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防止正面宣传过度

2020-09-10尹健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

摘 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新闻媒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舆论支持。但个别报道出现了正面宣传过度的问题,引起受众质疑甚至反感,传播效果与初衷背道而驰。本文选取其中几例,分析正面宣传过度的后果及原因,提出防止正面宣传过度的对策。

关键词:正面宣传;时度效;新冠肺炎;媒体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059-0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新闻媒体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湖北和武汉的关心重视,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宣传一线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正面宣传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然而,抗击疫情报道中的个别正面宣传引起了受众质疑甚至反感,宣传效果与宣传初衷背道而驰,原因在于正面宣传过度。

一、正面宣传过度的表现与后果

(一)“双胞胎儿子出生不到20天会说话”的新闻违背常识,引起网民调侃质疑

2020年2月16日,华商汉中头条号整合发布的15日汉中抗疫大事记中出现“出生不到20天双胞胎儿子问‘妈妈干嘛去了’”的表述。网民评论“刚生下来 20天的孩子就会说话,你确定不是葫芦娃吗?”“编也要编周全了吧,新闻是在路边摊学的吗?”“请问小编是编辑还是编剧?”“华商报,我信你个鬼啊”等等。

这则新闻中违背常理的错误表述吸引了受众大量注意力,导致其忽略了对新闻中人物言行的理解认同,宣传效果与宣传初衷背道而驰。

(二)“女医护人员集体剃光头”的宣传用力过猛,被网民怀疑作秀

2020年2月15日,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派出15名护理人员援助湖北抗击疫情。同日,每日甘肃网发布了一段视频,主题为《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视频中,女孩们被齐根剃掉长发,理发师还故意拿剪下的长发在姑娘面前晃,有的女孩噙着眼泪不敢看,有的眉头紧皱,有的拭去眼泪。14名女医护人员都剃了光头,唯一的那名男性反而留着寸头。

这段标注着“疫情防控 甘肃在行动”“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标签的视频发布后,获得了大量评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这样真的合适吗?人家真的自愿吗?”“心疼这批女孩子,剪短发也好啊,为什么要剃光头呢?过分了!”“这是当地的领导在作秀”。

(三)频频宣传环卫工等弱势群体“倾家荡产式”捐款,网民建议“不要宣传啦,把钱退回去”

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社会各阶层及时对重灾区湖北尤其是武汉伸出援助之手。在反映捐款捐物的报道里,低收入者、生活困难人员等弱势群体捐款的报道,尤其牵动人心。网络上围绕该不该接受弱势群体“倾家荡产式”捐款以及该不该连篇宣传展开讨论,其中不乏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2020年1月28日,杭州69岁的退休环卫工戚宝兴,把这些年积攒的10万元积蓄全部捐出,卡里只剩13.78元。他说:“钱不多,给医护人员买口罩。”1月30日,成都市双流区一位老人在镇政府放下装有10071元的袋子后迅速离开,说把钱给武汉。后来被记者找到,这位68岁的老人说捐款相当于他一年的收入,包括一年的养老金、土地流转租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2月10日,重庆市一位87岁的独居老人将积攒30多年的积蓄20万元全部捐出。

不少网民在这类新闻下留言,希望“爷爷奶奶健健康康”的同时,建议媒体不要宣传这类行为,发表评论包括“不是说不要宣传老人捐款了吗?他们攒点钱也不容易”“不要宣传啦,钱退给老人家吧”“老了以后有个啥事怎么辦?”“真心希望各大公益组织放过这些老人的捐款吧”“收款的时候良心不会痛吗?”“我们应该倡导力所能及的公益,而不是‘倾家荡产’的慈善”等。

二、正面宣传过度的原因分析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受众对上述新闻的质疑,既有对事实(做法)的质疑,也有对报道方式甚至媒体公信力的质疑。为了在今后的正面宣传中减少乃至杜绝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正面宣传过度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拼接素材、张冠李戴导致基本事实表述错误

2020年2月26日《华商报》发表的致歉声明,还原了出错过程:2月15日,华商汉中头条号刊发稿件《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其中包含了3个抗疫一线的故事,标题根据第3个故事的内容拟定。2月16日,华商汉中头条号编辑在整合15日汉中抗疫大事记的过程中,因工作仓促,将第一和第三个故事混淆,造成了文中“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儿子问‘妈妈干嘛去了’”的错误。

(二)忽略了对新闻宣传时度效的把握,片面追求吸引眼球,点击量上去了,实际效果却走向了反面

同样是女护士为了抗击疫情剃光头的新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90后”女护士单霞在1月26日深夜剪掉一头秀发,网民称赞其为“最美女护士”;2月15日,14名女护士集体剃光头的视频却引发质疑。原因何在?

