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0-09-10黄聪慧
摘 要:纵观诸多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章,研究对象多为新闻传播类的文化生,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艺术生很少提及。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在发生变化。任课教师需要在尊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生这一特定的学情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本文以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学情特点,提出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期能激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传播学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传播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123-0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内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运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701-353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情概述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内江师范学院于2010年开设的4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隶属于范长江新闻学院。传播学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占据4学分,重要性和专业性不言而喻。传播学课程本身就有理论框架多、概念晦涩、系统繁杂等特点,再加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储备不扎实,理论理解能力欠佳,兴趣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因材施教,增加师生互动,更新案例,有效参与实践。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习传播学课程的教学问题
(一)传播学理论框架、知识结构复杂,学生不能宏观把握课程
传播学这一学科,本身就是集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融合而成的新学科。[1]从传播学到中国,再到传播学课程进入大学课堂才30来年的时间,最初教学目标的设定均以统招文科生为受众对象,对于艺术生并未纳入考虑范畴。传播学课程的本科理论体系设置基本围绕拉斯维尔的“5W”所涉及的范畴以及延伸领域而设置。[2]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对文本的理解和渗透能力是他们的短板,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训练让他们在面对理论性学科时更偏向于片段性、浅表性、可操作性层面的理解。宏观的学科理念、整体的统一性理念在短时间很难通过训练和学习来塑造,这种思维训练没有量的积累就必然体现在面对整个课程体系时的懵懵懂懂,更谈不上宏观把握课程体系去理解、运用。
(二)艺术生的学情导致授课初衷与学习效果不一致
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在语言表达、文本演绎、作品实践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生性活泼,富有创造力,这在他们专业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文化课教师普遍都有一种课堂感受:学生们在汇报演出以及专业作品小班教学中,精力充沛,精神饱满,思维活跃,而在文化课上的课堂表现可能不及一半。加之传播学课程本身概念晦涩难懂,还掺杂了语言学、符号学复杂多意的特点,导致教师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听课也处于低头状态,对很多重要的概念、理论、实验一知半解甚至不解。
(三)案例教学不丰富,案例过时,教学手段单一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并不陌生。然而,正是这种稀松平常的教学手段往往容易形成固化思维,一个案例用几年、案例并未紧扣课题本身尤其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生的特别来重新开启案例教学的思维。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关心的媒体事件、他们的日常媒体议程设置、他们生活的兴趣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才能真正去了解学情。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课前调研手段的缺乏、数据统计的不完整,都导致很难实施这种教学手段。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传播学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一)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瘦身”
各大高校目前选取的传播学教材集中在以下两本:高教版邵培仁的《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内容编撰体系沿用拉斯维尔“5W”模式界定的研究领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继续沿用这样的全理论框架体系进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堂上进行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事先高度提炼课程框架体系,充分研究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热点问题,形成“接地气”的理论框架和内容。大胆地对框架体系进行“瘦身”,将重难点和需了解的知识点进行区分,能够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和热点事件的章节进行精细化设计,形成精品教学点。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任课教师讲的,学生不喜欢;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又讲得不够深入。
(二)设计多场景情景模拟教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性格外向、创造力强、善于表现,但是对枯燥的理论缺乏耐心,这与艺术生文化储备相关。正是因为他们这些特点,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优点,避免学生缺点在课堂上被无限放大,影响教学。对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生来讲,要想改变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设计多种情景模拟,即常说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对情景中的角色进行事先设定,选取合适的学生扮演,情景模拟,未参与模拟情景的同学根据现场模拟内容展开讨论。例如,讲解“把关人”理论时,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分组形成“门区”“守门员”“信源”,同时把他们最关心的一些娱乐圈八卦事件放在模拟环境中,让他们充分明白“把关人”理论的作用原理。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在看待一些媒体报道的事件时就会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而不只是一个“看客”和“门外汉”了。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优点,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使学生会更趋于表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课堂听课效果。
(三)合理设置考试分数比例
纵观传播学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目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传播学课程时,教学目的应达到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传媒事件,服务于采编播的产业流程,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生态环境。目前,学院对传播学课程的考核大都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一般实行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的方式,这样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可以增加日常课带实验的行为表现与教学项目完成质量的比重程度,缩减期末卷面内容所占比例。这样学生也不会出现所谓的“考试前划重点”、临时“抱佛脚”的问题,使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参与情景模拟设计和案例讨论变成考核的一部分,归集成视频和文字资料到期末考核材料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样的改革会倒逼学生重视平时的案例教学、课带实验、实践教学,提升传播学本身的学科魅力,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四)擅用多媒体技术
目前,大学课堂经常出现学生低头玩手机的现象,信息的爆炸式传播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对教师的课堂也是极大的考验。[3]目前流行的教学手段非常多,但是初衷不变。多媒体在课堂出现的频率可以根据学生听课情况酌情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专注力应该以20分钟为一个单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面、多媒体运用方面应该作相关调整。例如,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带实验的情况下安排多媒体共同运用的教学设计。在利用相关多媒体软件过程中,学生双方互为受众,探讨受众心理变化的具体过程。这种多媒体教学设计安排特别合适“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等知识内容的讲解,通过这种多维度的互动教学,真正将师生捆绑在一个有活力的教学课堂。
四、结语
传播学课程本身虽然理论繁杂、多学科交融,但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正是一剂醍醐灌顶的良药。关于这一味“药”,我们教师群体如何用合适的煎制方式去“熬”,就变得有挑战性,也具有現实意义。笔者旨在抛砖引玉,望能有更多的教师群体关注到艺术生学习传播学过程的学情,并因材施教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 曾庆香.案例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青年记者,2009(14):89-90.
[2] 崔汝源.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概论》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76-278.
[3] 吴琼,魏国彬.互联网时代高校《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优化探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6(01):92-95.
作者简介:黄聪慧(1983—),女,四川内江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