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2020-09-10谭博治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新冠肺炎

摘 要: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中,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渝东北片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报道小组,综合运用多种融媒体传播形态,及时准确报道疫情进展,有血有肉报道医护人员,有所侧重报道患者情况,体现出主流媒体的权威、温情和担当,彰显了主流媒体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055-02

2020年初的这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重庆市,特别是与湖北交界的渝东北片区,面临的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在应对这类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时,主流新闻媒体所发挥的舆论引导作用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工作部署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增强主流舆论引导力的现实路径。

根据重庆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成立了多个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报道小组。渝东北片区报道组于2020年1月29日抵达万州,一直坚守直至该片区的所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完成阶段性使命后才胜利撤回。报道小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坚守44天,发回118篇报道。小组成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进入隔离病房、病毒检验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理场等不少高风险区域,和医护人员谈心,为患者加油打气,深入采访,用心挖掘,掌握了大量的新闻素材,让主流媒体的声音响彻抗疫战场。

一、及时准确报道疫情进展,体现主流媒体的权威

2020年1月26日,重庆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疫情防控的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作为主流新闻媒体,有责任通过及时准确报道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进展,来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坚定决心信心,凝聚社会共识,从而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

从抵达万州的第一天开始,采访组就驻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这里也是全重庆市范围内,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人数最多的集中救治定点医院。这家医院收治、诊疗情况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缓解社会公众的恐慌情绪,采访组重点报道了这家医院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取得的各项进展。

在抗击疫情初期阶段,确诊病人持续增多。但是记者敏锐捕捉到,随着救治情况进入正轨,前往发热门诊恐慌性、聚集性就医的案例急速下降,因此发回《渝东北片区确诊患者集中收治 发热门诊接诊量持续下降》一稿,让公众在焦虑中看到希望。

对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特别是那些在重要时间节点上的出院情况,采访组更是做到了无一遗漏。2020年2月4日,正值立春,当天重庆三峡医院出院人数超过5名,创下了当时的最高纪录。《现场连线:重庆三峡中心医院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通过4G连线的方式,在当天的《重庆新闻联播》当中播出,极大地振奋了社会各界的斗争士气。还有《新冠肺炎患者出院人数破百 说的就是这医院》《超过200名新冠肺炎患者 从这里回归生活》《最后两名患者出院 渝东北片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实现“清零”》……一篇篇报道,通过各类传播形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疫情防控的各方面进展得以公开和透明传播,遏制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充分尊重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相关研究和理论表明,在融媒体背景下,“相对于同时要负责采、摄、编、写等工作的‘全能记者’而言,‘全能团队’更能有效地转播信息,也更能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1]渝东北片区特别报道小组,就是采取的“全能团队”这样的模式,前方采访小组与后方编辑密切配合,使得报道形式丰富多样。采访前期,小组成员就各自分工,部分成员使用摄像机,专注电视大屏端的采访、写稿和编辑。其他成员则可以使用手机、相机等轻巧设备,采取手机小视频、图文报道、H5等多种报道形式,专注为“第1眼”APP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供稿。根据不同传播形式的语态和理念,采访小组在采访方式、报道手段、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侧重。专注电视大屏端的成员,要“尽可能发挥‘工匠精神’,打磨选题,打磨采访内容”,[2]在报道的质量上下功夫。而专注网络端的小组成员,则要狠抓时效性和趣味性。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关的电视产品、图文产品和网络产品,通过分发到不同渠道进行播发,实行多媒体平台优势互补,构建立体化矩阵化传播格局。通过各种融媒体手段,及时准确报道疫情进展,让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得到彰显。

二、有血有肉报道医护人员,体现主流媒体的温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展现了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面貌。”“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最辛苦,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报道好一线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也是特别报道组的重要任务。

在抗击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具体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他们在工作当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隔离病房里面,他们如何自我保护?为了回答社会公众的这些关切,采访组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进入包括隔离病房污染区在内的不少高风险区域,和新冠病毒短兵相接,深入采访,用心挖掘,发回了《新闻特写:抗击新冠疫情的“侦察兵”》《新闻特写:穿越疫情一线的防火墙》《抗疫一线的采样小组》《医务工作者的安全 由我们来保驾护航》《这群人是隔离病房里的“临时妈妈”》等一系列稿件。分别报道了院检验科、发热门诊、采样小组、院感染科、新生儿科等医务团队的具体工作,从他们如何细致严谨地穿脱防护用品,到工作当中需要克服的一系列困难: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护目镜上的雾气,脸上的勒痕,满身汗水……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对他们在和新冠病毒斗争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進行了深入挖掘和报道。相关报道如实记录和展示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艰辛,塑造了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除了展现群像人物之外,采访组还发掘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人物。《300秒的相聚:“我好想抱抱你”》,记录了一线护士廖乐在下班以后,7岁女儿带着亲手做的贺卡和馒头,来到她休息的酒店看望她时的动人场景。母女俩隔着警戒线遥遥相望的姿态,女儿眼睛里渴望的目光,母亲颤抖和惊喜的话语,周边同事们湿润的眼眶,贺卡上歪歪斜斜的字迹和很早前的落款日期……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细节,把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刻画得淋漓尽致。

