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两种策略

2020-09-10张玲雅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译作词类文言

张玲雅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通过文言文教学,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古人的表达习惯,了解其中的文言知识、文化常识等。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诵读文章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想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大意,就需引导他们反复地诵读文章,增强语感,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积累文言词汇,为之后的一系列活动作准备。教师不必在教学伊始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背诵课文后的注释,甚至翻译课文,而应当利用课前的5-10分钟时间范读,并鼓励他们自由朗读和集体朗读,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明确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感受其中的节奏变化和抑扬顿挫。通过诵读,学生能慢慢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例如,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也》时,教师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范读文章,同时要求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拿笔勾画,给陌生的字词注音,为长难句断句。之后,可以给学生留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朗读,找出其中的特殊句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文言字词和句子。有的学生找出了长难句,并在句子上标注了断句符号,如: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有的学生标注出了陌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如:

1.鳖:bie,甲鱼或团鱼。

2.豚:tun,小猪。

3.彘:zhi,猪。

4.庠(xiang)序:古代的乡学。

5.孝悌(ti):敬爱父母和兄长。

6.饿莩:饿死的人。莩,piao,同“殍”,饿死的人。

二、引导学生整理语法知识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普遍感觉文言语法知识晦涩难懂。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系统地讲解语法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就课文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展开,讲解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自主思考和归纳,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

例如,在讲解《劝学》一课时,教师便可以以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为切入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明确词类活用的类型和用法。教师可以利用备课时间将《劝学》中的词类活用分为三类: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文章中的“木直中绳,鞣以为轮”一句,“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应翻译为“使……弯曲”。译文: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便可以使它弯曲成车轮。

2.名词活用作状语,如文章中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一句,“上”“下”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分别译为“向上”和“向下”。译文: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

3_名词活用作动词,如文章中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句,“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应翻译为“游水”。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将其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整理出来。有的学生整理出了《兰亭集序》中的五类词类活用现象: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中的“贤”和“少”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应当译作“贤明的人”“年轻的人”。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应当译作“看作相同”。

3.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一觞一咏”中的“觞”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应当译作“喝酒”。

4.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游目骋怀”中的“游”和“目”是動词的使动用法,应当分别译作“使……舒展”和“使……奔驰”。

5.动词活用作名词,如“足以极视听之娱”一句中的“视”和“听”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分别译作“目”和“耳”。

通过整理和归纳,学生能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宝库,不再J瞑怕学习文言语法知识。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整理学过的文言语法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优化文言文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译作词类文言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大学英语词类教学研究及启示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研究
认知语法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再探讨
简析动词的划分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