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亲密关系与自尊的研究

2020-09-10王彩方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自尊亲密关系大学生

摘要: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成年早期主要面对的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主要想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也就是说是亲密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探究大学生自尊与亲密关系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亲密关系量表对4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自尊和亲密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68,p < 0.01),研究揭示了大学生的自尊能直接影响亲密关系。研究结论对于帮助大学生群体建立积极健康的亲密关系,从而形成爱的品质、获得心理社会性成长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亲密关系;自尊;大学生

一、引言

亲密关系(intimate relationships) 是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广义上包含了亲情、爱情、友情等,在人們的生活经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亲密关系的形成及性质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个体早期与抚养者之间的亲密互动会形成最初的亲密关系,个体将抚养者视为安全基地,去探索外部世界,而且这种互动会使个体形成其关于自己、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表征模型,即亲密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大量的研究证明“内部工作模式”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对亲密关系的生物和社会意义的研究表明,亲密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自尊通常被认为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和个人价值的自我评判,是个体对自我表征的反映。由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的自尊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依恋形成后通过“内部工作模式”影响并调整个体与其内外环境的关系,包括与环境、外部个体及其与自身的关系,通过不断调整磨合,形成成人依恋。这一过程中自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反映了个体在与环境、外部个体相互影响过程中的自我表征,若个体对自我的表征是正向的,即我是值得被关爱的并很能接纳自我的这种表征,那个体将会更积极的去探索外部世界,拓展与他人的交往;若个体对自我的表征是负向的,即我是不值得被关爱的并且不能接纳自我的这种表征,那将会阻碍个体继续探索外部世界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行为。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埃里克森理论中“亲密对孤独”的发展阶段,形成爱的品质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之一。因此,本文中探讨的亲密关系主要指大学生情侣间的亲密关系。大学生情侣间的亲密关系是指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早期依恋性质的影响,通过“内部工作模式”的作用最终稳定下来,对象是个体目前的同伴,即个体以目前的同伴为安全基地去探索外部的世界,与目前的同伴分离会感到痛苦,遇到困难和挫折会到目前的依恋对象处寻求安慰和帮助。而与目前亲密对象的交往模式会影响个体在一般人际关系中与交往对象的交往模式。显然,一段亲密关系能否满足个体归属与爱的需要,帮助其获得爱的品质从而促进个体心理发展与这段亲密关系的质量密切相关。为此,探索影响大学生亲密关系质量的相关因素对于帮助大学生群体在恋爱过程中获得健康的亲密关系体验和心理成长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基于理论和现实经验,本研究将选取自尊和亲密关系作为研究变量,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揭示个体自尊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二、文献综述

(一)亲密关系的文献综述

1亲密关系的相关研究

根据双方不同的身份,亲密关系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层面上亲密关系注重关系双方的信赖和依靠程度,而不受双方的具体身份限制,主要表现为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等。狭义层面上亲密关系则主要用来解释伴侣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恋爱关系。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狭义层面上的亲密关系,即恋爱关系。大部分研究者在研究亲密关系时从亲密关系满意度和承诺水平两个维度来衡量亲密关系质量,亲密关系满意度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个体对自己拥有的亲密关系的态度倾向、喜爱程度。Bowlby的研究中认为亲密关系对个体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他认为:人类的依恋在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起着重要作用”。

2亲密关系的相关理论

(1)亲密关系的依恋理论

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Bowlby,1982),这里的重要他人可以是父母,亲人,同伴或者恋人等。依恋一般包括依恋情结和依恋行为,依恋情结(attachment bond)是个体在心理上对依恋对象产生的强烈、持久的情感纽带,具有五个特点,持久性、特殊性、内部表征、情感体验鲜明和分离痛苦。发展心理学家 Bowlby(1969)将成人早期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对亲密的情感和互相依赖感到舒适自在;回避型依恋的人不喜欢与别人产生的亲近和依赖感;焦虑矛盾型的人则表现出占有欲强,粘人等特点,积极寻求更多的安慰和亲密感,但却是超出一般情况下常人所愿意提供的范围。研究发现,相比较于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依恋,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会投入更多的信任感,对关系的满意度更高,也能体验到更多积极的情感、更少的消极情感。

