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副刊,报告文学不应缺席

2020-09-10苏有郎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

摘 要:报告文学自诞生以来就是报纸副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近几年,一些报纸副刊上的报告文学在渐渐减少,甚至踪影难觅,这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思想认识、作者人才、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文艺副刊;报告文学;人才机制;文新结合

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224-03

一、报告文学是报纸副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报告文学自诞生以来就是报纸副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中国报纸副刊史和报告文学史,二者一直都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自报纸副刊诞生以来,报告文学一直伴随副刊的兴衰沉浮而前进,成为报纸副刊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从最初黄远生采写的《外交部之厨子》,到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到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一直到近些年李春雷采写的《木棉花开》《朋友》《赶考》等许多经典报告文学,都曾首刊或转发在报纸副刊上,领风气之先,成为时代的最强音,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类作品只评报告文学、特写、文艺评论和杂文,而报告文学又是重中之重。在每年的报纸副刊类作品评选中,报告文学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近8年来,几乎每年的一等奖作品都是报告文学。在2019年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类作品获奖的6篇作品中,有4篇是报告文学。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原会长丁振海向作者坦言,在每年的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类作品评选中,报告文学一直是评委有意倾斜的一种体裁。

笔者供职的《邢台日报》虽然只是一家地市报,但历来重视报告文学。在历年的河北新闻奖评选中,《邢台日报》都有斩获,全省每年度仅有15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名额,本报有3次斩获2篇。2019年,《邢台日报》副刊刊发的报告文学《老兵》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同时也获得了河北新闻奖一等奖;2018年《邢台日报》副刊刊发的报告文学《好人乔奎国》获得了河北文学最高奖——第三届孙犁文学奖;该报副刊上的大型纪实历史文化专栏也曾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和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这无疑给人们提了一个醒:报告文学是报纸副刊上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体裁,并且大有可为。

二、令人担忧的现象

由于各种原因,近几年,一些报纸文艺副刊上的报告文学在渐渐减少,甚至踪影难觅。据笔者最近的一项不完全调查,全国30多家省级党报的副刊,已经很少见到报告文学的影子,都市类报纸更是如此。即使偶尔刊发一篇,也是有计划的约邀之作,或者领导的批示之作。笔者多次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从2011年至2019年8年间,每年会上展出的上百家报纸文艺副刊版面上,只有少数几家有报告文学。

在一次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上,笔者随机采访了12家省级党报和地市级党报主管副总编、副刊部(文艺部)主任和责任编辑,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很少刊发报告文学”。而《工人日報》《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副刊上,也很少看到报告文学的影子,这些报纸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都曾经是报告文学的主阵地,刊发过许多轰动全国的经典名作。可以说,目前许多报纸副刊已经忽略了报告文学。

在每年的报纸副刊作品评奖时,当评到报告文学类别时,评委首先发愁的是,报上来的一些作品根本不是报告文学,充其量是文艺通讯或新闻特写。笔者曾参与过一个省新闻奖报纸副刊类作品的评选工作,也很有同感。丁振海告诉笔者,在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类作品评选中,这个问题也特别突出。

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3家主流媒体,一直对报告文学青睐有加。尤其是每当遇有大事,报告文学往往是冲锋在前。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为代表的中央主流媒体,更是纷纷开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告文学征文活动,号召用报告文学书写抗击新冠肺炎的故事,以激励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斗志。

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些报纸副刊报告文学的缺失导致评奖作品缺乏,这与中央主流媒体的大力提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成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三、报告文学在副刊缺席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局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认识不足

笔者曾多次与一些媒体领导探讨,发现许多人都对文学不够重视、对报告文学的认识不足,认为报告文学刊发在什么版上都一样。报告文学一般篇幅较长、分量重,他们认为,既然是重头稿件,就应刊发在重要版面上,发在副刊上不突出,体现不出其重要性。笔者在评奖时也发现,许多上报的报告文学不是发在文艺副刊版,而是社会新闻版或要闻版甚至其他版上。究其原因,这些媒体领导有的是新闻出身,有的来自行政部门。他们认为,报纸就应以新闻为主,报告文学既然是新闻,就应发在新闻版上。如此一来,在无意中就忽视了它的文学性。

