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
2020-09-10凌新文
凌新文
摘 要: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归育人的根本。现实中,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对偏颇、教学模式陈旧、协作性较低和应对各种思潮与文化冲击的能力不足的挑战。因此,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拓展育人载体、强化思想引领与注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3]这对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是指高校全面规划人才培养体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包括学校、家庭、政府、企业和社区资源等,多层面、多途径、多形式地进行规划和统筹,建立“三全育人”合力机制,形成可操作的育人体系,逐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立体化、特色化,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现实意义
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内在的规律。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是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之下,可以探索出更加适合高校创新办学理念的育人模式,适应国家战略发展趋势,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技能、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4]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构建基石。所谓“立德”,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为实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所谓“树人”,就是要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撑和接班人队伍。欲成才,先成人;要树人,先立德。“立德”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价值引领和导向功能,决定着“树人”的正确方向。如果一个人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其知识再多、能力再强,也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把“立德树人”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丰富育人内容,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如何立德、如何树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面对不同的思潮和价值观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薪火相传,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
(二)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需要
大學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其基本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塑造健全人格、发展兴趣爱好和形成综合能力等。而大学生处在青春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道德品质、计划做什么事、希望做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5]我国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统美德,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创新,并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运用到教育方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新一代的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他们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但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一些腐朽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行为理念超前、个性张扬、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水平有所滑坡和心理问题频发等。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结合,优化育人机制,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传统意义上,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学工处和团委等协调负责,甚至包罗万象。这种模式在复杂的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下,面对一个个思想意识复杂的学生群体显然力量薄弱,方法有限,效果欠佳。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师资、生源、招生形式和学制等特点,决定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特点、新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取得新新成效、新突破。“大思政”工作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在对传承优良做法的基础上,需要依靠校内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机构。校党政领导、党委工作部门、人事、教务、科研和后勤管理等齐抓共管,形成综合的育人体系,并对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进行系统规划、督导、考核。不断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推进“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并将其转化为广大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此外,要充分发掘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如:对口企业、实践基地和周边社区等,搭建科学的、立体的、综合的育人平台。与传统的做法相比,“大思政”工作格局才真正能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更能产生明显的教育成效。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现实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也处于物欲横流的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十分严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实际问题,需要正确面对,具体分析,逐步解决。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对偏颇,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形成远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和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明确相关内容及工作保障。但是现实中部分高校长期以来,缺乏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过于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科建设与校企合作等,认为与思想政治工作相比,这些都是“干货”,成效“显而易见”。这就在无形中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客观上增加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的难度。一些高校领导对本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也不够深刻,所谓重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把思想政治工作理所当然地归口于党委学工部、相关学院基层党组织及思政理论课教师全权负责,缺乏科学的、整体的、长远的思考与规划,缺乏从全局上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一些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性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比较模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缺乏操作性。再者,部分高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要走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要求高校领导班子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推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陈旧,与期待愿景不匹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其重要作用就在于阐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由于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高校思政理论课被边缘化,导致部分教师崇尚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对自己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疏于钻研,理论功底不扎实。一些老师照本宣科,方法单一,模式陈旧,缺乏鲜活的叙事感、时代感,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枯燥性。以上的外在因素客观上造成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排斥心理。思政理论课虽然是高校的必修课程,但是通常采取集体大课的形式。教师并不在意学生上课听与不听,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对于结课、考试也多以教师所划的“重点”敷衍了事。客观上,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兴趣普遍偏低,课堂上玩手机、看课外书、听音乐和睡觉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学生只是满足于不挂科,为了完成修学分的任务,在老师的“严格”管理和循循善诱下,硬着头皮上完两节课的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必将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内容也相对枯燥,手段相对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的权威性遭到削弱。学生普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不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也构成了现实的挑战。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性较低,未能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强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与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才能产生实效。一些高校習惯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开展,专业课教师只需完成知识传授,管理部门只需协助服务。部分高校工作部门缺乏立德树人的担当意识,甚至互相推诿,明哲保身。有的还认为专业课才是关系学生未来发展的“主业”,而思想政治课只是“副业”,对学生的发展无关紧要,更不用说与其他专业学科相结合。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职责分工逐渐细化。这一方面推动和促进各个领域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思政工作全方位“贯通”的形成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小思政”工作格局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能形成“德才并育”意识,但往往各自为战,缺乏统筹和协调。这只能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点”,而无法联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面”。此种思政工作方式与高校人才培养需要“贯通”这一新形势和新要求,即与学生朝夕相处的高校全体教职工都要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难以契合。要想改变上述现状,高校的领导与教师应当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力争让学生每天都能接受到主流思想与文化的熏陶,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有作为的人。
