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020-09-10龚建涛

医学概论 2020年49期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对策

龚建涛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消化道出血再出血中应用消化内镜治疗展开干预取得的效果展开探究,了解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范围主要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再出血患者(例数=40例)患者,按照消化内镜治疗结果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共31例患者为未再出血,观察組共9例患者治疗后再次出血,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再次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休克、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血尿素氮以及活动性出血均属于危险因素,观察组、对照组数据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0.05)。结论:消化道出血患者选用消化内镜治疗后再次出血主要与休克、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血尿素氮以及活动性出血等危险因素相关,需要在治疗期间展开预防措施以防止再次出血,进而才可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消化内镜治疗;危险因素;消化道出血;对策;再出血

消化道出血属于最为常见的临床急症,因消化内镜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内镜下止血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但即使进行干预人有百分之十的患者会在治疗后再次出血[1]。本次选择范围主要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再出血(例数=40例)患者,了解消化内镜治疗展开的干预对手术室管理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下文:

1 研究资料

1.1 患者资料

选择范围主要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再出血患者(例数=40例)患者,按照消化内镜治疗结果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共31例患者为未再出血,观察组共9例患者治疗后再次出血。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0例:11例;年龄范围31-75岁,平均年龄(51.77±9.01)岁。实验组男女分别为6例:3例;年龄范围33-72岁,平均年龄(50.89±8.94)岁。40份患者个人资料已在入院时收集完整,于患者、家属关于检查方案、干预方案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在干预前自动进行知情同意书的签订。此次2组干预结果相关数的分析是基于2组年龄、性别等差异性分析之上而展开,2组个人资料数据分析无差异,在结果中展开数据的分析具有意义(P>0.05)。

1.2 方法

经过内镜检查,确定患者为上消化道出血。经消化内镜直视之下进行出血部位进行生理盐水冲洗,对出血部位进行尽快确诊,应用圈套器对血痂进行清除,并暴露其出血点,之后根据出血状态、原因选择内镜下套扎或药物进行止血,应用止血夹止血。之后应用肾上腺素(剂量=4-8毫升,浓度为0.01%)在出血点四周注射,每一处注射1-2毫升,于血管残端进行1%硬化剂的注射,在观察四分钟后确定患者并未出现再次出血,则可停止手术,将内镜和出血夹退出。

1.3 统计学研究

本次使用Windows系统安装的SPSS 22.0对所有数据进行获取,数据在分析中独立非正态分布选择数据定义,而该方式的表达标准以平均值±标准差(SD)或百分率两种方式进行检验。定量与独立在此次中进行t检验和比较,经卡方检验对此次所得的数据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在数据得出后需注意P <0.05状态时,可认定为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休克、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血尿素氮以及活动性出血分别为33.33%(3/9)、(106.22±31.85)x109/l、(87.20±7.16)g/L、(18.63±4.50)mmol/L、44.44%(4/9);对照组分别为(95.20±1.16)x109/l、(156.14±43.55)g/L、(105.62±8.75)mmol/L、3.22%(1/31);消化内镜治疗、常规干预后,2组关于满意度评分的分析中,观察组、对照组数据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0.05)。休克、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血尿素氮以及活动性出血为患者治疗后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观察组、对照组数据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0.05)。

3 讨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日常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越来越年轻的患者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治疗目的是纠正休克和凝血异常,稳定病人,以便进一步评估和治疗。大多数出血性十二指肠溃疡可通过内镜治疗(如肾上腺素注射、双极透热、热探头、注射硬化剂、1%聚吡咯烷醇、3%硫酸四氢钠和5%乙醇胺)、血夹、内窥镜和激光光凝术治疗。夹闭止血率高于注射止血率,夹闭术和热凝术的疗效相当,联合内镜治疗的增强效益优于单一模式治疗,联合治疗不会增加并发症。内窥镜下注射至少13毫升1:10000肾上腺素,诱导血管痉挛、局部填塞和血小板活化,再加上热(双极电凝)或机械治疗。新的内镜技术包括使用布林胶或在溃疡周围同时注射凝血酶和布林原,以及内镜超声引导的血管治疗。经内镜治疗并成功止血的活动性动脉出血或可见血管的患者可考虑重复内镜检查,必要时在24小时后再治疗。溃疡大小>2cm或内镜治疗后无出血的可见血管接受大剂量静脉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80mg,然后连续输注8mg/h,持续72h),有斑点或清洁型溃疡的患者不需要内镜治疗或强化PPI治疗。如果患者在最初成功的内镜治疗后再次出血,则考虑再次内镜治疗、选择性动脉栓塞或手术治疗。。此次经过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关于休克、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血尿素氮以及活动性出血分析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0.05)。概而言之,消化道出血患者选用消化内镜治疗后再次出血主要与休克、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血尿素氮以及活动性出血等危险因素相关,加强预防措施才可保障疗效。

参考文献:

[1]弭希峰,洪顺忠,许婷婷,林志金.消化内镜下止血治疗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2):112-114.

[2]李强,李燕利.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胃肠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0,33(18):16-18.

[3]赵亚笙,林栓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5):2071-2073.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 江苏无锡 214000)

猜你喜欢

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晚间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