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告白》中极致的爱及其折射出的人性

2020-09-10蒋婷婷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蒋婷婷

摘 要:湊佳苗,日本当红推理小说家,2007年以短篇推理小说《神职者》获得第29届小说推理新人奖,2008年她又将《神职者》扩充为长篇推理小说《告白》,书籍一经推出便斩获多个奖项,获得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母亲、孩子之間的爱为出发点,去探寻“极致的爱”以及这种爱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以此引起人们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的关注。

关键词:湊佳苗;青少年犯罪;极致的爱;《告白》

一、绪论

湊佳苗的作品大多都是围绕着家庭、校园、学生、老师为写作对象,贴近现实生活,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本书中作者利用《罪与罚》的反推理手法来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园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亲人、犯罪嫌疑人学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学等主观视角分别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动机的核心,小说适切地用个人的自白故事点出当今教育出了问题的因果所在。

二、小说梗概

(一)故事内容

《告白》是一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长篇推理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某国中女老师,未婚妈妈森口悠子将4岁的女儿爱美带到学校照看,但爱美却死在了校内的泳池,在那之后通过悠子的调查中,真相渐渐浮出水面,爱美的死是她班上的两名同学所为,知道真相的悠子并没有报案,而是选择了向全班同学讲述了女儿被班上的两位同学所杀害的事实,并告诉同学们,她已经向那两位同学的牛奶中添加了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以此来给她死去的爱美报仇。从那以后,班上就开始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氛围。

(二)写作方式和技巧

作者在第一章节用了神职者为标题,第一章的结尾处却写到悠子老师亲自报复了两位犯罪嫌疑人,这值得人深思,作者是想要借这标题暗喻什么呢?第一章节通过悠子老师的告白,迅速交代了事件的发展,揭露出了两名凶手,迅速将读者带入故事中。第二章是通过班长北原美月的告白展开。新学期开始,犯罪嫌疑人A渡边修哉依旧每天坚持来学校,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而犯罪嫌疑人B下村直树却再也没有来过学校,班上同学也展开了一场所谓“正义”的惩罚,作为班长的美月成为了这场“正义”惩罚下的牺牲者,由此她结识了犯罪嫌疑人A。

第二章的标题为殉教者,选择美月为告白者,大概是因为美月既是犯罪嫌疑人A的女朋友,而同时又暗恋着犯罪嫌疑人B的缘故吧。透过美月的告白,让我们了解到了班级的变化。第三章通过犯罪嫌疑人B的姐姐找到了死去的妈妈所留下的信,揭示了犯罪嫌疑人B犯罪的原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通过犯罪嫌疑人A和犯罪嫌疑人B的告白,让读者更加直观地去了解犯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暴露出原生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影响,给人以强烈的反思。

文章的最后一章,又回归悠子老师的告白,结合文章的第一章,整个行文也形成一个闭环,这正是整篇文章在构思上的一个巧妙之处。原来悠子老师一直在暗处观察着犯人A和犯人B,以及发生在他们周围的所有悲剧,身为一名曾经的神职责,她不惜违背心中的道德观,为了心中那一份极致的爱,转变成了复仇的恶魔。

三、《告白》中所体现的极致的爱

(一)悠子老师对爱美的爱

悠子老师是一位单亲妈妈,她在怀着爱美时,未婚夫却被查出是艾滋病感染者,悠子老师每天提心吊胆,生怕胎儿被感染,所幸爱美没有被感染,于是悠子老师决定要把全部的爱都给爱美,她爱孩子胜过爱她的学生,但她的小爱美却被人杀死了,凭借现场找到的证据,悠子老师找到了害死爱美的凶手。13岁的少年在法律中是不用受到法律制裁的,他们是受到保护的,所以悠子老师并没有向警察告发直树和修哉,而是选择了亲手复仇。她知道在社会的道德框架内对待为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道德准则、评判标准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现在社会所反映出来的少年犯罪正在不断颠覆整个社会的普遍认知,在法律所达不到的审判下,悠子老师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她对爱美极致的爱,让她失去了理智,作为一名神职者她失去了自己的道德观。

复仇如同生活,犹如一团乱麻,如果我们的理智能够指引心的方向,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然而人心是无法控制的,也是无法读懂的。

—— 《复仇》

(二)嫌疑人A渡边修哉对母亲的爱

修哉有一个才华横溢的母亲,所以修哉从小就被人称作小天才,他为自己有一个优秀的母亲而感到骄傲,即使被母亲虐待,也从未恨过母亲,母亲是修哉唯一爱的人。但母亲为了实现梦想,毅然决然去了东京,修哉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再一次见到妈妈,为了见到妈妈,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犯罪。当看到妈妈有了新的家庭时,他的信念崩塌了,爱转化为恨,他要报复这个不公的社会,这样做妈妈就会注意到他,对母亲的爱已经扭曲了他的人性,使他的内心彻底笼罩在了黑暗深处。

四、结语

爱,它能使人变得更加美好,也能使人陷入疯狂。作为青少年,处于感情的懵懂期,更容易受到爱的影响,如果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善意的爱,少年们的人格将会逐渐走向健全,反之,如果有人打着爱的旗号去引导青少年犯罪,这也将成为一颗随时都会爆炸的定时炸弹,《告白》一书中揭露的扭曲的爱,反映出了高速发展的文明社会中,人们对于家庭教育中所缺失的部分。综上所述,在整个社会运行中围绕着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培养,已经成了一个热点话题,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湊佳苗.告白[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2]黄芳.关于凑佳苗小说《告白》中人性丧失的考察[J].青年文学家,2017(36):144.

猜你喜欢

青少年犯罪
试述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原因及必要性
浅议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网防护教育手段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
论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犯罪的策略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理论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研究
找寻犯罪根源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