名城,南岳衡山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位于衡阳市境内,群峰巍峨,气势磅礴,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名胜古迹遍布,历代帝王如宋徽宗来此巡狩祭祀,名人学士如李白、杜甫等在此题诗吟咏、著书讲学,留下了许多传说和大批碑记石刻。晋代即有典籍著录的禹刻摩崖,至今激发着人们探索它本来面目的热情。历史上的四次南渡,为南岳积累了许多壮丽诗篇。衡山刻石数量最多的当属吟咏山川风物之作,集中于祝融峰、水帘洞和方广寺一带,为衡岳文化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内,无论是禅宗文化,书院文化,还有抗日的红色文化,这些文化符号深深地滋养衡州大地,也在湖湘文化的重要一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祝融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南岳也成为培养湖湘学派的摇篮,是发展和传播湖湘文化的中心。流派学者们推崇理学,强调个人身心修养,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宋代时南岳书院在此开班讲学,文风鼎盛,这种传统的学风在南岳宝地延绵流传,对湖南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南岳石刻书法的艺术特色

石刻,俗称碑刻,在《说文》卷九《石部》中关于“碑”的解释为“竖石也,从石卑声”。大约在西汉晚期,人们才开始在石头上刻文字,称为墓表。现在为我们所说的“碑刻”,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墓表墓志碑、功德记事碑、游记题诗碑、刻经造像碑、摩崖石碣。

《清史稿》说:“洞庭以南,服岭以北,磅礴清绝,屈原、贾谊伤心之地也。”[1]清中叶湘籍人士邓显鹤曾辑《资江蓍旧集》《沅江蓍旧集》,于魏晋以来题咏湖湘的诗句,作者数以千人,作品则计以万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湖湘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文化记忆。他们为瑰丽的地理人文所濡染,感慨系之,或吟咏,或题刻,从而汇聚成湖湘波澜壮阔的书法文化景观。

据相关资料汇总,南岳石刻分有款与无款碑,存下来的石刻分别来自唐、宋、元、明、清朝,甚至到民国时期都有留下痕迹。其中最大的属《禹王碑》,又称《岣嵝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化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碑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共77字,因字形像蝌蚪,有谓之蝌蚪文,也是众说不一的千古奇碑。有记载称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而有学者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如曹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期代越太子朱勾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衡山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认为岣嵝碑为楚庄王所立,歌颂楚庄王灭衡湘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如下图,《禹王碑》不像甲骨文,也不金文不同,线条扭动崎岖,如蝌蚪,结构造型奇特,整篇显得苍古奇趣。

另一处无款碑,巨“佛”字,楷书,位于半山亭,威严耸立,字用笔厚重,方圆并用,结构端庄放正,与南岳禅宗气息一脉相承,深深吸引来此朝拜的游客。还有无款碑“季子岩”,篆书,也属于大字书法,线条均匀圆润,“季”字结构重心靠上,把“子”字竖画拉长,犹如一位长者直立着,“岩”字,上部三个“口”字呈品字形排列,“山”字中间竖画向上伸展,与第一个口字对齐,正对“季”字的长竖,整体用笔干净利落,布局平稳,属大字篆书石刻中的上品。

南岳石刻集中最多在水帘洞,大小石刻约五十多处,有宋“南岳朱陵洞天”,篆书,六字分两行,用笔流畅,字形重心居中,舒展自然,左边两行楷书落款“治平十四年二月丙申转运判官身绅题”。有宋张孝祥“飞天法论”,碑文“镇岳阳飞天法论,朱陵太虚洞天”为楷书,其余内容为隶书。有宋“水帘洞”,楷书,落款“淳熙甲辰冬十二月金华潘时书”。有宋朱翁庆等题名,元“奉圣旨修缮岳庙”等等。四字题壁在南岳石刻也是十分常见,如明“蓑云钓月”“眠云漱月”“菘高玄览”“独枕清泉”、清彭玉麟“半壁烟云”、清李元度“夏雪晴雷”等等,字、词、景三者合一,优美词汇与石刻书法发生碰撞,打破沉寂之景,为胜景增添趣味。南岳最吸引游客的石刻为宋徽宗题写的“寿岳”二字,大气磅礴,相传为宋徽宗书,“寿岳”二字有可能 是在原宋徽宗的题刻上加深重刻的。正因这二字,每年都成千上万游客来南岳求寿,也是南岳寿文化的重要部分。南岳最有气势的石刻是民国时期的“南天柱石”,位于天柱峰下,大字楷书,远处清晰可见。现代“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位于穿岩诗林,隶书,除此之外,有几十位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诗词,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都有,不同风格,铺毫挥墨,整个景区实属文化圣地,让游者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三、衡阳石刻书法发展的思考

衡山南岳文化深受传统湖湘文化的浸染,以石刻的传播方法继承传统,以其特色的文化内涵,最终形成本土的艺术风格。衡山刻石书法内容丰富、风格明显、大胆多变,其风格特征及其审美意蕴对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艺术学、历史学来看,溯本石刻书法的艺术价值,挖掘碑刻的时代背景。学习传统、研究传统,传统是文化的核心,也是书法的核心。传统是创新的源泉,这对衡岳文化的发展、对衡阳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正因如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南岳文化的影响力,抓好衡山刻石书法艺术与湖湘文化的内涵的紧密联系,适应人们对文化的迫切需求,将其书法艺术特色与衡阳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推进文化强市、文化兴市、文旅融合,构筑湖湘文化第一方阵,提升城市品位,推动湖湘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满宗.湖南书法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

[2]左慧玲,刘伟.石坊 石刻 石板街——南岳石文化一瞥[J].风景名胜,1999(04):48-49.

[3]屈中正,罗运祥.南岳自然保护区人文资源的调查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274-278.

[4]郑重.南岳衡山  湖湘之源[J].商业文化,2017(20):76-83.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