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创新

2020-09-10莫毅黎秀玲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

莫毅 黎秀玲

摘  要: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如何提高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是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着力点。针对新时代的发展特点,高校可從以下六个方面创新资助育人的工作路径:第一是创建资助育人的网络工作体系;第二是开展优秀品格教育;第三是制定心理健康帮扶计划;第四是加强经济困难生的综合素质训练;第五是探索勤工助学新育人模式;第六是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平台。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路径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日臻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象也转变为新时代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2](以下简称“经困生”)。如何帮助经困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作为高校里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成长环境的差异,经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其特殊性。因此,高校应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以及经困生的实际需求,探究资助育人工作新路径。

一、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是全程育人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体现教育公平与引导经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一,社会层面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对构建和谐社会、维系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教育层面有利于培养人才,体现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等宣传政策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一个学生追求进步的权利,但如果学生的这种权利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被“剥夺”,那便是教育公平得不到很好落实的体现[4]。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保证经困生享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而且在资助过程中,要给予经困生思想和能力上的引导与教育,培育他们成长成才[5]。

第三,心理层面有利于帮助经困生走出心理困境。调查表明,由于现实生活的经济压力、消费水平的反差、激烈的学习就业竞争等问题的存在,经困生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焦虑、抑郁、多疑、偏激、虚荣和对社会存在认识偏差等心理问题。从心理和精神上帮助引导经困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首先在经济上解除经困生的后顾之忧,然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6]。

二、新时代发展特点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启发

(一)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成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往方式。如今,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应结合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特点,探索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的新途径,利用好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加快资助信息的传播,宣传和扩大资助育人工作的影响力。

(二)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当代大学生已经是“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而且具有十分独特的时代特征[7],例如讲究实效、独立自主、个性张扬、思想开放等。同时,当代大学生也普遍存在着矛盾的身心特点,例如热情开放却又沉默孤独、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缺陷等。因此,新时代资助育人的工作方式要充分考虑当代经困生的特点,以个性化帮扶为原则做出相应调整,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

(三)结合社会就业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每年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当今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普遍不足、就业竞争力不强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因此,根据社会职业发展需求,,高校可为经困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对接的桥梁,使经困生提前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促使经困生积极弥补自身不知,增强求职能力。

(四)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主流思想还是积极向上,品德高尚的。但不能忽视的是,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诚信意识薄弱、不懂得感恩、敌视社会、不思进取等。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强化经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创新

(一)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性、时效性很强,而且资助种类繁多、程序繁杂、工作量大。这导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时间都忙碌于事务性的工作,而无暇思考或开展更多的育人活动。因此,实现资助育人工作信息化进程应该重点通过两个途径:

1.完善资助信息系统,推进资助精准化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部分高校已专门研发资助管理系统,用以代替人工操作,把经困生类型认定、奖助学金评选、勤工岗位工资核算等都交给信息系统来运算操作。这不仅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而且也提高认定评比核算的客观性、准确性。高校应通过系统比对、大数据分析,提高资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并联合相关部门,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共同推进资助信息化建设。

2.借助新媒体宣传资助育人政策

过去,网站是宣传国家资助政策或者学校资助举措的主要窗口。但近几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及时和丰富,而且使用群体也更加广泛,任何人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信息。高校应该利用好新媒体,开通官方微信,开发小程序,促进资助育人信息的二次宣传,提高信息的阅读率和转载率,让资助政策家喻户晓,让育人故事传播更广[8]。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开展优秀品格教育

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扶志和扶智是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产生了冲击,因此,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在物质资助上落实,也要在精神资助上深化教育。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提升学生的自强、诚信等优秀品质,让学生在接受资助时懂得感恩。

其一,开展自强教育。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强化学生的优秀品格。开展自强教育活动,旨在激烈学生发奋图强。自强教育可以通过典型评选、事迹报告会、征文比赛等类型活动,挖掘自立自强的优秀典型,以此教育激励其他经困生正确认识自我、奋发成才。其二,开展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高校助学贷款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贷款学生是否能够诚信还款是评价贷款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举办各类教育活动,营造“人人齐参与,人人讲诚信”的氛围,增强贷款學生的诚信意识,同时也确保学校每年还贷工作的顺利完成。其三,开展感恩教育。随着资助资源的日益丰富,经困生受资助渠道也日益增多。为避免经困生产生依赖心理,有必要对经困生开展感恩教育,强化经困生的感恩意识。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助人自助、回馈社会的道理[9]。

(三)与心理教育结合,实施心理健康帮扶计划

对于经困生来说,经济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贫困。由于长期以来受生活所困,部分经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这要求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要注意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前文所述,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一些经困生内心渴望改变现状,但也容易产生偏执心理。因此,高校应对经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高度关注,注重对他们的思想疏导和心理帮扶。在高校心理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为有需求的经困生制定心理健康帮扶计划。根据经困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分类与定阶段,有计划分步骤地辅导,提升其心理健康素质。

(四)与专业学习结合,提升经困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以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对于经困生而言,他们更渴望尽快就业,以减轻家庭负担。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从小受教育水平有限等客观原因,大部分经困生容易出现某些知识或技能相对薄弱、社会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为此,许多高校开始把经困生的综合素质训练作为一项资助育人的特色工作来开展。开展诸如此类的培训应注重把握三个关键点:

第一,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担任培训的教师应拥有相关专业知识,这有助于教师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素养和人生阅历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升经困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第二,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第二课堂通常是第一课堂学习的补充形式,因此,培训课程应避免与第一课堂专业科目的内容重复,或者避免纯粹理论的学习。课程的开展应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出发,开设如演讲与口才、公文写作、社交礼仪、人际交往、求职面试技能等实用性强的课程,以提升经困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单一的教学形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变,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课外见习、参观、实践或者互动体验等。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五)与实践育人结合,探索勤工助学的新育人模式

相比其他助学金的被动资助形式,勤工助学是一项主动性资助,它表明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随着独立自主的“95后”或“00后”大学生对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高校创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也日渐成为了推进实践育人的最有效载体。在勤工助学的社会实践中,学生需要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进行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高校应该注重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岗位教育。在上岗前,对学生进行业务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在正式上岗后,高校通过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在岗学生进行示范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一个阶段后,开展集中的总结提升培训,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在广大学生中树立榜样。开展岗位教育重点在于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而前提必须是建立了完善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且能得到用人单位的积极支持。通过勤工助学的实践,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必备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技巧,增强岗位意识,明确岗位职责,积累岗位经验,这将比任何一门书本学习更具有实效性[10]。

(六)与创业教育结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

2017年,教育部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写进新规,为计划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制度保障。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近几年来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热门话题。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创业是一个需要勇气和更高能力的选择,当然还需要资金的支持[11]。创业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这对于对经困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针对经困生想创业却缺乏创业资金的困境,高校可以考虑整合资源,为经困生创业提供平台。如,在校内创建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创业场所,使创业项目在学校扶植中逐步实现“产、学、研”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06):4.

[2]孙士生.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长效途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6):243.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0-02-1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4]范先佐,唐斌,郭清扬.70年学生资助工作的系统回顾与经验总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05):1-15.

[5]陈勇.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07):102-104.

[6]马晓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05):255-256.

[7]华玲.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中国人才.2013(3):89-90.

[8]王顶娟.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9(10):111-113.

[9]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2012(04):81-85.

[10]李亚军,王丽珍.创新创业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8):136-139.

[11]沈律明,陈君芳.高校社会资助育人“双轨”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07):16-18.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高校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