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鄂尔多斯婚礼祝赞词的文献综述
2020-09-10楠熙
摘要:少数民族口传文献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种,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祝赞词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鄂尔多斯婚礼祝赞词又是蒙古族祝赞词中较为典型的部分,鄂尔多斯婚礼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规模宏大、仪式纷繁而著称,鄂尔多斯婚礼祝赞词中也囊括了很大一部分的蒙古族祝赞词。
关键词:口传;蒙古族祝赞词;鄂尔多斯婚礼
祝赞词,即祝词和赞词,是蒙古民族一种口头说唱文学。蒙古族祝赞词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萨满祭祀和各种民俗仪式,并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祝词多用于各种礼仪,赞词多用于被赞颂的具体对象。祝赞词以祝福、祈祷和赞颂为主要内容,渗透于蒙古民族生产生活、祭祀、人生礼仪、庆典等各种民俗礼仪活动,体现了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理念。
鄂尔多斯婚礼,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传统民俗,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是具有鲜明地方性特色的民族仪式。鄂尔多斯婚礼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配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家、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在众多复杂繁琐的鄂尔多斯婚礼仪式和活动的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就是祝赞词,祝赞词是贯穿整个婚礼中各个环节的部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承担起各个环节的引导、各种仪式的解说、烘托仪式现场的氛围等多种作用。
本文主要梳理与蒙古族祝赞词中鄂尔多斯婚礼祝赞词相关的文献,因网上可检索到的相关汉文文献较少,现主要将检索到的文献按照与少数民族口传文献相关、与蒙古族祝赞词相关、与蒙古族婚礼及婚礼词相关以及与鄂尔多斯婚礼相关等几方面来分类进行综述。
一、少数民族口传文献相关的著作
各少数民族优秀的口传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非遗语境下的民间口传文学当中,祝赞词的传承和保护尤为明显。关于口传文献的著作主要是关于民间口传文化方面,现存的研究主要是从口传文化的价值、口传文化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口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1、口传文化的价值
口传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口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为语言早于文字而产生,所以民族的记忆更多来自于口传心授。如闫唯的《“口传心授”的民族记忆——以满族说部为例的口传文化浅析》就指出口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和母源,更是一个民族深入骨血灵魂的文化记忆,是延续其民族生命力的不懈源泉与动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公约》的定义显示出了口传文化的重要性,很多学者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如朝戈金《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文化》、叔嘎拉《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民间口传文学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等,提出口头传统构建了一种文化认同感,也是一种地方知识的积淀。凸显出了口传文献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2、口传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一个民族的口传文化在民族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宪昭在《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中提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具有社会功能、信息承载功能、教育功能、多重调节功能等;朝戈金在《口头传统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中提出口传文化是特定人群的精神信仰,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族群历史的记忆、艺术的创造等,都在他们的口头蒙古文学传统中。口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精神的体现,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口头传统承担起了民族的社会维系、传递记忆与经验、教育和调节社会矛盾和人与自然关系等功能,保证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代代相传。
3、口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口传文化与文献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它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传承人在民间文化传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传承人的数量和整体素质关乎优秀口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王宪昭《对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化传承人的思考》就针对传承人论述了口头文化传承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类型、传承特点与现实困境与现实困境与成因等问题;叔嘎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民间口传文学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中也特别提出蒙古族祝赞词的传承和保护尤为明显,使得蒙古族祝赞词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与蒙古族祝赞词相关的著作