(二)人才缺乏

报告文学由于体裁的特殊性,需要作者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不但要有敏锐的新闻眼光,还需要有文学功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采写。采写报告文学相比一般新闻稿件更加费时费力,并且在采访与写作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有别于新闻与文学。受客观条件所限,一般记者和普通基层通讯员甚至作家不能胜任此工作。这就造成了报告文学作者难以培养,佳作难觅。

笔者曾对《中国煤炭报》《中国建材报》《中国三峡工程报》等6家行业报纸副刊编辑进行采访调查。几位编辑都感叹:“我们不是不登报告文学,而是报告文学难写,报告文学作者难觅,没有好作品。”

(三)制度缺失

新闻媒体考核机制也影响着报告文学的产生。有的报社中,新闻稿件的绩效考核分值一般都要比报告文学高。同样一篇稿件,上新闻版可以得50分,而上副刊版却只能得20分。甚至有的报社明文规定,副刊发表的作品不纳入考核范围。一方面,报告文学的专业和独特,造成作者缺乏;一方面,考核机制的偏颇,使得登上副刊的报告文学越来越少。

四、文新结合,相得益彰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观念,增加认识

报告文学具有图像化、形象化、情节化的特点,是以讲故事、讲形象、讲情感、讲事实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文体,具有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优势,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其他新闻体裁无法达到的独特作用。[1]

在中国新闻史上,报告文学以其独有的真实、生动、鲜活的特色,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思想、传递中国精神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有的人却认为,随着报纸的发展,作为纯文学的报纸副刊应该独立出来,不应与新闻混淆。其实这是认识上的偏颇,虽然副刊刊载文学作品,但其主要任务还是传播新闻,是报纸新闻的延伸。

副刊刊发报告文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达到独有的社会效果。报告文学之于副刊的重要性,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但能使副刊直接参与社会新闻事件,更可以提高一张报纸整体的可读性,起到新闻和“纯文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新闻角度上说,它是新闻中的文学,因为有了文学性,所以增加了艺术性和趣味性。又由于它的文学性,所以增加了文化内涵,提高了报纸文化品位。许多重大事件需要深入思考,而这正是报告文学的独特优势。

丁振海认为,副刊应“文新结合,相得益彰,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他说:“文新结合,是报纸副刊的发展方向,你想拿报纸副刊的金银铜奖,想摘取中国新闻奖,一定要走这条路子。评奖,就是一种鼓励和引导。你只搞风花雪月,或者小女子散文,什么我家养了只花猫如何如何,这类东西,有一点儿可以,表达闲情逸致,但绝对不能成为副刊的主流或主体,那就离开了报纸副刊新闻的本质属性。”[2]

从每年参评的报告文学作品刊发的版面可以看出,一些参评的报告文学并不是刊发在副刊版,而是在新闻版。有的报纸是“非常规刊发”,即此副刊偶尔刊出的报告文学是“特批”的,或专门的策划之作,不属于正常发稿,更谈不上自由来稿。

报告文学是副刊与新闻互动的桥梁,不应游离于文学之外,也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它应是新闻中的文学、文学中的新闻。报纸副刊是报纸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以新闻为基准,如果忽视新闻性,必然会失去作为报纸一部分的意义。而报告文学如果失去文学性,就不应该刊发在副刊上,而应该是新闻版上的作品。

