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立在文献上说话的著作

2020-09-10陈猛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献学

摘要:《“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是李玫历时十五载,潜心于文献研究的鸿篇巨制。该著作通过爬疏古文献,将牵扯到“燕乐二十八调”的内容逐一分析,“解谜”出“燕乐二十八调”是七宫四调的布局方式。

关键词:燕乐二十八调;文献学;综合观念表

在音乐学术史上关于“燕乐二十八调”的争论一直僵持不下,有意义的争论会推动学术的一往直前,而无意义的争论却只能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在众多的争论中,很少人以“有案可稽”的方式令人信服。李玫基于此,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文献学方法和音乐形态学方法有机结合,竭泽而渔的梳理所有与“燕乐二十八调”有关的文献,仔细比对并进行义理推导,以“驱雾见云”“拨云见日”的姿态,尽可能的将赵宋光先生称之为“非谜之谜”的“燕乐二十八调”的问题理清楚,讲明白,还原历史上传统乐律学的真实面貌。

一、古文献——一笔宝贵的遗产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历朝历代都乐此不彼的将历史与智慧记载在文献之上,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接通了古与今,给了我们通往历史的密匙与资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小盾曾畅想过关于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建设:“它将为中国音乐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切实的保证;为音乐文物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形态研究提供关于历史理论的完整的对比资料;为中国音乐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足够的辅助工具,将从文献学角度,再现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学的历史发展脉络。”[1] 在强调跨学科的今天,音乐学与文献学的结合逐渐趋向完善,文献学中的原则、方法等为音乐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视角,以支持去寻求散布在历史中的谜题。

《“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首先采用的古文献是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要将研究的根基打牢,必将选取一个好的版本,作者经过各个版本的比对,最终选用胡道静先生的《新校正梦溪笔谈》为底本,辅以《梦溪笔谈校正》。以《梦溪笔谈》切入,就已经清晰地确认了“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四调的系统结构。作者选择《梦溪笔谈》进行首要论述,并将结论作为一个依据,也是有科学的考量:“之所以选择北宋(960—1127 年)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约成书于1086—1093)的記述作为楔入口,是因为从年代的贴近程度和记述的详细程度两方面来衡量,该古籍都最有优势。”[2]面对“燕乐二十八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依靠口述史,也无法依赖实地调查的方法,只得以文献解谜,争端了几十年的问题又有多少争论者真正的运用古文献去探寻答案?即使运用了古文献,又有多少人具备文献学的素养?即使具备了前面两个方面的条件,又有多少人静心思考、潜心研究?这一层层追求真理的困境也促成了“非谜之谜”的“燕乐二十八调”的“无解”。

二、“综合观念表”——掷地有声

在《“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中,综合观念表、调域编号等一系列的尽显智慧的创新,其背后是一次又一次枯燥无味的推导与演算,是经过目录、版本、校勘、注疏、辑佚、辨伪、考订之后的化繁为简,将艰深晦涩变得清晰明了。由一个雏形一步步填充而来的综合观念总表,贯穿著作始终,如同一个标杆竖立着,始终能够经受得住后文的核对。

第一行五线谱;第二行律吕名(从先秦《管子·地员篇》已经出现的律名,在《国语》中十二律名已经俱全,这十二个律名和当今国际上通行的五线谱中记录的音高可一一对应);第三行工尺谱字(古人在原有工尺谱字上、六、尺、五、工、一、凡、勾基础之上,又分出高、下,其目的是为了对应十二律吕名称);其余的七行,以调域编号(以黄钟作为出发点,黄钟编号为0;黄钟以右的一个五度极编号为+1;黄钟以左的一个五度极编号记作-1)为准,按照次序排列起来,横向与纵向的关系皆为五度链,呈现在面前的七宫四调十分清晰。四个调式的煞声分别填充在深色框格中:因宫调式的煞声落在宫音上,填入五度链最左端的第一个框格中;商调式的煞声填充在第三个框格中;羽调式的煞声填充在第四个框格中;角调式的煞声填充在第六个框格中(此音按照五度链上的排列是变宫,角调式的煞声落在变宫上,古人把落在变宫上的调式称作角调式)。七宫四调,其中“宫”字是中国古代乐调理论的一个关键术语,称之为宫调理论,七宫在这里指的是七个调高,每个调高用了七个音(八个音的情况:仅在角调式中出现——“角调加用一音”,用虚的括号标志出来)。由此,根据表格可逐句进行文本分析。

三、综合性视角,解谜“燕乐二十八调”

“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虽立足于文献,但并不囿于文献学、不拘泥于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所文献记载中有关音位调名对应的个别疑难问题,以往局限于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一直无法解决。“本书尝试在方法论上有科学性的扩展,综合运用乐律学、旋律学和乐器学等学科理论手段,从多角度对以上罗列的各种对应关系(燕乐调名和和半字谱字、工尺谱字的关系;和琵琶音位的关系;和律吕名的关系等)逐一分析研究,所得到的整合性逻辑结构体系,将对历史上聚讼几百年的种种问题,作出科学回答。”[3]“铁打的”结论,源自于足履实地的义理推导。当理清古文献中讹误之后,又紧接着向一个个简洁清晰的表格转换的过程中,已是倾注了不止于文献学单学科、单思维的心血。

如此庞大的“燕乐二十八调”系统,它所呈现的是古时用乐的丰富性。随着历史的演变,用调减少,即使在当下现实中无法完全被使用,但其确已镶嵌在历史中的乐调实践中。

音乐文献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查阅有关音乐文献资料时必须养成认真严谨的阅读态度,注意比较各种版本的异同,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考辨分析,鉴别正误真伪。

参考文献:

[1] 王小盾:《音乐文献学和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第6页。

[2] 李玫:《“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1页。

[3] 李玫:《“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考》,科学出版社,2019年,“前言”第xxvii页。

作者简介:

陈猛(1994—),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猜你喜欢

文献学
图文互证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2005—2015年我国图书情报学课题立项计量研究
濂溪学研究的意义和范围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
《吕刑》注释之洞见
俞正燮考据学思想研究述评
由“楛矢之贡”引发的思考
听采其谊叙而述之
试论王应麟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成就
试以文献学的方法观照《论语》中的文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