关于蒙古族祝赞词的研究目前主要关于以下几个方面:蒙古族祝赞词的来源、内容和形式、发展状况以及其地位与作用等。
1、蒙古族祝赞词的来源、内容和形式
关于蒙古族祝赞词的来源,张楠《鄂尔多斯蒙古族祝颂文化研究》与樊文《论蒙古祝词对萨满教祭词的继承与发展》中都认为蒙古族祝赞词来源于古老的萨满教祭词与神歌,是萨满教祭词内容的生活化与类型化。其内容广泛、数量巨大,涵盖了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部分,有人物有事物也有对自然中尚未认识之物。包括信仰、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生仪式等,祝赞的内容既有日、月、风、火和祖先神灵等信仰崇拜,也有弓箭、快刀、骏马、骆驼、牛羊等日常生活物品,也包含出生、婚礼、死亡等事物。祝赞词通過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赞颂与祝福,既是各种人生重大场合的重要环节,也是蒙古族人民从语言描绘的胜景中寻找安慰和精神寄托。《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第三章中就列举了狩猎生活祝祷词与早期畜牧业祝赞词。满珂《浅谈蒙古族的祝赞词》、王兵《蒙古族的祝词、赞词》、巴特尔·阿拉坦昌《浅谈蒙古族祝词》等文献中详细的阐述了蒙古族祝赞词的内容、形式及特征。
2、蒙古族祝赞词的发展状况
大概从十二世纪前开始,蒙古族祝赞词由萨满教祭词发展而来,祝赞内容也深受萨满教影响,随着蒙古社会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一直到近代社会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赵永铣《祝赞仪礼与蒙古族民俗的发展变革》与樊文《论蒙古祝词对萨满教祭词的继承与发展》中详细描述了蒙古族祝赞词的这一发展历程,与民俗及信仰相结合阐释了蒙古族祝赞词的发展状况。
3、蒙古族祝赞词的地位与作用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而淳朴的民族,蒙古族比別的民族更喜欢祝福求祥的言语和行动,在心理上普遍认为“福口咋说,日后咋应”,因此祝赞词在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郭永明《蒙古祝赞词在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满珂《浅谈蒙古族的祝赞词》这两篇文章表达了蒙古族祝赞词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它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心愿——希望生活幸福富裕,一生平安,现实生活总是那么不尽人意,人们只好从语言描绘的胜景中寻找安慰和精神寄托,与此同时还可以起到教育和传播牧业生产经验的作用,对牧民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间接的帮助作用。
三、蒙古族婚礼及婚礼词相关的著作
关于蒙古族婚礼的研究主要有蒙古族婚礼的形成、婚礼的仪式与方式和婚礼的特征;研究蒙古族婚礼词则是主要从其艺术特征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
1、蒙古族婚礼的形成
蒙古族的婚姻制度从何开始目前的文献尚无记载,但有关于蒙古族婚礼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在《蒙古秘史》中,没有过多详细的记载,只是提及蒙古族的先祖孛尔帖赤那和豁艾马阑勒的结合,还有成吉思汗成婚时的一些习俗,只能简单的看出来蒙古帝国建立之前的婚姻形态。元朝建立后蒙古族的婚姻形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婚姻形态也迅速向封建化迈进。刘娜《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传统婚俗文化比较研究》与赵永铣《蒙古族婚礼的形成与婚礼祝词》中都叙述了蒙古族婚姻形态的变化,有掠夺婚、表亲婚、买卖婚、赘婚、服役婚、收继婚等形态;以及提到了汉族文化对蒙古族婚礼的影响等。蒙古族婚礼的形成就在蒙古帝国和元朝建立后逐渐成型,形成一套完整的仪式仪程。
2、蒙古族婚礼的特点
蒙古族婚礼具有众多特点,其中最鲜明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即为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祝赞词,结婚是人生大事,因此在蒙古族婚礼过程中祝赞词可以说是贯穿始终,媒人求亲要说、双方送礼要说、婚礼仪式中要说,对婚礼中使用的一些物品也要进行专门的祝赞。这些祝词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在结构上十分完整而固定,字里行间比喻生动,音韵整齐,给人强烈的感官体验。虽然它们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都是为了表达蒙古人民对人生和未来的美好愿望。《蒙古族文学史》第二卷第二章中详细的列举了蒙古族婚礼的祝赞词。
蒙古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其婚礼婚俗也具有浓重的游牧文化特征。因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都离不开牲畜,所以牲畜在婚礼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彩礼、聘礼、以及婚礼宴会中牲畜都处于主要地位。蒙古族崇拜日月水火等自然中的事物也与原始的游牧状态需要仰仗自然条件有关,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力量与勇气就成了生存的重要条件,蒙古族崇尚威武健壮的审美观也由此而来。邢莉《蒙古族婚俗的游牧文化特征》与萨其拉《蒙古族婚俗的游牧文化特征分析》中就此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3、蒙古族婚礼词的特征与意义
蒙古族婚礼词是一套庞大的、完整的祝赞词系统,包含众多部分。现存记载有蒙古族婚礼词的最早的本子为《洪锦祝颂册》,大概产生于十四世纪左右,其中列举了“洁白礼物阐释”、“琥珀白瓶阐释”、“奶酒阐释”、“皇朝七宝阐释”、“追及苍狼之骏马阐释”、“劈石快刀阐释”、“七十二扣金蟒衣阐释”、“初次求名问庚”、“次礼”、“迎亲礼颂”、“火祝”、“弓箭赞词”、”媳妇拜火祝词”、“图拉嘎祝词”、“献礼词”等 27 项婚礼祝词。
