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优化策略
2020-09-10张希
张希
体验式教学倡导亲身实践,注重个性化的经验感受,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吗?教学目标有没有高质有效地达成?在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优化。
本文以人音版教科书第五册第七课《美丽的黄昏》为例,笔者在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该课进行打磨,通过“加减乘除”法优化教学,力图提高音乐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1 “加”——层层递进,深化体验
体验式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循序渐进。从体验的过程来看,它是从行为体验到情感体验的内化过程,只有体验的程度不断深化,从量变积累到质变,才能进入情感体验的层次,最终获得审美感受。
《美丽的黄昏》是继第四册《两只老虎》后出现的又一首轮唱歌曲,但这首歌在轮唱部分又有严格的三度叠置的和声效果,较《两只老虎》又上了一个层次。纵观小学教材,这首歌对二声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二声部轮唱的学习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在打磨过程中确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熟悉旋律,做足准备→完整聆听,了解轮唱→活动体验,尝试表现→声部巩固,合作呈现。四个环节层层深入,递进式地让学生逐步掌握并实现提升。
1.1 小步走,积经验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音乐能力出发,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仔细地来做一做“加法”,迈小步,稳扎稳打地一步步深入,一点点提高。
视唱歌曲主干音,再以变化旋律和隐藏音符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歌曲旋律。从单一的四分音符到歌曲的三拍子旋律,学生不知不觉中积累了音高、节拍、节奏的经验,并在各种“变”的过程中体验着音乐的乐趣,为学唱歌曲做了充分准备。
1.2 借游戏,增体验
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对二声部的呈现有点急于求成,将轮唱这样一个抽象的音乐概念告知学生后,就让学生尝试表现二声部轮唱,导致最后一遍又一遍的演唱达不到预期效果。课后的反思和讨论让我们认识到,要准确表现轮唱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经验。音乐游戏“地垫跟随”的设计意图就是希望通过游戏的形式,构建起学生对轮唱的一个初步认知。在游戏中,学生要关注歌曲的速度、节拍、旋律,一前一后的行走也让学生在视、听、动中增强了轮唱的体验。
2 “减”——删繁就简,提质增效
一首音乐作品里包含了许多音乐要素,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明确目标合理安排,抓住音乐作品的特征要素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该减的就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 减无效体验,简化音乐活动
教学初始,执教者设计通过动作的模仿从而建立“一前一后”的概念,为后面的轮唱教学作准备。老师做某个动作两遍后学生模仿并关注新的动作,在观察记忆的同时还要肢体协调地表现另一个动作,难度不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得要领,整个过程也没有融入任何音乐要素,这样的体验无义也无效。不如让学生随老师边走边跟音乐节拍做双手击掌后向上打开的动作,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可以更多地去关注音乐本身,初步体验它的速度、节拍、情绪。
2.2 控活动时间,活化体验方法
有效的音乐活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能力,教师需在把控时间,维持秩序,提高参与面等方面多加思考。
“地垫跟随”活动为学生体验二声部轮唱而设计,由于该活动每次能参与行走的人数只有两人,磨课时发现多组次的活动占用了较多时间,“减法”必须要做。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呢?方法一:拉起好朋友的手,在两人一组的基础上尝试四人一组进行体验;方法二:以点带面,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跟随一前一后行走的同学做三拍子律动,感知两个声部的前后关系。
3 “乘”——互动合作,事半功倍
音乐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性的、交往互动过程。在合作中,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各种交互体验中得到提升,音乐体验的质和量倍增。
音乐活动“舞动黄昏”由两个声部的学生分别手持红黄两种颜色的丝带,老师左右手各持红黄丝带代表不同的声部,随着旋律甩动丝带进行律动。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对二部轮唱的体验更深刻,对各自的声部掌握得更稳固,对歌曲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入。
4 “除”——尊重個体,除旧布新
体验式音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促使学生主动开放地学习。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孩子,除去长期以来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枷锁,打开核心素养下音乐教学的新局面。
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演唱歌曲并用丝带律动表现歌曲。在之前使用丝带进行律动体验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还是用原来的动作进行表现,也有小部分学生会表现得与众不同,完全沉浸在自我的音乐世界里。那么,要不要提醒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学生呢?答案是否定的。音乐课堂要的不是千篇一律,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有所不同,当孩子们尽情表现时,尽管不是整齐划一,但音乐已融入他们内心。
优化音乐体验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更懂音乐,更爱音乐。
(作者单位:嘉善县杜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