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路径研究
2020-09-10孙坚
孙坚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各学科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地革新。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就初中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在明确其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通过有效的创新教育,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体育这门学科到现在一直都不被重视,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不过体育学科的价值非常明显,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关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摒弃掉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本文主要谈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路径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教育;路径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所以这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也对初中体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现状,二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意义,三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路径。
1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现状
1.1 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虽说素质教育已逐步趋于成熟化,但由于升学的压力,现今初中体育的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带有功利性,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导致学生成为“分数机器”。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体育学科的开设也有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作用,不过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不论是课程时间的安排,还是课程内容的安排,都非常的不合理,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学模式太单一,缺乏创新性,使得创新教育的实施非常困难,到后面学生就会把体育课堂完全当成一个玩乐的场所,只要有正式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差强人意,那么更新教学模式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一件事情。
1.2 忽略学生的差异
受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往往会存在差异性,不论是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是掌握程度,学生都会有所不同,这本应该是每个老师都重点关注的内容,但在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老师会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只是进行表面化的因材施教,实际上很多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能力根本得不到有效地提高,也不利于初中体育的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实施路径,那么要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给学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完成任务的喜悦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1.3 老师自我意识强
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路径多种多样,不论是形式上的改变,还是在内容上的改变,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依旧有很多老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老师的自我意识太过强烈,他们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往往都是老师在前面教动作,学生在后面机械性的学习,而很多老师察觉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没有及时的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与学生去互动,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会越来越薄弱,这样非常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所以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需要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创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去,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意义
2.1 促进体育文化的弘扬传承
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以体育学科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实施创新教育,会促进体育文化的弘扬傳承,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不再只是学习简单的动作,更多的是通过运动去理解体育学科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完成这一项任务,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从深处得到升华。
2.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学生变得更加慵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身体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那么体育课程的开设首先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由内而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终身运动的意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
2.3 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伴随着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体育学科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促进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因为体育可以走向国际、走向未来,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体育水平,越来越多的体育人才会在青少年中产生,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体育课堂,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接受能力会更加自主性,从而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路径
3.1 创设教学情境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能力,就需要以兴趣为导向。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体育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体育《田径》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前制作课件,课件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然后借此给学生创设体育情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老师可以播放一些我国田径运动员的视频,比如刘翔、苏炳添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田径运动的魅力,之后的教学过程就会进行得非常顺利,创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得到渗透。
3.2 进行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很多学科的老师乐于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那么在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就可以从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入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将兴趣转变成爱好,也可以使得学生快速掌握动作技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体育《羽毛球》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基于教学重难点“了解羽毛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史。”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理解了羽毛球的特点和价值后,学生就可以两人一组共同探究“发球”这一话题,老师要在一旁及时的引导和指导学生,避免学生一直保持错误的动作,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前三名,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
3.3 实施分层教学
在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化差异,那么要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就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保证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优化了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得到发挥,从而促进体育学科的发展,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体育《篮球》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按照体育学习能力先把学生大致分成A、B、C三个层次,然后再结合兴趣、性格、心理等特点去做以调整,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的任务也不同,有关于投篮,A层次的学生要快速掌握投篮动作,并且可以进行创新,B层次的学生要熟练掌握投篮动作,保证不再出错,C层次的学生要将基础动作做好,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自信心。
3.4 改变传统观念
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创新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学生,也是面向老师,如果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非常陈旧,那么创新教育的实施也只是形式主义,甚至还会本末倒置,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都不能保证顺利完成,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改变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体育《健美操》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和学生一同参加体育训练,消除师尊生卑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与老师共同探究、共同交流,遇到问题也会及时的去找老师解决,真正突破教学重难点,保证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5 开展实践活动
如今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那么老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就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学有所思,学有所想”,将体育锻炼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更多的自信心,从而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体育《乒乓球》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基于创新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在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的乒乓球技巧后,老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一场小型的乒乓球比赛,刚开始可以只是班级内部,到后面可以扩宽到班级与班级和年级与年级,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动作技巧运用于实践中去,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完成创新教育的目标和目的。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的实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增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完成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杰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方法[J].求知导刊,2016(03).
[2] 唐堪连.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
[3] 李洪林.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体现[J].成功(教育),2013(20).
[4] 薛冰.刍议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5] 李卫东.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9).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