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例,祝赞贯穿了乘马娶亲、闭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女家晚宴、新娘上马、迎新拜灶、放夜送客等一系列仪式程序,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蒙古族婚礼词具有结构完整、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等特征。赵永铣在《蒙古族婚礼词的艺术特征》中举例分析了蒙古族婚礼词的这几大特征,详细阐述了婚礼词中主干结构和其他关键仪式词的作用,结合婚礼词中所祝赞的事物分析了其生动的比喻形式、传说演绎形式和戏剧表演形式。
婚礼词在婚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既是婚礼各个环节的纽带,也可以烘托婚礼气氛,但是更重要是婚礼词也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的体现,同时附带有社会教育功能。齐爽《简析蒙古族婚礼祝词的文化意义》中指出,婚礼词有着对年轻人进行民族历史、生产生活知识、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如婚礼词中包含了许多指明夫妻俩人如何相处的格言;也是双方父母在最高兴的时候对儿女的嘱托与祝福;婚礼词中的内容也反映出蒙古族的信仰、文化和价值观。
四、关于鄂尔多斯婚礼的著作
鄂尔多斯婚礼历史悠久,完整的保留了蒙古族婚礼的仪式仪程,自15世纪世纪鄂尔多斯万户其流入鄂尔多斯地区,至今在鄂尔多斯地区已经流传了四五百年。有关鄂尔多斯婚礼及其祝赞词的汉文文献数量有限,目前关于鄂尔多斯婚礼的书籍有策·哈斯毕力格图采录,郭永明翻译的《鄂尔多斯婚礼》,其中详细记载了鄂尔多斯婚礼的每一项仪式仪程和所包含的祝赞词。尚烨撰写的文章《论鄂尔多斯婚礼的文化特色》,阐述了鄂尔多斯婚礼中生动优美的婚礼祝词、内容丰富的风俗文化、热烈浓郁的英雄崇拜和虔诚古老的信仰文化。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成为鄂尔多斯地区的一张名片,以此为主题发展出了一系列文化产品,如《鄂尔多斯婚礼》舞台剧、《鄂尔多斯婚礼》电视剧、鄂尔多斯婚礼文化节、鄂尔多斯婚礼主题公园等。因其特殊的内涵及意义而衍生出了一系列产品,也因这一系列与现代生活结合的产品鄂尔多斯婚礼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策·哈斯毕力格图采录;郭永明译.鄂尔多斯婚礼[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2] 荣苏赫,赵永铣主编.蒙古族文学史 第1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3] 荣苏赫,赵永铣主编.蒙古族文學史 第2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4] 闫唯.“口传心授”的民族记忆——以满族说部为例的口传文化浅析[J].现代交际,2019(20):118+117.
[5] 王宪昭.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J].理论学刊,2009(02):119-122.
[6] 朝戈金. 口头传统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N]. 中国民族报,2019-05-24(006).
[7] 朝戈金.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口头传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02):11-21.
[8] 萨其拉.蒙古族婚俗的游牧文化特征分析[J].科技风,2018(23):43-44.
[9] [5]樊文.论蒙古祝词对萨满教祭词的继承与发展[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05):118-121.
[10] 叔嘎拉.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民间口传文学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J].内蒙古艺术,2014(02):101-103.
[11] 朝戈金.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文化[N]. 人民政协报,2014-07-14(011).
[12] 刘娜. 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传统婚俗文化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
[13] 邢莉.蒙古族婚俗的游牧文化特征[J].满族研究,1992(04):81-86.
[14] 张楠. 鄂尔多斯蒙古族祝颂文化研究[D].宁夏大学,2017.
[15] 哈斯巴特尔.作为口头艺术的鄂尔多斯祝赞词及其特征[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
报,2011,8(03):31-35.
[16] 满珂.浅谈蒙古族的祝赞词[J].青海民族研究,2002(04):45-46.
[17] 赵永铣.蒙古族婚礼词的艺术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01):74-80.
[18] 赵永铣.蒙古族婚礼的形成与婚礼祝词[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7(04):49-53.
[19] 王兵.蒙古族的祝词、赞词[J].民族团结,1994(02):47.
[20] 郭永明.蒙古祝赞词在民俗中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3(05):87-90.
[21] 赵永铣.祝赞仪礼与蒙古族民俗的发展变革[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05):85-91.
[22] 巴特尔阿拉坦昌.浅谈蒙古族祝词[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7(03):25-28.
作者简介:
楠熙,女,籍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民族:蒙古族,学历:硕士,单位:西南民族大学,610041,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一般项目;项目编号:CX2020SP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