早期相关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成人依恋风格中人与人之间长生的爱情类型千差万别,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化的依恋,依恋研究专家金·巴塞洛缪提出一种新观点,他认为逃避型依恋与其他依恋风格相比较要相对复杂一些,他把逃避型依恋风格划分位两类,一类是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非常谨慎的对待一段即将要建立的关系,即使很想和别人建立联系,但由于害怕遭到拒绝和不信任别人,所以不轻易建立联系;另一类是,人们是独立而自主的,真正喜欢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养,崇尚自由意志不受拘束的生活,而不是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二)自尊的文献综述

1自尊的定义

“自尊(esteem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是指个体对自己自身价值的估计。关于自尊的定义有很多,到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自尊通常被认为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和个人价值的自我评判。 无论在社会科学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尊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按一般的观点,它是人们赞赏、 重视、 喜欢自己的程度。整体自尊即人们通常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布朗采用一种中庸的范式,把自尊定义为对个体情感的感知。在社会科学中,自尊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价值、 长处、 重要性总体的情感上的评价,这是自尊评定的理论基础,即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能反映出该对象的自尊程度。在正常人群中,高自尊具有这样的特点,即高度喜欢和热爱自己;低自尊的特点则是消极地看待自己或者正反感情并存。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低自尊的人会怨恨自己,但这种自我嫌弃只会出现在病态人群,而不会发生在正常人群中。本研究中的自尊即整体自尊。

2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在自尊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家庭成员形成对自身价值与自我接纳的良好的总体感受,从而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过分严厉的家庭制度、不和睦、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大学新生自尊的形成有不良影响。国外研究表明,低自尊的孩子父母倾向于严厉惩罚,高自尊的孩子家庭教育多为民主型。

Cooper smith认为父母的忽视、过多或过少的限制、冷漠或鄙视的教养模式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自我结构和行为不良,使个体表现出低自尊。西方研究发现,个体的自尊水平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经济地位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自尊水平存在差异。杨本元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其所感受到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采用便利性取样法,在线上调查了484名曾有过恋爱经历或正在恋爱的在校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亲密关系质量,删去奇异值后共获得有效样本463份。其中,男性为126名,女性为337名;异地恋173人,非异地恋290人;目前正处于亲密关系中的被试为299名,目前单身却曾经有过一次以上亲密关系的被试为164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59岁(SD=4.22),恋爱时间平均为17.32个月(SD=18.96),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10年。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刘凌(2015)等人编制的亲密关系量表,问卷采用五级计分标准,5代表“非常符合”4 代表“比较符合”3 代表“不确定”2 代表“比较不符合”1 代表“非常不符合”;问卷有 4 个维度,各分量表包含的题项如下:亲密满意:是指在亲密关系中,双方心灵彼此靠近,相互信任和契合,彼此喜欢与满意的感觉,包含6 个项目,9、12、15、17、18、22;成长凝聚:是指在亲密关系中,个体能够在一起互相激励、积极向上、共同脱变成长的行为表现,包括 7 个题目,8、11、14、19、20、21、23;自主独立:在亲密关系中,能够留给彼此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有稳定的自我世界,双方虽亲密但却能够有相对独立的成熟认知与行为表现,包含 5 个题目  1、3、5、6、13;交流沟通:是指在亲密关系中,彼此观点与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包含 5 个题目  2、4、7、10、16。该量表 Cronbach’α系数 0.902。

自尊量表(SES)采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评定大学生个体重视和尊重自身的程度。该量表包含10个项目,采用四级计分,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分别计1~4分。计算所有项目的总分,分数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的中文版已由国内学者修订(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有研究者指出(田录梅,2006),原量表第8个项目“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反向计分)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使被试产生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量表内部一致性,故而本研究未将该项目计入自尊总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

(三)数据处理

通过线上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同时获得大学生性别、年龄、亲密关系状况等人口学变量。所有被试均在知情同意前提下参与了本次问卷调查。运用SPSS 21. 0对数据进行了录入和整理,用SPSS 21. 0和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亲密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亲密关系问卷采用5点计分,因此以中值数3分为参照值。其中亲密满意的中值数为18,成长凝聚的中值数为21,自主独立的中值数为15,交流沟通的中值数为15,亲密关系为各个维度的总分,中值数为69。由表4.4可以看出:亲密关系以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于中值数,说明现在的大学生亲密关系的程度是比较高的。