《医生黄霞的朋友圈:我辈已躬身入局 势必要共渡难关》独辟蹊径,以“朋友圈”为切入口,选取了医生黄霞在走上一线的第一天所发的朋友圈,第一例患者出院那天发的朋友圈,以及后来捷报频传时的朋友圈内容。这一个个切面,展现了一名医护人员的担当、作为,以及她的乐观和坚强。同时,通过对朋友圈的展示,也避免了通过“造神式”的宣传,来过分拔高采访对象的通病。朋友圈里,她同样也会“晒娃”,也喜欢K歌,也会发一些“冬日暖阳岁月静好”的感慨。她除了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个接地气的、活生生的人物。所谓的英雄,其实也生活在尘世当中,也是有家庭、有子女、有牵挂的平凡人,只是他们在抗击疫情的时候选择了付出和坚守。黄霞的人物形象,因此而变得立体和亲切。

诸如此类的报道有很多,沉浸于个体鲜活的讲述,让医护人员的形象显得饱满和丰富。作为主流媒体,也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显得有温度,有人情,也因此更能打动人心。

三、有所侧重报道患者情况,体现主流媒体的担当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新冠肺炎患者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群体。然而,对于患者的报道则需要格外谨慎。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享有正当的隐私权。相关机构“不得泄露涉及患者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和资料”。[3]患者一些敏感的个人信息,必须要做好保护。平衡、拿捏好公众知情权与患者隐私权之间的法律关系,做好相关的新闻报道,也是采访小组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采访报道的主要实践当中,采访小组主要遵循了以下3个原则:首先,必须是在患者戴上口罩后,遮住面容的情况下,再进行拍摄和采访。在必要的情况下,播出时还会给患者面部进行模糊处理。其次,在报道内容当中,一律不涉及患者的真实姓名、具体家庭住址等信息。最后,对患者进行采访时,地点通常是在医院内,一律不前往患者或者患者親友的实际家庭住址进行拍摄和采访,以免给患者的邻里关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样的原则之下,采访小组对患者的采访,主要涉及了两个关键词,一是“感激”,二是“希望”。

感激,是每个新冠肺炎患者在治愈出院的时候内心最真实、最想要表达的一个词语。不管是对党和政府采取的有力措施,还是对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患者们都发自内心深处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们眼角噙着泪光,饱含深情地讲述自己在隔离病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如何辛苦地治疗和照料自己,党和政府如何帮助自己解除后顾之忧。采访的对象虽然是患者,但是被报道的主体实际上仍然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逆行者”。而从患者的角度来描述广大一线人员的付出,情感往往更加饱满,细节更加丰富,叙事更加自然,也更让人觉得更真实可信。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背景下,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有时也会被人们赋予特别的意义。比如出生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里的婴儿,往往会被认为是带来了新生,带来了希望。2020年2月11日晚上,采访组接到线索,说当天确诊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已经怀孕35周,专家们可能马上为她实施剖宫产手术。采访组当即赶到住院大楼,守候在了手术室外,晚上11点46分,女婴顺利出生。次日凌晨1点多,医生们走出病房接受采访。为了拍摄到宝宝出生后的一些画面,采访组冒着风险,毅然进入有可能已经被污染的监控室,选取到一段既能保护患者隐私,又能体现医护人员照顾新生女婴的镜头。接着马不停蹄地写稿、编辑,往台里回传相关素材。直到凌晨4点,完成相关的工作。次日一早,采访组再次赶到医院,进一步采访女婴相关情况,发回了《迎新生!防护服下的剖宫产》《新生女婴是否感染病毒 还需进一步观察》相关报道。从那之后,采访组时刻关注女婴和母亲的最新动态。妈妈第一次在视频里见到宝宝,女婴的每一次核酸检测,女婴每天的奶量,健康状况的变化,一直到最后女婴和妈妈先后顺利出院。采访组陆续发回《早产儿安安:肺部发育有所欠缺 第一次核酸检测为阴性》《“我能自由呼吸啦!”关于安安的好消息又传来一个!》《出生在隔离病房的女婴|医生:安安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很低》《安安住院15天|这群“90后”是隔离病房里的“临时妈妈”》《出生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后的15天 安安回家了!》《安安妈妈回家了 希望女儿今后当医生》……相关报道。同样,相关报道分别采取了电视大屏、手机小视频、图文、H5等多种报道形式,表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大媒介形态。这一组连续报道,在疫情防控到胶着对垒的关键时刻,给社会大众带来希望,让人振奋,也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网总点击量超过了1450万次。

四、结语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以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开展的报道活动体现了权威、温情和担当,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与此同时,这也振奋了广大干部群众、医护人员继续抗疫的斗志,为疫情防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管姗姗.论融合媒体下的“全能记者”[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310-311.

[2] 万利平.融媒体时代下记者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6(12):44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D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8E% 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 5%9B%BD%E4%BC%A0%E6%9F%93%E7%97%85%E9%98%B2%E6%B2%BB%E6%B3%95/1519020?fr=aladdin.

作者简介:谭博治(1985—),男,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硕士,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融媒体中心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新冠肺炎
情报体系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情报机制及体系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