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分析

2020-09-10占陈曦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提升途径微时代

占陈曦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迎来了全新的“微时代”,加快了信息的交流速度,并且丰富了信息的传播途径。与此同时,“微时代”对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转变,需要思政教师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对此,本文阐述了“微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学带来的挑战及机遇,并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落后的教学方法、高校工作不重视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革新教育理念、推动微媒介与课堂两个载体的有效融合等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路径,旨在为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027-02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推进了教育体系的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政治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但在某些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思政课更加乏味,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不能发挥思政课的教学作用。对此,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将思政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機结合起来,创造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其满足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发展。

一、“微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的复杂性

随着大量西方思想和言论通过网络的涌入,一些负面、反动思想言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高校阶段是树立学生三观的重要时期,不少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差,就很容易受到影响而产生错误的观念,进而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

(二)信息的开放性

在当前“微时代”背景下,课堂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借助网络的开放性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包含了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信息的开放性使其无法被有效控制,从而给思政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思政课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个整体教育,需要系统、科学地开展。但在“微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都在增加,但信息内容具有随意性,其中夹杂诸多的不良信息,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就将其传播出去,这也对思政课教学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信息传播的快捷性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上思政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同时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学生很难产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而在“微时代”下,智能手机使信息的传播不再单一,而且实效性较强,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但这却弱化了课堂教学的功能。就当前教育发展来看,网络与教学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但在具体结合过程中,由于教师能力的不足,使得效果仍待完善。

二、“微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学带来的机遇

(一)顺应时代的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以时代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这也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方向。在当前“微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事情,并就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这些社交软件与学生沟通,进而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并且借助这些渠道向学生传授思政知识。

(二)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在当前“微时代”背景下,开创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新模式,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学生通过网络能实时了解新闻动态和各种政治信息,并且与自身的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网络社交软件使理论性较强的思政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同时也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

(三)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

教师可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和功能,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方针传授给学生,而且传授方式也是灵活多样,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态度。

三、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导致课堂内容更加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不仅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缺乏兴趣,甚至可能导致学生的厌倦和抗拒[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不能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高校工作不重视

为了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学校更加注重专业科目,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他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培养上。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但却对其缺乏更深的理解,并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数高校没有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许多是兼职教师。同时,也没有在此课程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因此,思想政治教学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三)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使用的教材往往非常陈旧,知识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这些教材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把学生的思想感情放在第一位[2]。这些过时教材的内容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提高,也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政治教育及其对社会的价值,而对个人价值的作用不大。

(四)教师与学生互动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好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对思政工作的展开有很大帮助。如果师生关系和谐,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然而,过于死板的理论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促进师生情感的发展和维护,还会在师生之间筑起一道高墙,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是将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进而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途径

(一)革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师观,将思政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当前学生的思想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推进高校思政课的变革,促使教学有效性的提升[3]。对此,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能强制性要求学生进行各项教学活动,消除学生内心的抵触心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开设思政课的目的和作用,了解思政教学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不断与学生转换角色,根据其喜好来开展教学。比如,教师可就当前的热点新闻、实时政事与学生在微博或微信群内进行讨论,探索其中蕴含的政治因素,感受其表达的思想精神,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并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适时进行正确引导,进而实现思政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推动微媒介与课堂两个载体的有效融合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对社会的热点新闻具有十分高的关注度,已经成为网络争论中的主力军,这就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比如,前些年人们热议的共享经济中的共享单车,是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一个事件。共享单车一方面提供了便捷,实现了低碳环保;但另一方面,乱停乱放情况屡见不鲜,同时充值容易退费难。不少学生在激烈讨论过程中都表现得比较激进,对“共享”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教师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良心理,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此,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教材进行教学,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开展讨论,将微媒介融入教学之中,从而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对社会事件发表客观的观点,不仅能丰富教学的内容,还能有效地实现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4]。

(三)加强课堂教学与学校管理的有效协调

高校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不仅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加强教师与高校管理者的通力合作,从而充分发挥整體力量,促进思政课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思政教师需要积极了解微时代的特点,使微媒介成为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推进思政教育的发展,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为了有效保证思政课教育与学校管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还需要提高教师和高校管理者的媒介素养。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宣传工作,使教师与管理者都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从而转变理念;其次,加强对教师和管理者的学习和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媒介素养;最后,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使教师和管理者能够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媒介素养[5]。

(四)构建丰富的互联网平台

时代在进步,互联网和自媒体发展迅速,学生接受的事物也在进步。在大学生中各种App软件得到广泛应用,学生也习惯于通过媒体获得知识和信息。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其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

第一,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实时发布思想政治知识、典型事例等。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讨论和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到线上的延伸。

第二,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应与学生平等交流,不干涉学生的个人意见,尊重和理解学生,通过平等对话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教师应在课堂内建立微信群或QQ群,掌握学生近期的情感和思想现状,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根据学生的观点和思想选择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五、结语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能有效促使学生成为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当前“微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微媒介,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拓宽教育途径,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思政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推进高校思政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杨.“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探讨[J].亚太教育,2019(9):68.

[2]邓礼娟.“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9(13):194-195.

[3]马楠,闫佼丽.“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探讨[J].纳税,2018(9):192.

[4]王明慧,顾训宝.“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探讨[J].高教学刊,2018(5):166-168.

[5]雷结斌,郭优.“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探讨[J].职教论坛,2016(20):22-26.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提升途径微时代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浅析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提升新途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