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陶瓷展品英译研究

2020-09-10洪晶晶袁平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翻译方法英译

洪晶晶 袁平华

摘 要: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陶瓷历史文化的寶库,馆内蕴含着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信息。陶瓷展品名的翻译是陶瓷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一步。本文通过搜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内各展览区的陶瓷展品名的英译语料,并以其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应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为导向,对译文的错误及不当进行分析,并提出参考译文。本研究旨为进一步提高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文物展品名翻译规范化及推动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陶瓷展品;英译;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149-03

景德镇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就能烧制陶器。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陶瓷工业城市,其悠久的制瓷历史文化、精湛的制瓷技艺让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丰富了其陶瓷文化底蕴和陶瓷文化内涵。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曾“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宝库,参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中外游客了解陶瓷历史文化的重要一行。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总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可满足收藏、展示、研究、培训和教育等各项功能需求。该馆藏陶瓷文物三万六千多件,来源于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以及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囊括瓷都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中的各类代表陶瓷品种,陶瓷文物品类丰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欣赏和研究陶瓷历史文化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依据[1]。同时也能让观众全方位地了解瓷都景德镇的陶瓷千年发展进程,欣赏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陶瓷和千年瓷都景德镇的辉煌历史,因此景德博物馆中的文本恰当正确英译成为必不可少的需求。

一、陶瓷展品名翻译的特点及翻译原则

(一)陶瓷展品名翻译的特点

陶瓷展品名既是对展品的命名,同时也是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特征的概括,能够为游客提供各种必要的信息。根据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分类,陶瓷文物展品类的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2]。该类文本主要是表现事实,信息等,且语言有较强的逻辑性,关注重点在于内容而非文本的形式。也即该类文本的翻译主要是再现原内容。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要以读者为导向,以忠实原文内容为中心。

(二)翻译原则

由于对外交流不断加大,来华旅游时参观博物馆的外国游客也与日俱增,陶瓷展品除作为具有极高研究和欣赏价值的文物外,还起到重要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从展品作为考古文物的角度来看,根据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师新民提出四点翻译原则,即民族性原则、间接性原则、信息性原则和回译性原则(指文物的英译名形式和结构应尽量与中文名称相近)[3]。从展品名称的内容来看,它可以看作公示语,向游客传达信息。基于公示语功能特色和语言风格,刘法公提出统一、简洁和易懂[4]的三个翻译原则。同时文物的命名不仅贴切古朴,而且其意蕴深厚,文化信息多样,所以将含有中国文化的陶瓷器展品名称进行中译外,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展示和外宣的翻译工作。黄友义认为在外宣工作中应遵循三个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和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5]。

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凭借着坚实的质地和稳定的性能,经历数千年,为人们记录下了古时社会生产生活、艺术、文化、科技等信息。文物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直接或者间接对文物蕴含的信息进行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文物展品是中国文化宝库的瑰宝,反映出国家和民族特色,这一特色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特色的。因此译文应尽量保留其包含的民族特色。与此同时,译者还应考虑译文的可读性,让其在简洁的前提下更加具有说明性,让其他文化受众能见其名知其意,见其物便思及中国文化。所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陶瓷展品名称的英译应遵循三个原则:可读、忠实、规范。

二、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品英译实例分析

笔者通过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并拍照记录下了不同时期陶瓷展品名,收集了大量语料,包括文物的名称及其译文,年代,收藏单位及出土地点。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中,陶瓷展品名称主要包括釉彩、纹饰、器形和器物的类型。现将经分析语料发现的问题分类、评析及以以上原则为指导,根据相关翻译方法做出的重译列出如下,以供商讨。

(一)基础性错误

此类错误主要指拼写错误、大小写、译名不统一以及年代翻译上出现的问题。如在介绍景德镇国营十大瓷厂时,各瓷厂厂名的英译版本与介绍相应瓷器厂生产的陶瓷的介绍牌上的译本不同。例如:人民瓷厂。在介绍该瓷厂本身时,英译版本为“ Renmin porcelain factory”,而介绍该瓷厂生产的瓷器的介绍牌上用的是“ People Cichang”。瓷器展品名为专属名词,单词的首字母都应大写。在年代翻译上,有两种表述的方式:公元纪年和朝代纪年。在翻译朝代纪年时,译者不应只是译出展品所属朝代,还应该在朝代后面加上注明该朝代的起止时间,助于国外游客了解,例如顺治 “The Rein of Shunzhi ”(1644-1661)。此外,博物馆内,相同展品名的英译必须统一规范,同一种纹饰、同一种釉色用相同的英译。