2自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是大学生自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使用的自尊問卷包含10个项目,采用四级计分,因此以中值数2.5分为参照值,中值为25分。由表可知大学生自尊的均值为26.83,表明目前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1亲密关系的性别差异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对大学生亲密关系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男生和女生在亲密关系上得分大致相等,亲密关系的各个维度中,交流沟通维度性别差异性显著(t = -3.265,p < 0.05)。

2自尊的性别差异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对大学生自尊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4可知,男大学的自尊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t = 2.40,p < 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3亲密关系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亲密关系各维度与自尊水平之间都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P < 0.01),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亲密关系越好,自尊水平越高。

五、讨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是形成爱的品质的重要时期,此时亲密感对孤独感也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危机,因此亲密关系的质量好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大学生自尊与亲密关系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亲密关系量表对4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自尊和亲密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68,p < 0.01),研究揭示了大学生的自尊能直接影响亲密关系。对于帮助大学生群体建立积极健康的亲密关系,从而形成爱的品质、获得心理社会性成长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研究结论与预期假设一致。

(一)亲密关系和自尊性别差异分析讨论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对大学生亲密关系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男生和女生在亲密关系上得分大致相等,亲密关系的各个维度中,交流沟通维度性别差异性显著(t = -3.265,p < 0.05),交流沟通是指在亲密关系中,双方观点与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这与国内学者邓林园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邓林园,许睿,方晓义,2017)。对于本研究来说,原因可能是被试选取的是大学生,他们平时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和父母待的时间久,因而对于男生女生来说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知觉没有太大的差异。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男大学的自尊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t = 2.40,p < 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这与韩易静(2015) 研究的结论不符。由于韩易静(2015) 的研究要求被试均为正在恋爱的成对情侣,且样本偏小(262 人),故取样偏差和样本大小的不同可能是导致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二)亲密关系与自尊相关分析讨论

本研究基于亲密关系与自尊的研究,证实了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亲密关系质量的相关性,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可以直接预测亲密关系的质量。自尊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与王中杰等人(2017) 的研究结论相似,即自尊水平可以正向预测恋爱关系的满意度,而本研究结论同样表明高自尊个体拥有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这一结论支持了自尊的人际关系理论。高自尊的个体对于人际关系质量的知觉更为敏感和积极,这可能会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去维护和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际关系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反之,低自尊个体人际关系质量较弱,从而影响亲密关系的形成,该结论与前人研究相符(Mayhew & Edelmann,1989) 。

六、结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自尊和亲密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亲密关系越好。

参考文献:

[1]李同归·加藤和生.(2006).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量表中文[J].心理学报, 38(3) :399-406.

[2]李冬梅(2016). 成年初期恋爱亲密关系质量的干预研究——以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例[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

[3]杨昭宁,贾蕊,陈祥丽.(2007).高中生自尊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1):61.

[4]李靖,赵郁金.(2002).上网爱好程度、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0(3):200.

[5]邓林园, 许睿, 方晓义.(2017).父母冲突、亲子三角关系与青少年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83-91.

[6]韩易静(2015) . 大学生恋人的关系信念,冲突应对方式对其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理工大学.

[7]王中杰,赵山明(2017) . 大学生婚姻态度在自尊与恋爱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1(8),654-658.

[8]Mayhew,R.,& Edelmann,R. J.(1989) . Self-esteem,ir-rational belief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relation to eatingproblems in a non-clinical popul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0(5),581-584.

[9]李海江,楊娟,袁祥勇,覃义贵,张庆林(2012) .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心理科学进展,20(10),1604-1613.

[10]孔荣,邓林园(2017) . 大学生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质量的影响: 冲突解决模式的调节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5(3),160-168.

[11]江沂芯(2016) . 自尊水平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 心理技术与应用,4(1),47-52.

[12]Knee,C.R.,Patrick,H.,Vietor,N.A.,& Neighbors,C.(2004) .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Moderators ofthe link between conflict and commitment.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0(5),617-628.

[13]Zeigler-Hill,V.,Fulton,J. J.,& Mclemore,C.(2011) .The role of unstable self-esteem in the appraisal of romantic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1(1),51-56.

[14]何亚云,张锋,周艳艳(2005) . 自尊与人际互动: 理论,研究与问题. 应用心理学,11(4),368-374.

[15]申自力,蔡太生(2007) . 低自尊的心理学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6),634-636.

[16]宋海荣(2004).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17]卜畏(2006).大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王彩方,女,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自尊亲密关系大学生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