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育在少数民族脱贫中的作用

2020-09-10张晓莎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事业脱贫攻坚

张晓莎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之魂,通过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帮助少数民族站起来、走出来、富起来,通过加强对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真正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因此,本文针对教育在少数民族脱贫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和教育是怎么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行脱贫的,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力求通过本文的相关探讨,帮助我国教育事业在少数民族脱贫战中取得良好的收益效果。

关键词:教育事业;脱贫攻坚;少数民族脱贫

引言

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摆脱了贫困,更帮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走上了幸福的生活道路,帮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可以说,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地区人口幸福生活指数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扶贫的具体措施

(一)教育扶贫从认识做起

思想意识形态决定行为方向和目标指向,少数民族教育扶贫首先应该从认识抓起,从人们的思想意识开始抓起。党中央领导人对于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当树立新的教育观。所谓新的教育观,是相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来的。应当把过去教育、专属教育这一领域的概念,转化为教育发展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从一定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教育。

以云南省为例,它包含25个少数民族,其中11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是整体脱贫攻坚的核心。民族教育极具独特性,不同民族文化融入到现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聚集地教学软硬件配备不足、师资不到位、民族文化碰撞、家校距离远等方面。因此,全面规划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重中之重是从整个民族群众的认知层面改变对教育的看法,不能因为条件受限而畏惧开展教育工作,越是“老少偏穷”的民族地方越是要办好教育,否则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将会严重受阻,无法突破地域和精神上的束缚。首先,村委会乃至延伸到村小组等各级干部和党员带头人要思想重视,做好宣传教育动员动作,从根本上改变民眾的传统陈旧观念。其次,要进行规则约束,做到不因自身家庭条件的不足而放弃接受教育的权利,力求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有学上、学而不辍,进而扩大到技术技能培训,实现教育的受众全覆盖。最后,要带领群众代表走出民族聚集区,走到先进优秀的民族地区学习,感受教育带来的惠利,将精神和感受传达给身边的人,鼓励大家认同摆脱贫困就要搞好教育的根本原则,帮助其摆脱思想和精神的双重贫困,彻底切断贫困根源。

(二)全面加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充分认识教育的正向作用,切实提高教育的地位,不断增强不同层级群众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创造源源不断的致富动力。

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科学分析制约地方教育发展的问题,因地制宜,在尊重少数民族生活工作习性基础上,分别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方案,实施教育惠民政策,重视义务教育落实,强化职业教育,打造公共文化区域,构造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体制,真正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从单纯的外部资源支援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转变,真正意义上切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此外,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力求打造一支“能安心、留得下”的教师队伍。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配备应兼顾外聘教师+本民族教师的队伍阵容,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要注重保留民族特色教育,培养一代代能融入新时代、跟上世界潮流的少数民族独有的新生代。搭建本民族人才培养规划和返乡教学的政策,特别加强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资条件的基础支持,让教师能够自发得乐于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教学。最后,强调全社会参与,凝聚多方力量,全维度持续性发力。中国体制具有“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特色,有效组织全国各类志愿服务团队、各界爱心人志愿者参与到少数民族教育扶贫中。打造爱心帮扶APP平台,对帮扶组织和个人给予惠利政策,调动积极性,最终实现爱心企业帮助配齐完善硬件设施、明星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技术帮扶和岗位学习帮助、学校教学资源和优秀老师进行一对一素质提升帮扶等等,建立起有战略性、前瞻性、连续性的系列举措。

二、教育在少数民族脱贫中的作用

(一)教育是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生活的重要渠道。

教育是各族人民通向现代文明世界的金钥匙和法宝,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改善民族群众的传统认知,提升融入当代社会的基础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

通过普及基础教育,让少数民族未成年人与多数汉族未成年人一样,掌握综合文化知识和提升无差异融入现代社会的素质能力,在社会生存中做到轻松自如,而促进整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展开合适的商务贸易,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让中青年人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制定目标,进而带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致富。职业教育是周期短、回报性最高的教育模式,中青年人通过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摆脱传统的劳动模式,采用智力劳动模式,轻松做事且收益高,不再受天灾人祸等自然因素带来的贫困干扰。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特别使妇女同胞认识到教育扶贫价值认识,拥有一定的家庭教育能力,进而通过亲子关系影响整体家庭接受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家庭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路径。

(二)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传授技能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劳动力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要素。

(1)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科学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成果的知识体系,它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当科学知识运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机器、设施及技术,为扩大利用自然力和劳动对象开辟新的方法、途径和领域时,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少数民族聚居地,经常处于自然资源丰厚的地区,但是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自然资源的正确利用能力有限,导致整个地区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矿产资源丰富,通过教育让人民知道了哪些资源可以开采利用,发展相应工业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建设。

(2)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因素。现代生产率提高主要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延长劳动时间,而是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中的创造性。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通过教育,让少数民族人口学会从传统农业作业向机械作业转变,提高生产效率,扩大致富途径,提高经济收益,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成功摘下贫困帽意义重大。因此,政府和社会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教育支持,做到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配齐教学硬性设施,逐步提升软件建设,最终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真正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小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

[2]王嘉毅,吕国光.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丰捷.“两基”攻坚:为西部赢得未来[N].光明日报,2007-11-29 .

猜你喜欢

教育事业脱贫攻坚
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浅谈区角游戏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作用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如何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