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研究

2020-09-10谢静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0年44期
关键词:后勤公共图书馆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到图书馆充实自己的生活,所以提高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效率十分重要。本文将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工作模式的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开办让群众满意的公共图书馆。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

引言: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向社会免费开放、保存并收集文献信息并向公众提供查询、借阅等服务,并开展社会教育的文化设施。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已经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庞大的图书馆数量给高质量的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困难。

一、加强保障工作的重要性

公共图书馆在职能定位、服务对象以及经费来源等方面不同于学校、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所以公共图书馆一般设置后勤保障部门,保障图书馆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后勤保障部门直接管理图书馆的日常资金,尽其最大可能控制运营成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及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公共图书馆的体量规模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和现代化,这种变化为图书馆后勤保障部门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挑战,越来越需要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保障图书馆正常运行。目前,公共图书馆的职能越来越多,不仅承担着日常的图书借阅等服务,也要承担专家讲座、夏令营、专业培训等职责,成为了综合性公共服务提供场所。要想发挥好其日益多样化的职能,需要后勤保障人员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科学调度图书馆的日常使用安排。传统的后勤保障体系不仅阻碍图书馆各种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会制约图书馆的升级改造和进步发展。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切实保障其顺利开展便民、利民活动[1]。

二、当前后勤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陈旧

目前,各地公共图书馆不断丰富其自身的综合服务功能,但是绝大多数图书馆仍然沿用传统的后勤保障体系,行政式管理依旧占据主要地位,公共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技术设备的换代采购等后勤保障工作在行政手段的干预下进行,申报文件层层审批,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且技术落后、没有现代化的设备。而且,公共图书馆的各个层级,都不够重视后勤保障工作,片面的认为其主要任务是办公设备及劳动保障设备的采购和分发,没有全面的认识到现代后勤保障部门对于现代图书馆进步发展的支撑性作用。

(二)经费紧张

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所以其资金来源一般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近些年来,我国各地政府不断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拨款力度,但是用于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的经费一般只能占其20%,而且图书馆的水电费用占后勤保障部门总资金的60%,因此留给后勤保障部门用来更新技术、设备维护的资金少之又少,资金短缺已经成为掣肘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部门进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后勤保障部门对于资金的用途分歧较大,没有让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分配。一般情况下,后勤保障部门利用采购新设备的资金多于用于人工方面的资金;设备维护的资金多于设备养护的资金,这种局面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变相增加了资金负担。

(三)素质较差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科技含量更高的图书馆同样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后勤保障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服务技能不够熟练,其专业水平对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员工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程度,缺乏向上进取的意识和心态。

三、后勤保障工作改革建议

(一)改变思想模式

良好的思想意识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公共图书馆的后勤保障部门应当改变其传统的思想意识。首先,图书馆的领导就应当身先士卒,提高对后勤保障部门的重视程度,在推动图书馆现代化的同时推动后勤保障工作的现代化,鼓励创新工作体系,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促进后勤保障技术和设备的革新及创新;其次,后勤保障工作人员应当端正自身态度,转变对后勤保障部门的传统看法,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以图书馆的稳定发展为己任;最后,工作人员要深入到读者之中,深刻了解读者的需求并积极的响应政府号召,培养其创新思维,为公众提供优质的读书氛围和环境。

(二)革新工作机制

传统的后勤保障工作模式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领导统一分配任务,这样的工作体系容易因领导的认识能力不足而导致后勤保障工作的任意性,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伴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多样化、社会化,应该摆脱原有僵化的行政管理体系,积极面向社会,创新工作模式采用更加灵活的工作体系,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市民社会的需求和公共图书馆的进步发展;通过全国各地的创新案例来看,较为成功的工作体系是将公共图书馆的后勤保障工作部门剥离于图书馆管理体系,使其独立运行,遵循市场原则自我管理,自负盈亏,逐渐引导后勤保障走向社会化的道路。以各高校的后勤保障为例,许多高校成立专门从事后勤管理保障的公司,独立运营校内食堂、物业等,市场化的后勤保障队伍,極大地提高了高校的后勤保障水平,资金利用也更加的有效并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操之过急造成不应有的危害。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先将专业化程度不高,例如环境卫生、读者休息室等业务外包,然后再将水电、采暖、电梯等工作外包,最后将消防、电气、网络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转变为社会化队伍管理;在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对承包队伍的审核,避免资质不全、业务不熟练团队参与到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的社会化改造工作中;图书馆管理层应当科学、合理地分配各工作部门的资金数量,外包经费应当根据馆内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其经费;后勤保障部门应当建立一支图书馆文创队伍,在合理利用图书馆社会形象的基础上,开发图书馆文创用品,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2]。

(三)改善用人制度

在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逐渐社会化承包的改革过程中,后勤保障部门并非无事可做,应当转变其身份,由原来服务者的提供者转变为监管者。在物业招标、合同谈判、经费控制和场馆运营的具体工作中,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监督社会力量的服务质量,并建立一套能进能退机制,定期考核社会力量的服务质量,退出在一定时间内服务质量不合格的机构;在此过程中,公共图书馆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图书馆应当改变原有的用人机制,通过岗位竞聘增强工作人员的职位危机感,并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结论:综上所述: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其存在的问题,并阐述改变这一境况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建议,能够提高我国公共图书馆后勤保障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涛.高校图书馆后勤工作物业化管理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3):42-44.

[2]张利永.对创新现代图书馆后勤管理工作机制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12):111-112.

作者简介:谢静(1974.5-),女,民族:汉,籍贯:北京,学历:本科,职称:国家图书馆馆员,单位: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猜你喜欢

后勤公共图书馆
后勤服务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引领社会阅读举措探析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