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与探究
2020-09-10姜庆伦
姜庆伦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型教学方式,支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材料、工具与方法等方面的帮助,使高中生能够参与构建活动、搭建支架的教学方式。这一方式能够为高中生数学学习提供更大的帮助,使其主动的参与到问题分析之中,借此有效的解决问题。本文针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利用等内容展开了分析与研究,首先阐述了支架教学的概念,其次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方式。希望通过本文对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提升支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教学评价
前言: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参与到教学工作之中。而构建主义视角下,学习是学习者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发挥出促进作用,借此帮助学习者能够快速与有效的完成创建过程。支架式教学法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帮助高中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可以使教学工作发挥出更好的效果。而在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利用到数学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其具体步骤展开,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支架教学的概念界定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是教师利用教学材料、工具或者是方法带动学生的学习期望,利用学习情景,帮助学生主动消化知识内容,完成最开始无法独立完成,但是在获得一定帮助下能够完成的内容。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支架教学能够通过合理的步骤完成支架式教学,不同的学习步骤像是脚手架上的阶梯,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1]。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借助建构理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架构,创建出有趣并且融合了丰富知识的架构,利用合适的情景,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方式探究
(一)建立支架,设定情境
建立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开展基础,教师需要从学生与教学两方面出发,完成支架的构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出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分析其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然后找到能够帮助学生满足学习要求的辅助工具,借此建立支架内容。设定情境则是在教师建立学习支架之后,使学生对支架产生了解,帮助学生融合到情境之中,使其对问题产生思考,并带着问题进行数学探索。在这一情境之中,学生会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利用这一方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支架,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概念,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这一知识。其次是创设情景,教师可以准备不同的几何模型,创建实物支持,然后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播放动态的几何模型,让学生观察几何模型的三视图特点。在最后提供不同的三视图,使学生将其还原,为学生提供辅助教学支持。
(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学生进入到问题情景之后,就会在求知心理的带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借助查找资料,了解与知识相关的信息,借此满足自身的需求[2]。而在这一过程中,因为高中生的数学能力及分析能力并不是非常强,所以需要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合作学习,使其能够更好的解决有关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高中生需要与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人的解题思路,并阐述自身的想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使所有人都能够更加客观与主动的学习。
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视频和几何体的模型,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相关内容,借助教材中的知识了解几何体三视图的信息,并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高中生都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记录学生之间的不同意见,在集中讨论中,将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进行全班讨论。
(三)效果評价,升华主题
效果评价是支架式教学中最后一步,可以为之后的支架式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在高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需要帮助高中生总结经验,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了解自身的问题所在,帮助其避免受到有关问题的影响[3]。在实际展开效果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能够积极的做出准确的评价,按照学生数学实际水平,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选择合适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因材施教。
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教学之中,教师需要对不同小组作出评价,如果部分小组学习中存在问题,教师需要指出问题所在,帮助其解决这些问题。从整体上来讲,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之间有效合作,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教学反思,找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改正,借此提升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利用效果,使这一方式能够更好的利用,为学生提供帮助。
结论: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为高中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有效结合,借此使二者之间能够形成配合,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与学生实现共同成长,体现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特点,优化教学工作的整体作用,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提供更强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晏秀.建构主义理论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J].文学教育(下),2019,11(12):144-145.
[2]李登伟,李圣国.建构主义视域下高中艺术生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3):80-83.
[3]盛艳.“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J].教学研究,2015,38(05):117-119.
(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