这涉及新闻宣传把握时度效的问题。“时”,就是时机、节奏;“度”,就是力度、分寸;“效”,就是效果、实效。[1]

一是“时”发生了变化。1月26日正是疫情暴发后武汉相关医院大量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疑似患者)之时,防护物资、医护人员奇缺,医院满负荷运转。此时,为高效率抢救病人生命、降低自身感染风险、保护同事和家人,单霞剪去秀发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2月15日,尽管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武汉的医疗物资、医务人员紧缺的状况较前期已有很大缓解,没有那么急迫的情况需要抗击疫情的女护士再剃光头,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绝大多数女医护人员并没有剃光头就是明证。这时把宣传着力点放在做实做细后勤保障上,更容易产生正面效果。

二是“度”不一样。单霞剃光头是个人行为,首先通过朋友圈发布,后被媒体报道,图片只是剃头前后的两张照片,并无炒作之嫌。每日甘肃网发布的14名女护士集体剃光头的视频,不管是否出于个人自愿,容易让人联想到“单位组织”“统一要求”等强制意味。做法上,可以剪短发、留寸头,却采取剃光头这种极端方式,让人感觉过头了;宣传上,视频用特写镜头记录剃头过程、女护士落泪情景,渲染炒作剃光头这一个点,有用力过猛之嫌,引起受众反感。

低收入者大额捐款,贫困与慷慨形成巨大反差,具备新闻价值中的“反常性”要素,这类新闻确实容易吸引眼球。但频频宣传,就会形成一种导向、号召,可能引起模仿行为。实事求是地讲,应当提倡力所能及地经常献爱心、做公益,而不是“倾家荡产式”捐款。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马剑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让慈善机构拒收老人捐款不妥,“捐赠是权利,是自愿的,老人也有权利捐款,而且慈善组织和工作人员也没有‘拒绝义务’”,但应尽到告知的义务,尤其是当老人等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大额捐赠时,他说:“我们不应提倡、鼓励这种牺牲自我的捐赠方式,媒体更不要炒作。”[2]

三、防止正面宣传过度的策略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1]做好正面宣传,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凡事皆是过犹不及,正面宣传亦然。中国网民数量超过8亿,他们既是各种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个人观点的发布者。传播的主体(新闻媒体)与客体(受众)之间不再泾渭分明。由于网络空间具有一定的匿名性,所以便于网民更真实地表达意见。对真善美,他们毫不吝惜地表达感动、钦佩;对假恶丑,他们也毫不掩饰地说出不满、愤怒。各级政府、新闻媒体要了解传播效果,就不能对网民意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早已不是单向传播,传播效果也不再是“你说什么我就信什么”。正面报道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防止过度。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确保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虚假是新闻的天敌。新闻的真实性容不得丁点马虎,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有人认为,正面宣传很简单,材料是现成的,说的都是好事,复制加粘贴就能完成,往往容易掉以轻心。比如出现“双胞胎儿子出生不到20天就会说话”的新闻,就是因为编辑犯了低级错误,而后续环节的审核把关也没能发现错误。

正面报道中,哪怕只是一个事实错误,威胁的却是整个报道的可信度,受众可能怀疑“其他事实是不是也是为了宣传需要编的”。

事实准确、总体真实,是正面宣传的基石。只有基石牢固、经得起质疑,才会有后续的正面宣传效果。因此,记者、编辑在采写、编发新闻报道时,要多方求证、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二)把同理心、人情味体现在正面报道的全过程

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好的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正面报道要尊重传播规律,用心用情做,受众才爱听爱看。

当前的一些正面报道之所以引起受众质疑甚至反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正面报道过度,或者做法本身有作秀嫌疑,或者话说得太满、绝对化、突出片面不及其余、经不起推敲,或者明显违背常理。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有必要重新强调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同理心、人情味是基本要求。

同理心要求记者、编辑在采写、编发正面报道之时,要问自己信不信、感动不感动、受没受到教育;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受众或者被宣传的对象,看了这个报道会有何感想。

人情味,首先是针对正面报道中的典型人物而言的。典型人物是人,不是机器,是人就有感情,就得吃饭睡觉休息。如果把典型人物的形象拔得过高,那么人物身上的人情味就会消失得越多,离受众就越远,可信度就越低,传播效果就越差。

此外,报道政策措施,也应体现人情味。2020年2月22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10个方面措施,其中之一是确保轮换休整到位,对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人员安排强制休息。新闻媒体适时报道一线医护人员被强制安排休息的新闻,会比一味宣传长时间、高负荷工作的典型,更能打动人、温暖人。

四、结语

长期以来,正面报道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大力宣传有助于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但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是我们需要牢记于心的准则,过度、偏颇、缺少人文关怀的正面宣传往往容易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 2016-02-19.

[2] 環卫大爷、独居奶奶捐多年积蓄抗疫,学者:不提倡牺牲自我的捐赠[N].南方都市报,2020-02-11.

作者简介:尹健(1981—),男,重庆垫江人,研究生,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新闻评论。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
外行领导内行?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下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与利用
情报体系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情报机制及体系
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发布特征分析
公共危机中谣言真实度计算及其与正面信息的交锋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急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政府大数据能力建构的智库应急情报服务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