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
2020-09-10乔高峰
摘要:政府会计制度自落地以来,在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事业单位也对此颇为青睐,这无疑会对整个单位的业务带来十分明显的影响,财务管理方面更是如此。在这一管理过程中,尤以固定资产方面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一方面使得管理难度系数不断上升,同时也引出了未来应该继续向着精细化管理方向努力的新要求。鉴于这一原因,本文以此为着眼点,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视角。重点分析事业单位自大力推行政府会计制度以来的变化以及该制度对事业单位各项改革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重点分析了固定资产管理遇到的难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目的是持续推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适应会计制度的各种新变化。
关键词: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
1.政府会计制度及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概述
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与执行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崭新的举措,该制度由财务部门所颁布,在颁布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各类事业单位逐步执行,这对于会计制度体系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政策补充。自2019年以来,该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执行,与之前的会计准则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制度体系的完整链条。所谓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针对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固定资产,其基本的引导价值准则是精细化,在此基础上对固定资产实施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和整合,确保这些细化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完善合理的管理模式基础之上的,此外,还要适时利用电子设备和技术手段,打造监管有力,管控科学,利益精准的管理新机制。
2.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笔者研习了各种理论,结合实践对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2.1价值监管与实物监管脱节
笔者发现所调查的部分大多数选取的软件平台有如下几种,一种是v3.0,还有一种为GRP―U8,二者在日常管理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实现了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过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数据系统互不相通,各自在所囊括的数据范围内发挥作用,着眼于固定资产的内在价值,而对于其数量统计、使用细则以及资产类型等方面的监管很不到位,直接导致了核对账目时的难题,价值监管不能有效地与实物监管形成一致化流程,有些要求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2.2信息化程度不足
固定资产的精细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加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与信息化的方式来实现,否则就会十分混乱,然而,就当下的管理现状来看,信息化的实现仍然是在小范围之内,其程度不足,孤岛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同渠道下的数据链接没有真正达成,核对的难度加大,这一方面造成了效率低下,核对的难度增大,也使数据传递的畅通性存在问题,出错的几率也明显变大。
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精细化的对策
精细化管理是当下的指导理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问题颇多,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精细化这一基本目标。
3.1搭建固定资产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通过分析目前大多数单位所青睐的v3.0与GRP―U8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寻求合适的方式来构建信息共享新模式,这一模式要充分彰显如下几种特点:其一要准确科学快速地定位数据,进行校验,保证所收集到的数据的真实性,保证效率。其二是要保证统计的覆盖面,共享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全面。
二是要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当前各种数据统计的一个新趋势,固定资产方面亦是如此,尤其是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更应该时时刻刻关注这一方面。在实施事务录入的过程中,应该关注资产的类型、新购入的资产各类信息,保证录入的准确与及时。除此之外,信息的录入还能使得盘点更为清晰流畅,这是实施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抓住会计制度这一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单位各个部门的资产整理与盘点工作,然后在清查结束之后,通过互联网发布准确的信息,同时登记好每一种信息卡片,对应的位置上张贴好二维码,利用无线技术以及扫码技术实现定位的准确化,保证账目与实物能够实现一一对应,同时要开设好价值与实物监督,保证各项监督到位。
3.2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政府会计制度是一项新举措,它的实施推进了事业单位相关核算模式的新变化,强化了财务与预算相结合的这一崭新运作机制,单一的会计核算地位逐渐被取代。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未来应该继续推进预算管理对于精细化管理的参与度:一是严格把握好配置的节点,对于一些重要的控制点的作用要尤为强调,不管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控制点,都要科学设置。同时,也可以在设置时充分考虑核算项目或者个人控制的范围;二是必须结合单位的现状,按照资产自身的结构与库存情况,逐步细化管理,实现配置最低要求的同时也推进了配置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健全。
3.3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活动
政府会计制度是一项崭新的举措,它对于资产细化管理提出了细则性的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一方面需要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特别是应该加强内控工作的科学性,这样可以推进资产使用率的提升,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到位。固定资产的购买、科学管理以及后续处理等涉及的环节颇多,审计工作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潜在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雅伶.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的权责发生制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9):11-12.
[2]赖媛媛.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中国预算管理改革视角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9(7):8-9.
[3]李卫平.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3):78-79.
[4]昌敬惠.政府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研究——基于地方财政部门视角[J].新商務周刊.2019(8):54-55.
[5]袁愈新.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20(3):44-48.
[6]冯玉梅.权责发生制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20(4):15-16.
作者简介:乔高峰(1984.10-),男,汉族,籍贯陕西省榆林人,大学本科学历,职称会计师,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