(二)釉彩的翻译

釉彩包括陶瓷釉和陶瓷彩。对于中西方文化中有共同认知的颜色,译者可以直接采取直译。比如白釉、黑釉、卵白釉、鳝鱼黄釉和孔雀绿釉等,可以直接译为“whiteglazed”“ black-glazed”“egg-white-glazed”“ eel-skin-yellowglazed”“peacock-green-glazed”等。有的陶瓷彩,虽然中文名称不同,但其实为同种,因此译文要相同。如古彩和五彩,景德陶瓷博物馆将其译为“ancient colors ”和“polychrome”。但根据《中国古陶瓷图典》记录,古彩其实是五彩的俗称,也即虽然两者中文名称不同,但是这两者属于同一事物,因此译文也应统一。对于其他较为复杂的釉彩,为使译名简洁明了,可将其作为专有名词处理,采用音译的策略。如斗彩,可将其译为“Doucai”。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尽量避免错误发生。如蓝釉和洒蓝釉,博物馆内都将其译为“Blue glaze”,但二者其实是有差异的。后者指蓝釉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雪花散落,故而得名。因此,我们可将洒蓝音译为“Salan”,用以区分蓝釉。为更好地宣传陶瓷釉彩知识,笔者认为博物馆可在介绍册或者在博物馆内设置釉彩相关知识介绍讲解地,对相关釉彩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解释。

(三)器物类型及形状的翻译

对于器物类型翻译出现的误译,此处包含两种,一种是由于对器物的类型认识出现偏差导致误译,另一种是由于对展品展示内容误解而导致误译。第一类误译:例如,黄釉五彩堆雕莲纹竹节帽筒,此处的“帽筒”被译为“pot”。“帽筒”呈直立圆柱形,器身中空,兴于清朝咸丰年间,是清代官员放置帽子的承托。此处译成“pot”并没有正确传递出该器物的功能性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应将其改译为“hat hanger”。第二类误译:例如,豆青釉赤脚医生瓷雕被译为“shadowy blue glaze porcelain sculpture of a bare foot dcotor”。此处的“赤脚医生”译为“barefoot doctor”。瓷雕展现的是手提鞋子,臂挂衣服,肩上斜挎药箱和携带草帽的一位光着脚的医生。这里对“赤脚医生”的理解出现错误。“赤脚医生”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这类医生没有固定编制,经由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接受当地卫生院的直接领导。农忙时,他们主要务农;农闲时,主要行医,或者白天时务农,晚上行医送医。因此,可将其改译为“Pea-greenglazed Porcelain Sculpture of a Non-full-time Medical Worker”。

(四)纹饰的翻译

在此分析的是富含文化意义的纹饰。陶瓷器物上的图饰种类繁多,能够形象地反映出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倘若不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说明,外国游客就无法了解其中传达的文化内涵。因此,尽管展览受到空间的限制,展品名称必须简洁明了。但由于文化负载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化,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在展览空间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增译,补充解释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于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展品。从器物的纹饰角度看,一般有人物、山水花鸟动物风景图以及其他纹饰。

