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齐世荣与中国特色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2020-09-10韩诗翊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世界史学科建设

摘要:齐世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成长的世界史学者,几十年来一直走在中国世界史学术建设的前列,他对于世界史学科的各项发展,始终有着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尤其在对待中国特色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的工作上,齐世荣某些理论的对当今的学术界仍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齐世荣;世界史;学科建设

一、批判“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史体系

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艰难探索的过程,发展初期还未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体系,在苏联史学的影响下,我国世界史研究是与中国史研究完全割裂开的,学者们研究世界历史却主动将中国历史排除在外,这样就始终无法免除的“西欧中心论”在我国史学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早在1963年,齐世荣作为译者之一,翻译了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并为译文作序,在这篇名为《德意志中心论是比较文化形态学的比较结果》的序中,齐世荣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斯宾格勒的史学思想。他指出,(作者)表面上反对西方中心论,骨子里却是十足的西方中心论。[1]斯宾格勒武断地说,世界上共有过八个文化,其中七个(埃及文化、巴比他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已经死亡,唯独西方文化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显然斯宾格勒是通过“文化比较”的方式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论以及历史发展独立论,本质上更是“否认历史的统一性,否认人类的统一发展”[2]。这种割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体系毫无疑问地遭到了以齐世荣为首的中国学者的批判,学者们纷纷驳斥该理论的狭隘与肤浅。

中国改革开放后,得益于一大批视野开阔的世界史专家的努力,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发展迅猛,以吴于廑为代表的历史学家提出世界历史是由分散到整体的过程,这种“整体史观”对于减少“西欧中心论”的影响有很大的作用。齐世荣作为吴于廑思想体系的有力践行者,始终强调世界史学者不可主动陷入“西欧中心”的怪圈中,而忽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至于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摆脱历史进程的“中心”论,齐世荣坦言:“客观地说,世界历史确实存在过这样或那样的‘中心’,但‘中心’不是专属于某个地区或国家的,更非某个地区或国家所能永恒占有的”[3],故而研究历史绝不能缺乏正确的角度和宏观的视野。

二、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

2010年,世界史正式升级为历史学的一级学科,再次引起了学术界对中国特色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视,为此,学术各界展开了一系列史学会议以探讨学科建设的问题。齐世荣作为从事多年世界史研究的学者,为中国特色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也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与准则。

为何要建立世界史的“学科体系”?齐世荣解释到:“世界上从古至今有这么多国家和民族,数不清的事件和人物,如何去综合,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入起,这便不能不建立一个体系,或者最低限度说也得有一个‘框架’。”[4] 而建立一个世界史学科的“框架”,首先要排除一种错误的理解,就是把世界史当作国别史、地区史的总和或是集成。这样的情况下,“读者关于世界史的局部的、具体的知识虽然会不断增加,但将永远不会知道‘世界史’是什么样子。”[5] 界限含混不清,毫无逻辑性和严谨性的世界史,并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即使被人写出来,也一定“杂乱无章,令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6]所以,建立“学科体系”,加强历史编撰的科学性,是当今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

但在建设体系的问题上,许多学者似乎都持一种“悲观”态度,多数人认为,很难建立起一个“十全十美”的科学的体系。以西方学者巴勒克拉夫、斯塔夫阿诺斯等的“全球史”的世界史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并非是“完美无瑕”的体系,又或者说,西式思维并不适合中国的研究理路。即使如此,齐世荣仍赞同“已有的世界史体系只要能成一家之言,确有某些真知灼见,就有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价值,并可供后人提出新的世界史体系时作为参考”[7]。

齐世荣曾批评过一些想要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纳入西方学术框架、概念体系的学者,他认为“(这种行为会)造成失去自己的话语权。这些从表面看是方法问题,实际上是一些人对中国文化发展失去信心,因此需要创新,获得中国特色的话语权。”[8]。尤其是中国人研究世界史,就更应该有中国人的视角,具备中国人的特色,在观察、思考世界史问题的时候,能够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情况为参照系,有一种观察、思考问题的比较方法。[9]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首先要明确目标,以及考虑建设中会遇到的障碍,一方面要适时摆脱某些西方体系的桎梏,另一方面,构建体系要“避免各种片面或局限”[10],最重要的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有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议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为指南,以世界史发展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以中国传统与现实的价值取向为参照系”[11]。

但因建立体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目前为止国内还未能完全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实际上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也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关于自然和历史的无所不包的、最终完成的认识体系,是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12]针对此种情况,齐世荣认为:“以中国学术界现状来说,建立世界史体系,对主要的文明、主要的国家都得有研究,这不是一个人、一代人能做到的”[13]。所以一种优秀的、科学的、符合中国特色的体系建设,须要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方可达成。

参考文献:

[1] 齐世荣口述,邹兆辰、江湄整理:终身从事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访齐世荣教授[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1期,第25页。

[2] 齐世荣:齐世荣文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592页。

[3] 齐世荣:齐世荣文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02页。

[4] 齐世荣:齐世荣文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15页。

[5] 齐世荣:齐世荣文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17页。

[6] 邹兆辰:为推进中国的世界史教学与研究尽心竭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6页。

[7] 齐世荣:齐世荣文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15页。

[8] 芮信: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2006年学术讨论会壁第七届年会纪要[J],载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编: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通讯 ,2006年第29期,第2页。

[9] 马克垚:70年砥砺前行的中国世界史学科[J],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第22页。

[10] 董欣洁:变动世界中的世界史编撰[J],《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第115页。

[11] 陈晓律、于文杰:谈构建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J],史学理论研究,2008 年第 2 期,第126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7页。

[13] 齐世荣口述,邹兆辰、江湄整理:终身從事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访齐世荣教授[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1期,第27页。

作者简介:

韩诗翊(1995-),女,汉族,籍贯河南信阳,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世界史研究。

猜你喜欢

世界史学科建设
家国情怀素养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抵京办展
整合中西封建研究的开创性一步
东亚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史上的价值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英文期刊《世界史研究》首发座谈会在京召开
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