(四)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各种思潮和文化冲击的能力不足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西方文化不断地融合,其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也不断地加强,师生通过网络能了解到更多元的文化与思想,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渗透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有的教师外出交流机会增多,对新时期出现的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且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倾向。这对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思想上的困惑与动荡,为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了难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宣传领域与教育领域一直是处于核心的位置,但是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其话语权也遭到削弱。而高校又是各种思想交流与碰撞的重要阵地,一些专家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同样仅仅是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信仰的缺失表现在教学实践中生搬硬套、手段单一的程序化教学模式,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异于形同虚设。而大学生面对新时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的真假没有足够的经历与能力去辨析,有些学生核心价值观受到影响,产生偏离。此外,互联网上也充塞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不仅有催人奋进的“营养素”,也有害人不浅的“毒鸡汤”。面对各类复杂的信息,大学生也难以用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去看待和分析信息。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真假难辨的信息中迷失方向,甚至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质疑。因此,在新时期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应当突破重围,防止不良思想的滋生,坚守住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培养符合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主要路径
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需要高校按照一定的目标与要求,结合办学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此,必须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即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把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基础性工作。这是对新时代高校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指向。高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办学方向。在“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下,思想建设是高校办学最为重要的方向,要加强顶层设计来构建思想主阵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全校各项工作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机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与实践等各个环节,才能产生实效。高校党委要统揽全局,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明确每个部门的育人责任,形成全校“一盘棋”,坚持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党建引领、专业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等内容相结合,把立德树人、严格要求的管理制度和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活动方式相结合,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实际工作相结合。
(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凝聚育人合力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全员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大”,也在于“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上凝聚合力,创新教育方法,推动教育发展。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使得全体教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己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将教书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在“大思政”工作格局建构的过程中,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融通,通力合作才能事半功倍。人的发展是内在统一也是不可分割的,“德智体美劳”等之间的教育工作既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不能“孤军奋战”,要形成合力。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在“大思政”理念下,最核心的工作是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思政课、专业课与通识课等的有机融合,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共同体”。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凸显思政课的学术地位,围绕教学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与实际产生差异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所以在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时,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去推动全体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拓展育人载体,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高校要拓展育人载体,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知行合一,真正感悟科学理论的内涵。各高校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8]一是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契机,培养学生信仰坚定、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收获而不是追求形式感,在实现趣味性的基础上提高社团活动的教育性。高校可通过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比赛活动,如以演讲、辩论、朗诵和合唱等各种形式,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自行排练节目。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在思想与文化上受到洗礼,而且组织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还可请思政老师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策划,深挖主题教育项目的思想内涵,激励学生骨干负责组织实施,与学生共同打造特色的精品社团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实”起来。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政课堂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根据教育专题的需要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学校可以与红色景点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辈们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邀请劳动模范、退伍军人、企业精英和优秀校友等来学校举办讲座,在革命故事中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感受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形成顺应时代要求的精神风貌,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三是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高校可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力度,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实习实训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多样化的专业实习实训活动,把教育理念、企业文化、社会热点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学业水平及生存能力,让思想政治教育“特”起来。
(四)强化思想引领,提高师生的政治素养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的引导者和执行者,教师是提升思政育人水平和实践育人质量的关键。教师发挥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夯实理论功底。要坚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及热点问题,用科学理论知识去引导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树立政治意识。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要具备引导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内涵,树立为中国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的理想与信念。再次,要注重言行规范。高校教师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还有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在正确的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引领下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同时,要将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和关注社会、学术研究进行有效地结合,能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自己丰富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和博爱的胸怀去引领和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认识水平和接受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把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结合,用自身的力量去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注重网络领域治理,把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
对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课外娱乐的重要渠道,也从中自然形成了自己对人对事的认知看法、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立德树人”根本,加强对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引导青年学生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9]这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堂建设与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满足了当下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与期待,也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媒体平台可以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防军事改革和经济建设方向等重大事件,还可以运用常见的、易于掌握的新技术参与到学习中去,比如微信群、公众号、微博与自媒体等形式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解答疑难问题,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直播等平台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个性,开阔自己的视野。而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疏导,提升大学生对各类信息的辨别能力,并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关注国家与国际的最新新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动态,关注百姓热点。这在不知不觉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要坚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凝聚各方合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提升学生对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切感和认同度。
参考文献:
[1][2][3][5][6][7]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责任编辑 杨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