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雨巷》中“丁香姑娘”的形象特点
2020-09-10梁中明
梁中明
“象”乃客观物象,是“意”的载体。创作主体的情感需要借助一定的客观物象才能被他人所知。“象”是客观的、理性的,而“意”则是主观的、感性的,“意象”就是理性与感性的集合。《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是美好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信念和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迷茫。接下来,笔者就谈谈《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到底象征了什么。
一、革命的理想
《雨巷》写于1927年的夏天,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时刻,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了血腥的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原本热烈响应革命号召的青年此时一下子从革命的高潮中陷入了黑暗的深渊。在这些革命青年中,一部分人迷茫了,觉得革命的前途一片茫然,彷徨与迷茫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在迷茫和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希望能在阴霾中见到一丝光亮。而作者正是这部分人中的一个,他代表了那个特定时代感到迷茫而又一时找不到出路的革命青年,《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正是革命理想的象征。
结合作品来看,“雨巷”是“悠长”又“寂寥”的,正如当时的社会现状一样,是黑暗压抑的现实的写照。在这样一个潮湿、压抑、悠长的雨巷中,“我”渴望碰见“我”的理想,这时,“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虽然现实是曲折的,是压抑的,但理想一定是美好的,丁香一樣的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是美好的,这也是作者眼中的革命理想。
在诗歌中,“我”的心绪是如此的复杂,多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我们都知道,丁香花是纯洁、细弱而娇小的,花朵大多是白色或紫色,味道清新而芬芳,色泽淡雅而素净,令人着迷。但诗中却说“丁香姑娘”是“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忧愁的,这也折射出了现实的黑暗。丁香一样的姑娘也像“我”一样忧愁,这不仅让人联想到和“我”一样的革命者,他们也和“我”一样“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此时的“我”和“我”的战友有着相同的理想、相同的追求,一同走在这悠长的雨巷中。虽然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诗人仍然选择继续走下去,继续追求理想。“我”始终相信,一定会再次遇见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二、美好的希望
诗人在《雨巷》的末尾写了“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啊!虽然有迷茫,有惆怅,有哀怨,但诗人还是“默默彳亍着”,只要希望不灭,人生就会有无限的可能。“丁香姑娘”正是作者美好希望的象征,虽然她暂时消散了,但“我”仍然相信希望会再次出现。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大地,革命青年处于迷茫之中,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就如这黑暗的现实,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寄托和希望。结合诗歌来看,雨巷是悠长寂寥的,“我”是彷徨的,但丁香的颜色和芬芳却让人眼前一亮,如黑暗中的一丝光亮,让人心生希望。在黑暗的现实中,“我”虽然哀怨和彷徨,但并没有完全绝望,“我”的内心还存留这一丝希望。于是,“丁香姑娘”便成了诗人心中美好希望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是“哀怨又彷徨”的。我们知道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的集合体,是诗人借助客观景物来表达自身感情的一种媒介。所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一个悠长的雨巷中,“我”独自一人,内心充满希望。此时的“希望”就如“丁香”一样美丽、圣洁,但现实又让“我”感到惆怅和迷茫。诗中写到“她”“飘过”“消散”,正如“我”心中的希望一样,最终消散在悠长的雨巷中。此时留给“我”的只有凄婉和哀怨,但“我”并没有放弃追寻。
总之,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诗人不免痛苦、失望和彷徨,他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在悠长的雨巷中默默彳亍着,但他并不是孤独的,因为现实的黑暗只是短暂的,革命的理想、美好的希望会像“丁香姑娘”一样再次出现。可以说,“丁香姑娘”就是革命理想、美好希望的象征。
(作者单位: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