(二)注意培养作者队伍

报纸副刊要有意识地提倡大家多写报告文学,为作者提供方便。遇到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可以邀请当地作者去采写,或者向作家约稿,让作家积极参与到社会新闻事件中。还应提供多方面的具体指导,如帮助作者想思路、出点子、定主题,在采访上提供帮助等。夏衍在谈办副刊经验时深刻地说:“要办好副刊,编辑应该既会出点子,又能动笔写,另外还要会找人写。这也就是说,只有把社内外两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办好副刊。”[3]据了解,著名作家李春雷近些年连续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刊发的报告文学,多数是副刊的邀约之作,篇篇精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同时,副刊编辑要有计划地培养报告文学人才,首先要多给报告文学留版面。作品刊发得多了,必然就会调动作者的积极性,形成创作报告文学的良好氛围。没有高原就不会有高峰,精品也不会突然出现。只有多刊发作品,才有利于人才成长。以丁振海的观点就是:规模取势。这说的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没有数量,难有质量。报告文学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上,一直都是重头戏,几乎每期都有。“长征”副刊培养了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该报文艺部原主任、中国報纸副刊研究会原会长曾凡华既是著名诗人,也是报告文学作家。《江西日报》近几年连续斩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类奖项,其主管副总编辑就是报告文学作家,并身体力行亲自采写报告文学,使得《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成为了全国有影响的副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建立良好的机制

业内人士都知道,报告文学不好写。报社更应该在考核制度上重视起来,想办法调动大家采写报告文学的积极性。

首先,报社要鼓励副刊编辑动起手来。笔者认为,作家应是副刊编辑努力的方向。这里的“作家”并非人们通常所指的“纯文学”作家,而是报告文学作家。早在1987年,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就曾召开过一次研讨会。有与会者认为,新闻文学(即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是报纸副刊编辑的专利,只有副刊编辑才具有写纪实文学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恰恰说中了副刊编辑的特点。纵观中国新闻史,许多著名的报告文学皆出自副刊编辑之手。副刊编辑可以通过采写报告文学练就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般来说,副刊编辑具有认识新闻的独特角度、把握,这都是其独具的优势。在这方面,《邢台日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笔者担任《邢台日报》文艺副刊“百泉”编辑多年。“百泉”有纪实文学专栏“芸芸众生”“人间纪实”“今夜星辰”等,每当遇到重要新闻事件和先进典型,都会刊发一些有影响的报告文学,每年都有报告文学作品在各类奖评中获奖。在扶贫攻坚阶段,《邢台日报》除新闻版刊发的消息、通讯、新闻图片外,副刊编辑还深入基层一线,与驻村基层干部同吃同住,采写了《牵挂》《到基层去》《热土》《这个春天是不能忘记的》等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品,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雅安地震时,副刊编辑赶赴灾区,写出了系列报告文学《灾区纪实》;每年高考分数公布以后,《邢台日报》利用各种渠道寻找因家贫而上不起大学的优秀学生,提供救助。《邢台日报》不仅在新闻版刊登消息和活动图片,社会版上也不断有对社会各界活动的专访和各方面的报道。这个活动曾受到市领导的多次批文表扬。为了使副刊显出自己的身影,副刊编辑也积极参与,写出了《亲情日记》《爱的奉献》《暖流》等一系列报告文学,进行了更具艺术性、更人性化、深入而广泛的报道,创作出了只有副刊编辑才能把握的艺术性、新闻性和思想性都较强的作品,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另外,还要严把质量关,严格与广告区分。报告文学不是广告,不能与广告混淆。只要编辑把好关,在质量上严格要求,脱离利益、唯质而取,报告文学就不再会被人们认为是“广告文学”,在提高副刊的文化品质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五、结语

报告文学在报纸文艺副刊版上的作用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家报纸副刊都不应忽视报告文学这一重要体裁。只要领导重视起来,注意培养人才,完善制度,副刊就会因有了报告文学而更加引人注意、流光溢彩,起到其他体裁起不到的作用,而报纸无论是在文化品位上还是在社会影响力上都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闻工作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153-155.

[2] 肖秋生.文化自信是一种责任——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丁振海[J].新闻与写作,2013(2):50-52.

[3] 罗贤梁.中国副刊史略[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184-185.

作者简介:苏有郎(1972—),男,河北邢台人,本科,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编辑,研究方向: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新世纪以来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体的时代尴尬
——对报告文学“生存艰难”的本体质疑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