1.人物纹饰

许多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对于中国人是家喻户晓,但国外游客却不了解。对于此类展品名的翻译,译者翻译时必须依据具体情况内容,灵活、恰当地进行翻译处理。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增译,补充说明相关背景信息。比如八仙纹,它是一种典型的宗教纹样,八仙指传说中的道教神仙。例如“八仙祝寿”等纹饰。由于展览空间有限,无法将八仙一一列出说明,但可以将其译为“the Eight Taoism Immortals”,此处的“Taoism”间接地体现了道教文化。如贴花十二金钗盘 “pasted colors plate with picture of twelve beauties”,此处的十二金钗出自中国典籍《红楼梦》,十二为一组将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故名金陵十二钗。盘上绘有一名女子和一名侍女,从二者服饰和姿态上很容易区分。此处考虑到故事背景复杂,为满足保留民族性和简洁明了原则,可将稍许一目了然的信息和复杂的背景知识省略,只译出十二金钗的出处。因此,可将其改译为“Pasted Colors Plate with Pattern of One Beauty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2.山水花鸟动物风景图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花鸟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也体现在中国的陶瓷上。对于中西方文化有相同认知的事物,应该直译,这样目标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也会高。同时,在翻译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汉语的一词多义,注意译者选择的英文词汇是否与其对应的中文词汇完整对应。如果译者选择的词汇与原文词汇表达的意思不对等,有可能会由于该语言差异导致译文与实物传递的信息不对等,从而致使信息传达失误。例如,粉彩碧桃图胆瓶,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英译为“famille rose vase with picture of peaches”。在Oxford Dictionary的解释中,peach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是指水果,桃;第二种是指桃树;第三种是一种旧的用法,指优秀或者具有吸引力的人或事物。而根据展品实物图,该器物主要突出的是繁茂的桃花图。为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笔者认为应将其改译为“Famille Rose Vase with Pattern of Peach Flowers”。此外,汉语为语义型语言,习惯借助词义本身的逻辑关系进行连接,靠语序和逻辑起作用。因此,译者在英译时应多加思索、查证。比如,弘治年间的青花巩红海马纹三足香炉,景德博物馆的译文为“blue and white tri-pod censer with iron red hippocampi pattern”。此处对“海马纹”只是进行字面理解,看成为海洋鱼纲生物海马的纹饰,这显然和器物纹饰传达的意思是有差异的。器物上描绘的是白马腾跃于海水的万顷碧波之上的景象。根据中国古陶瓷图典,海马纹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最早散见于唐代三彩器上,兴盛于元代,系从元代舆服制度中帝王仪仗旗帜上的白马纹移植而来。在元代瓷器装饰上,因在陶瓷器物上部的云肩形纹饰中绘有白马海水纹,习称海马纹。因此,要较为形象地传达“白马腾跃于万顷碧波之上”的动态感,笔者建议将其改译为“Blue-and-white Tri-pod Censer with Design of Horses Galloping in Seawater”。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喜欢用事物谐音的象征意义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景。这些对于中国游客来说,稍加考虑就能体会到其中特有的民族文化韵味。但对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游客,可能无法理解。若不加以增译解释说明,他们很难或者无法接收到展品传递的文化信息。例如粉彩百鹿尊,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译文为“famille rose zun with hundreds of deer pattern”。“鹿”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视为瑞兽,是政通人和的象征。粉彩百鹿尊最早见于康熙时期,因其粉彩器上绘有群鹿纹饰,故名“百鹿尊”,除了吉祥寓意,取其谐音“百禄”,还寓意着高官厚禄。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一站,译文有必要对“鹿”的文化内涵在展品名后进行补充说明。笔者建议改为 “Famille Rose Zun with Hundreds of Deer Pattern (symbol of handsome salary and good luck in career)”。与此类似的还有福寿三多纹,蝙蝠葫芦纹等,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此类纹饰时,应多加查阅资料,理解其真正内涵,然后进行适当的增译解释说明,传递其主要内涵。

3.其他纹饰的翻译

陶瓷器物上还有一些看似熟悉的纹饰,实则又与我们所知悉的不一样的纹饰。比如乾隆年间的釉里红暗八仙缠枝莲纹瓶,景德陶瓷博物馆将其英译为“underglaze red vase with veiled design of eight immoral and lotus scroll”。“veiled design of eight immoral”(immoral此处出现拼写错误,应该为immortals)意为“隐藏的八仙”。而“暗八仙”是陶瓷器装饰的宗教纹样之一,由八仙纹派生而来,以道教中八仙各自的持物代表(扇子、剑、渔鼓、阴阳板、葫芦和拐杖、笛子、花篮和荷花)各位神仙,而不出现人物。因此,此处的英译不合适,笔者建议修改为“Underglazed Red Vase with Token Instruments of the Eight Taoism Immortals”。

此外,笔者在搜集语料的同时也发现,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内的许多制瓷技艺、瓷厂简介、窑场、特色瓷、瓷业习俗等的介绍都未进行英译。例如“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宋代景德镇制瓷工艺”“變革中的装烧工艺”等都未进行完整的英译。这些都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产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年瓷都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产业的不朽魅力所在。为了更好地弘扬发展陶瓷产业及进一步促进陶瓷文化的传播交流,笔者认为这些内容的英译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25(6):27-28.

[2]刘法公,徐蓓佳.公示语汉英翻译原则的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 47-50.

[3]师新民.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7,20(3): 61-62.

[4]杨红英,马海滢.博物馆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2,25(3):29-32.

[5]中国古陶瓷图典编辑委员会.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翻译方法英译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民俗旅游资料日译方法探讨
浅谈日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中医语言隐喻分析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