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注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0-09-10许明高
许明高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人们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仍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文本”的教育。可谓“穿新鞋走老路”。儿童所经历的书本“橱窗”无法与学生切身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兴趣;体验;成功;可持续发展
1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张扬,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1.1激发兴趣,敲开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大凡对某方面获得成功者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1.1角色扮演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根据时代要求,可以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学生可以抽取任意一个“任务”,通过学生分组自由组合,自编自演,展示生活中的鲜活故事。通过这种情境中的模仿、体验,学生感到《道德与法治》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1.1.2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兴奋不已,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极大地引起学生无限的兴趣。有了这种成就感,学生自然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心理更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则可倍增。
1.2拓宽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1.2.1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有限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为知识的嫁接和迁移做好铺垫。
1.2.2思维环境要扩散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之中,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1.3和谐的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充分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给学生提供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的多向选择形式,从而再现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体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2.1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预设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诱导他们善于去发现,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学会做人。
2.2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2.3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不断领悟生活中真正的是非、善恶。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这才是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